导航:首页 > 骨髓 > 枕骨骨髓瘤

枕骨骨髓瘤

发布时间:2021-07-23 22:02:21

1、之前躺着不动突然一用力眩晕了一阵

这是人的心理和神经反射作用。例如微循环障碍,颈椎有轻微病变。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有:(1)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3)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4)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出血。(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出血的先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7)其他先兆症状。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脑部的血液系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推动脉供给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入颅后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部分(额叶、颐叶、顶叶及基底节等)的血液。椎动脉由两侧的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在脑桥下缘联合成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前行至中脑处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韶分(枕叶及颐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及丘脑等)的血液。椎--甚底动脉在颅内尚先后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等,供应小脑和脑干。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当此环的某一处血供减少或闭塞时,可互相调节血液供应。此外,预内动脉尚可通过眼动脉的末梢分支与颈外动脉的面、上颌、颁浅及脑膜中动脉的末梢分支吻合。推动脉与颈外动脉的末梢分支之间以及大脑表面的软脑膜动脉间亦有多处吻合。在某主要供应动脉闭塞时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侧枝循环。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虽也有吻合支,但都很细(直径在100μm以下),因此在深部动脉闭塞时(尤其是急性的),此吻合支常不足以使脑组织避免缺血或梗塞。脑部的静脉可分为浅、深两组。浅组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主要是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回流,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深组主要为大脑大静脉,接受两侧大脑内静脉血液,引流进入直窦。最后均经乙状实由颈内静脉出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伏窦、直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横窦和乙伏窦。脑的代谢每24小时约需糖150g、氧72L。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脑的能量代谢几乎全部依靠血液供给。成人脑的重量约占体重的2.5~3%,而每分钟的血流量为750~1000ml (其中每侧颈内动folf0为350rni1、椎一基底动脉约为100~200m1)占心输出量的15~20%。如果脑的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正常值的50%)以下时,脑细胞的功能就只能维持数分钟。如血供未及时得到改善,则将产生缺血性脑梗塞。脑的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流压力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呈反比。而灌流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的差。组成血管阻力的困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管张力、血管外压力(即颅内压)及血液粘稠度等。调节小动脉张力的因素有:局部代谢因素引起的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改变、血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则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自主神经因素等。在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平均动脉压8.0~21.3kPa (60~160mmHg)]自动调节,以保护脑组织不致缺氧而受损。当灌流压增高时,反射性地引起毛细血管动脉端平滑肌收缩,使脑血管阻力增高而不使脑血流量增高,反之亦然,。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的自动调节能力可降低,高血压者其上、下限相对上移。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2、血液成分改变 ①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自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②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4、其他 ①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 ②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根据神经流行病学的研究,与脑血管疾病有关的致病危险因素有:1、年龄。2、持续的高血压。3、心脏病。4、糖尿病。5、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和高血脂。6、吸烟。7、其他(口服避孕药、遗传倾向等)。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其研究,已日益引起重视。目前效果比较肯定的是预防及控制高血压。此外,合理的饮食控制以有效地控制高血脂、戒烟、控制糖尿病及心脏病、保持经常性的、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等,以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高龄、男性、早年发生冠心病的家族史、个体类型、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吸烟、饮酒、口服避孕药等人群。心血管疾病包括哪几种疾病?心肌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 、心律失常、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和心包炎。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注意饮食?心血管疾病应注意饮食减少,减少脂肪酸、胆固醇、食盐、酒精摄入、减轻体重、加强身体锻炼。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1.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不要用任何活动形式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2.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至20分钟。放松地平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非常有益。对于上班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一天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至5分钟。3.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是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坐上15至20分钟。4.凡是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至10厘米。这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觉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部和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5.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尤其不要跑步。6.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7.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应不少于8-9小时。他们应该在晚上8点15分至8点30分就准备入睡。一个半至两小时的午睡,可以维护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8.不要站着吃东西。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一定要有20-30分钟躺着或坐着午体。此后,也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9.不要滥用药物,尤其是在白天。如果你的血压升高,躺下或稍微抬起双腿坐坐,比吃一片“降压”药片要好得多。`````````

2、淋巴结肿大怎么回事 ? 急急!

临床常见的体征。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淋巴结肿大(lymph node enlargement)可通过触摸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而发现,但肺门、纵隔、腹膜后和肠系膜等体内肿大的淋巴结则要靠X射线、CT和B超等才能发现。常见3种情况:
颈部淋巴结肿大①良性肿大。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②恶性肿大。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临床呈恶性经过,淋巴结持续性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常会进行性恶化死亡。
③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等。开始常为良性,可变成恶性而致命。
因此在确定淋巴结肿大后,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和性质,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常提示感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穿刺特别是淋巴结活检可帮助确诊。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以病因而定,如淋巴腺结核可应用链霉素和雷米封等,若为恶性淋巴瘤,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若为癌症晚期转移,则预后极差.
病理病因

一、感染

1.急性感染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2.慢性感染
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二、肿瘤

1.恶性淋巴瘤
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
2.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
3.浆细胞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4.肿瘤转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三、反应性增生

1.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
2.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
3.变应性亚败血症。
4.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
四、组织细胞增生及代谢异常

1.郎格罕(Langerhan)组织细胞增生症。
2.脂质沉积病。
3.结节病。
[编辑本段]临床诊断

一、病史

了解与淋巴结肿大有关的详细情况,如发生部位、发展范围、发展速度、伴随症等。

二、体格检查

触诊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质地、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瘢痕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骨髓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白血病、浆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3.血清学检查
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做嗜异性凝集试验。
4.淋巴结穿刺针吸涂片检查
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且位置表浅者可用较粗注射针头进行淋巴结穿刺。
5.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且病因不明者,若无手术禁忌,一般需常规做淋巴结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器械检查
1.淋巴管造影
2.放射性核素扫描
3.其他
X线检查、CT检查、B型超声、纤维内镜等检查,可协助明确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一)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局部组织的急慢性感染引起的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急性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呈严格的局限性有时可见淋巴管炎所致的“红线”自原发病灶走向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往往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经治疗后淋巴结常可缩小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常为相应区域的慢性炎症的结果肿大的淋巴结硬度中等常无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
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的特点是局部感染和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并存如面部五官或头颅的急性感染常引起颈部颌下耳后枕后等处的淋巴结肿大;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的急性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及会阴部感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最常见的部位是颌下淋巴结多见于过去有鼻咽喉或口腔感染者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由下肢及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所致
(二)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1、淋巴结结核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无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可寻者为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在胸肺腹或生殖器等病灶之后出现者为继发性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结核最好发部位是颈淋巴结群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形成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颈部一侧或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初期肿硬无痛进一步发展淋巴结与皮肤及淋巴结之间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团块晚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进而破溃慢性溃疡瘦管形成愈合后留有瘢痕较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
2、丝虫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感染可引起慢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临床症状根据病变部位而异最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若并发下肢淋巴管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橡皮肿诊断依靠居住流行区局部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夜间检查外周血找到微丝蚴
3、性病性淋巴结肿大
(1)软下疳:乃杜克(Ducrey)嗜血杆菌(软性下疳链杆菌)引起的生殖器疼痛性溃疡表面覆盖绿色坏死渗出物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疼痛及压痛易化脓破溃溃疡基底脓涂片或发炎淋巴结穿刺脓液涂片中可找到大量软性下疳链杆菌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由沙眼衣原体L1L2和L3血清型所致主要病变在淋巴组织起初在外生殖器肛门直肠等处可出现无痛小丘疹或溃疡数日后即愈此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可出现多发瘘管女性的淋巴结病变多在直肠周围后期淋巴结纤维化鉴别主要赖于病史病理及病原学检查
(3)腹股沟肉芽肿:是肉芽肿杜诺凡(Dono-vania)杆菌引起的生殖器及附近部位的无痛性肉芽肿性溃疡鉴别主要靠组织涂片找到(Dono-vania)小体
(4)梅毒性淋巴结肿大:感染梅毒3周左右在外生殖器出现硬性下疳之后1周左右常出现对称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硬不红不痛不融合不粘连诊断主要靠病史下疮史皮疹及血清学检查等
(5)艾滋病(AlDS)性淋巴结肿大:易出现致命性条件感染如卡氏肺梅子虫肺炎病程中可并发肿瘤如Kaposi肉瘤有些人发展为慢性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诊断主要靠病史及血清学检查
4蛇毒性淋巴结炎 被毒蛇咬伤除出现局部症状外往往还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管及淋巴结发炎诊断主要靠病史
(三)全身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很多全身感染性疾病都可致淋巴结肿大范围一般较广疼痛或压痛可不明显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EB病毒引起多见于青少年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2、风疹
风疹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淋巴结肿大与皮疹同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发热1~2后皮疹迅速布满躯干及四肢手掌及足底常无疹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耳后枕骨下颈后部为其特征皮疹一般持续3 d后消退肿大的淋巴结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
3、麻疹
多见于小儿起初有发热及上呼道卡他症状麻疹部膜斑(Koplik spots)为本病早期特征发热3~5d出疹手心足底亦有疹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牌可肿大
4、猫抓病
主要通过猫的抓咬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往认为是一种病毒目前更倾向于为一种细小多形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被抓处皮肤可见疱疹脓瘤结痂或小溃疡形成可有数周的微热抓伤后1-2周相应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有的淋巴结可化脓特异性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脓液细菌培养阴性饱和银染色找到多形性革兰阴性小杆菌
5、恙虫病
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传播媒介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丘疹成水疮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痂称焦痴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不化脓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皮疹常于第5~7d出现斑疹或斑丘疹胸背腹部较多部分病例可有肝脾肿大自然病程3周左右外斐反应Oxk株阳性可确诊
6、布氏杆菌病
有长期发热多呈弛张热部分呈波浪型最具特殊性多个关节酸痛睾丸炎出汗多有病牛羊接触史血清凝集试验有助于诊断
7、腺鼠疫
淋巴结肿大为流行时最先出现的病变腹股沟淋巴结最先累及依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常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淋巴结肿痛可软化化脓破溃脓液中找到鼠疫杆菌可确诊
8、猩红热
淋巴结肿大多在颈部及颌下全身皮肤呈猩红色斑疹并在消退后脱屑有草莓舌咽峡炎咽拭培养常有乙型A组链球菌生长
9、钩端螺旋体病
常有脚肠肌疼痛及压痛咯血黄疽局部淋巴结肿大占20%全身淋巴结肿大15%最常见为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窝淋巴结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超过1:400效价为阳性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
10、鼠咬热
由鼠类咬伤所至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小螺菌所至者出现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皮疹等
11、弓形虫病
称弓形体病为人兽共患疾病弓形虫为孢子纲球虫目原虫其终宿主为猫及猫科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及人为中间宿主人的感染与吞食未煮熟的肉类或饮用污染卵囊的水有关病情轻重不一局限性者以淋巴结炎为最多见常累及颈及腋下淋巴结大小不一无压痛常伴低热等全身症状确诊有赖于病原及免疫学检查
12、兔热病
是土拉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一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等有野兔接触史或昆虫叮咬史确诊有待于细菌分离和阳性免疫反应
13、黑热病
患者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中可找到利什曼小体

二、肿瘤性肿大

1、白血病
白血病常有淋巴结肿大,但其肿大的程度对各型白血病并无鉴别意义。一般说来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淋巴结肿大较明显。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可有淋巴结肿大。但其部位数目均不如淋巴细胞白血病那样广泛和明显,根据血和骨髓中细胞类型及原始细胞的特征和细胞化学染色等,可资鉴别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巨脾和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特征。外周血中大多为幼稚和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后者淋巴结可肿大并粘连成团块,此时质硬但无压痛,肝脾肿大也常很明显血象及骨髓象检查可资鉴别。
2、恶性淋巴瘤
分为Hodgkin病及非Hodgkin淋巴瘤两类。二者均以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于颈部锁骨上窝或腋下者易早期发现;于胸部腹部者在未出现压迫症状之前不易早期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早期较软能活动无压痛增大迅速时则质较硬可有轻压痛有时肿大的淋巴结可暂时自行缩小易误诊为淋巴结炎晚期除广泛的淋巴结肿大外还有肝硬肿大及全身毒性症状诊断主要靠淋巴结针吸活检或淋巴结活检表现为正常淋巴结构被破坏Hodgkin病表现为细胞多形性及特征性Reed-sternberg(R-S)细胞(镜影细胞);非Hodgkin淋巴瘤表现为单一形态的瘤细胞或淋巴组织细胞无R-S细胞疾病晚期淋巴瘤可侵犯骨髓此时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很难鉴别
3、浆细胞瘤
(1)多发性骨髓瘤:为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顺免疫球蛋白异常诊断主要为三个方面:
①骨骼有溶骨性损害;
②骨髓中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浸润大于10%;
③血或尿中出现大量M蛋白多发性骨髓瘤。常有髓外浸润而引起淋巴结肿大骨髓瘤晚期可在血中大量出现骨髓瘤细胞常>20%绝对值>2.0×109/L称为浆细胞白血病。
(2)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为分泌大量IgM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由于血黏度增高引起的神经症状视力障碍雷诺现象血管栓塞症状等血清电泳出现M成分免疫电泳证实为单克隆IgG骨髓中有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可以确诊
(3)重链病:为一类浆细胞或异常淋巴细胞恶性增生并产生大量单克隆重链和重链片段的疾病发病多在40岁以上临床表现各异但多有淋巴结肿大持续蛋白尿无骨骼损害征诊断主要靠血清免疫电泳及有关物理化学特性而定
4、组织细胞增多症
(1)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常表现为高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全身衰竭诊断主要靠反复骨髓涂片及淋巴结活检寻找形态各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该病应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相鉴别后者为数量增多而形态正常的组织细胞
(2)组织细胞增生症X:又称朗格罕(Lange-rhan)组织细胞增多症为一组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病理上主要以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病变累及肝脾淋巴结肺骨髓皮肤等又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三型:①勒一雪(Letterer-Siwe病)多于1岁以内发病高热红色斑丘疹呼吸道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②韩一雪一柯(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颅骨缺损突眼和尿崩症为三大特征;③骨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儿童以长骨和扁平骨溶骨性破坏为主要表现本症诊断及分型要根据临床放射及病理检查综合考虑有条件证实组织细胞为朗格罕细胞则诊断更为确切

三、变态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1、反应性淋巴结炎
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可引起机体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由普通化学药物引起者称药物热如胼屈嗪甲基多巴异烟肼苯妥英钠等各种疫苗等生物制品引起者称血清病
2、成人Sail病
成人患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淋巴结肝脾可轻度肿大并有一过性红色斑丘疹而肌肉及关节痛并不明显少数可并发多发性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等)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沉快但找不到明显感染灶查血中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狼疮细胞等均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大量水杨酸治疗或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较好效果除个别患者数年后可发生关节畸形外其余多数预后良好但可复发
3、变应性亚败血症
又称做Wissler-Fanconi综合征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反复发作的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及关节症状淋巴结肝脾肿大白细胞增高血沉快临床上类似败血症但血骨髓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而皮质激素有效诊断本病须排除败血症风湿热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症与成人Still病的区别在于本病多见于儿童关节症状轻很少引起关节畸形
4、急性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青少年多见主要表现为高热颈腋下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有压痛一过性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预后良好
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有长期不规则发热典型皮疹关节症状多器官损害症状白细胞降低免疫学异常等部分病例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四、其他淋巴结肿大

1、结节病
为病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淋巴结肿大可达核桃大小质硬不粘连肿大的淋巴结可在颈部滑车上腋窝并易侵犯深部淋巴结x线可显示结节样肺泡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皮肤Kveim试验阳性结核菌素皮试阴性此点可与肺门淋巴结结核及淋巴瘤鉴别淋巴结活检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变
2、脂肪沉积病
常见的有Niemann-Pick病Gaucher病多发于婴儿及儿童两种病临床很相似均有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骨损害神经系统症状全血细胞减少诊断及鉴别主要靠骨髓及脾穿刺物中找到特殊的泡沫细胞(Niemann-pick细胞)和葱皮样细胞(Gau-cher细胞)后者亦可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odgkin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片中找到但其均不缺乏葡萄糖脑苷脂酶此点可资鉴别。
[编辑本段]治疗方式
一般来讲,淋巴结轻度肿大,单个或散在的几个,质软,无压痛,无粘连,无伴有其他症状,可暂时不必治疗,但必须密切观察其变化。如不增大或逐渐缩小,则可继续观察;如果增大或增多,必须找医生诊治。如果肿大的淋巴结较大、较多,尤其是成串,逐渐增大或迅速增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其他部位(如腋下)也有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其他症状者,都应该立即到医院做相关检查(甚至淋巴结活检),以达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编辑本段]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
3、必须在重油烟处工作的人,尽量保护好自己,比如戴上口罩,定时出去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每年起码做一次检查等。
4、.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3、什么是骨癌

一、概述

骨癌是骨骼的肿瘤,可发生於骨细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软骨以及纤维性或骨膜成份。

二、病理

骨肿瘤因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种。原发肿瘤起始于骨系统本身,良性者多,病期长,预后佳;恶性者少,病期短,预后恶劣,死亡率可达80一90%。身体中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偶而亦有因直接浸润而侵入骨质者)转移至骨组织中,逐渐发展而形成骨组织中的转移瘤,预后恶劣。

骨由多种组织组成,可分为骨本质与骨附属组织两大类。骨本质有骨内、外膜、骨和软骨组织。这些组织简称骨组织。附属在骨组织中的有血管、神经、脂肪、造血系绽组织以及网状内皮系统组织等,这些组织简称骨附属组织。骨组织和骨附属组织都可以产生肿瘤,各种肿瘤的临床发展、治疗和预后均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将原发骨肿瘤分为骨组织瘤和骨附属组织瘤二类。属于良性骨组织肿瘤者有:骨瘤、骨软骨瘤、软骨瘤、成软骨细胞瘤、骨样骨瘤和骨巨细胞瘤。属于恶性骨组织肿瘤(又称骨生肉瘤)者有:骨肉瘤、软骨肉瘤和骨纤维肉瘤、。良性骨附属组织肿瘤有:骨血管瘤、神经纤维流。恶性骨附属组织肿瘤有:未分化网织细胞瘤、骨网状细胞肉瘤和骨髓瘤等。

骨组织肿瘤(恶性):

(一)骨肉瘤
骨肉瘤为骨生肉瘤中最恶性者,发病率略低于软骨肉瘤,占骨生肉瘤的2/5弱,发病机理不明。多数学者认为骨组织的任何部分均能产生骨肉瘤,但以骨膜深层为最易。当中瘤发生或蔓延之骨膜下时,骨膜即背肿瘤由骨面剥离而产生反应性新生骨,骨纹呈日光放射样。肿瘤与骨干相连接处,新生骨呈三角形。当骨膜下的肿瘤继续发展时,新生骨小梁逐渐消失,在x线照片上呈一种紊乱无秩序的骨性阴影。

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其成分的多寡,随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而异。分化比较成热者,肿瘤骨多,称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较原始者,肿瘤骨少,称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间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
在肉眼观察下,骨肉瘤的性质颇不一致,有坚硬如象牙者(硬化性骨肉瘤),有脆软如肉芽易出血、瘤骨极少者(溶骨性骨肉瘤),有田生长迅速而血不足, 以致部分肿瘤坏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体的囊肿者,有生长迅速而血运丰富,肿瘤组织含有极多的扩张血管和血安,以致肿瘤产生搏动和杂音,形成假性动脉瘤者。

显微镜检查,肿瘤组织的成分亦复杂无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发现不分层,无骨小管系统,排列杂乱、染色颇深的肿瘤骨小梁。肿瘤骨小粱间隙之中,可能有未被破坏的正常骨质存在,与肿瘤骨对比,更显出肿瘤骨小粱不服从生理力线原则的紊乱现象。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则可以发现肿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尔或有散在的骨样组织,但肿瘤性成骨细胞极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浆多少不匀,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丰富,有成窦状者,其管壁系由肿瘤细胞所形成。上述两种显微镜下的不同组织象, 可能存在千同一骨肉瘤中。此点说明,骨肉瘤一且发生,不论其为硬化性或溶骨性,恶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绝大差别。除上述镜下所见外,尚可发现两种比较少见的细胞:一为肿瘤巨细胞,胞核多至3—10个,染色颇深,一为异物巨细胞,散在于肿瘤坏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围。其形态与骨巨细胞瘤的巨细胞同。总的说,骨肉瘤的主要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和肿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恶性程度不等的软骨组织小岛,数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质。因此,不应因软骨组织的出现,更变骨肉瘤的名称。

骨肉瘤转移早而迅速,转移瘤几乎完全发现于肺部,通过肺部转移至其他器官者则罕见;局部淋巴结因肿瘤坏死可有增生扩大现象,但很少有转移瘤的存在。

(二)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的发病率较骨肉瘤稍高,占骨生肉瘤总数的2/5强。与骨肉瘤不同,由良性肿瘤恶变的软骨肉瘤(继发软骨肉瘤)为数甚多,约占软骨肉瘤总数的40%以上。继发肉瘤发展慢,预后较好。

软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软骨细胞。此为其在病理上与骨肉瘤的唯一不同点。此外尚有少量粘液样组织、瘤骨和纤维组织。在特殊情况下,粘液组织可能增加,甚至几乎占据全部肿瘤。故病理学者有时将此种肿瘤诊断为粘液样肉瘤。以肉眼观察,软骨肉瘤为不规则圆形或葫芦状肿物,一部分在皮质骨外,一部分在皮质和松质骨内。其切面多为白色或灰白色发亮的半透明体,白色部分为钙化软骨,灰白色部分为纤维组织。有时有纤维间隔膜,将肿瘤分为数叶。肿瘤无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紧密相连,部分肿瘤因退行变性而形成假囊肿或粘液样组织。

显微镜检查可见主要肿瘤组织为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粘液样细胞。上述两种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骨组织的基质中。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现象。但肿瘤软骨细胞的切片组织象很不一致。部分软骨细胞可能比较良性而有规律,另一部分则呈相当恶性状态,细胞排列紧密,胞核多至2~4个,核分裂甚多,细胞间基质稀少。故必须注意,对任何软骨肿瘤不应仅凭显微镜下的组织象而确定其性质和恶性的程度,应同时参考临床和x线检查所见。

指、掌、趾、跖骨软骨瘤,根据在显微镜下的组织象,其恶性程度可能十分显著,但根据临床经验,此种肿瘤很少有恶性发展者。反之,扁平骨或长骨的软骨瘤,虽在显微镜下其组织表现为良性,而发展为恶性肿瘤者亦甚多。尚有长骨的骨软骨瘤或软骨瘤,根据临床表现,确已转变为软骨肉瘤,且已有肺部转移,但在显微镜下的组织象仍保持其良性征象。这说明对继发软骨肉瘤的诊断,应以病史和临床以及x线征象为主要依据。总的来说,软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是肿瘤性软骨细胞、钙化软骨和软骨化骨。但在主要肿瘤组织中;偶尔可见到少量的骨肉瘤样的骨样组织或肿瘤骨的小岛。软骨肉瘤分叶周围出现肉瘤样的纤维组织更为常见,学者一致认为它是产生肿瘤性成软骨细胞的母组织。此外,因血运不畅,组织退化,大片肿瘤组织可能发生粘液样变。上述与软骨肉瘤不同的组织的出现,有的仅代表肿瘤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有的是继发病变的结果,都不能左右软骨肉瘤的基本性质,故无另立名目(如粘液软骨肉瘤或纤维软骨肉瘤等)的必要。

(三)骨纤维肉瘤

骨纤维肉瘤发病率最低,约占骨生肉瘤的1/5弱。原发性骨纤维肉瘤可分为中心与周围两个类型。中心型由骨内膜发生,周围型由骨外膜发生,周围型肿瘤有时不易与软组织的纤维内瘤相鉴别。另有一部分肿瘤继发于骨巨细胞瘤、畸形性骨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这一类继发骨纤维肉瘤应与原发骨纤维肉瘤鉴别。因前者发展慢,预后较好,因此二者的治疗亦应有所不同。

骨纤维肉瘤发生于骨外膜者软组织肿瘤较大,骨组织的破坏较晚、较少。发生于骨内膜者,因其向髓腔上下和周围平均发展,故所造成的骨缺损较早而广泛,惟软组织肿瘤往往不甚显著。长骨干骺端或骨干部均可发生骨纤维肉瘤。颅骨、颌骨和脊椎的纤维肉瘤亦不少见,当颅骨发生肿瘤时,可能有畸形性骨炎转变。肉眼观察可见肿瘤有一假纤维包囊,切面为白色发亮的坚硬组织,部分肿瘤可能发生钙化或坏死而呈灰白色或黄色或假囊肿样。显微镜下可见其土要组织成分为肥大的核染色深的梭形细胞,次要成分为敞在性圆形或星状细胞,部分肿瘤组织可呈透明变性或粘液样变性、坏死和钙化现象。极少量的反应性新骨偶尔可在切片中发现,但绝无肿瘤骨存在。有一小部分肿瘤的主要组织为形状、大小、染色一致,排列紧密的小棱形细胞所构成,核分裂少,有名为梭形细胞肉瘤者,实系骨纤维肉瘤的一种,无另立名称的必要。总的来说,骨纤维肉瘤的主要条件是;它发生在骨的髓腔或骨外膜,必须除外由软组织侵入或侵犯骨组织的纤维肉瘤。它的主要成分与一般软组织的纤维肉瘤完全一样。

(四)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常称良性骨巨细胞瘤或破骨细胞瘤。它是比较多见的原发骨组织肿瘤之一。其主要组织成分为类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和比较瘦小的梭形或圆形的基质细胞。近十数年来对它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种局部破坏性较大、生长活跃的肿瘤,经过搔刮治疗以后,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可能复发,甚而恶变,并发生远处转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伤或经久不治而发生恶变,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组织形态一开始就有趋向恶性的征象,或基本上是一种含有多量巨细胞的恶性巨细胞瘤。因此,把它们一律称为良性骨巨细胞瘤不符实际,而且给大以不应有的假安全感。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的骨端,其好发部位顺次为股骨下端、桡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胫骨上端。但任何由软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发生骨巨细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颌骨所产生的骨巨细胞瘤,亦不在少数。

骨巨细胞窘由软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样组织所构成,无纤维包囊。由于瘤组织易出血和坏死,故可出现多种多样的病变。因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使肿,自呈红棕色或绿色。血肿的纤维化可使肿瘤呈灰白色。瘤组织坏死,可使肿瘤呈黄色或形成假囊肿,囊内可能含有胶状或棕色液体。骨质因肿瘤扩张压迫而萎缩。当骨膜下的皮质骨萎缩消失后,骨膜即产生新生骨,在肿瘤进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继续反复,以致在x线照片上皮质骨似乎有被肿瘤由内向外扩张而变薄的错觉。在显微镜下可见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组织为多核巨细胞和梭形或圆形基质细胞。此种多核巨细胞为巨细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数目最多,可多达200个,普通在50个左右, 均集中于细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状与基质细胞的胞核同,故多数学者认为此种巨细胞系由基质细胞融合而成。基质细胞的形状、分布和排列,对骨巨细胞瘤的性质有极重要的意义。一个比较良性的典型骨巨细胞瘤(又称一级骨巨细胞瘤),所含的巨组胞体积大,数目多, 分布均匀;胞核数目一般在50个以上,形状、染色均与基质细胞核相同;基质细胞以梭形为多,圆形次之,胞浆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浅,分布比较疏松,不成束条或漩涡状。有恶性倾向的骨巨细胞瘤(又称二级骨巨细胞瘤),其基质细胞分布紧密,成束条或漩涡状,胞核大,形状不一,染色深,巨细胞数目较少,体积减小,分布不匀,胞核少,体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恶性的骨巨细胞瘤(又称三级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排列紧密紊乱,胞浆多,形状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细胞体积小,数目少,分布不匀,胞核增大,数目稀少,染色深。

骨附属组织肿瘤(恶性):

(一)未分化网织细胞瘤

本病是一种原发于骨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由骨髓内向骨皮质发展,其生长迅速,恶性程度较骨肉瘤为大。

在肉眼下,切面有的坚硬,有的软脆如肉芽。各部分颜色不同,有灰白色者,亦有红色或棕色者。部分田坏死而形成假囊肿。在显微镜下可见其主要成分为排列均匀、紧密的单纯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胞核染色深,边缘清晰,胞浆稀少,胞膜不清,核分裂极少,密集拥挤处细胞呈多边形;部分细胞聚集于小血管的周围,甚至少数血管或血窦的内壁完全由肿瘤细胞所构成。腔中往往发现瘤细胞栓子。部分细胞的排列呈假玫瑰花形,与成神经细胞瘤相似。细胞聚集之间隙中有少量纤维组织。在此组织中可能有少量的淋巴细胞和中性核细胞浸润。用特殊染色不能发现网状纤维。

(二)骨网状细胞肉瘤

骨网状细胞肉瘤系指骨髓内网状细胞所产生的原发肉窟,为单发性,发展较缓,如果治疗,及时,预后尚佳。因此,有必要把骨网状细胞肉瘤与由外部侵入骨质的软组织网状细胞肉瘤加以区别,后者一开始就分布很广泛,预后差。

骨网状细胞肉瘤的形状和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相同。在显微镜下,其肿瘤细胞较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细胞为大,且其形状不如该瘤单纯,有圆形、星形和其他不拘形状者。胞浆甚多,略嗜酸性, 胞核染色不深, 形状不一, 有的为圆形, 有的为肾形,有的为弯曲形。用特殊染色方法,细胞间可以发现多数网状纤维。

(三)骨髓瘤

骨髓瘤系指骨髓内发生的浆细胞肉瘤,为多发性,偶尔可以见到单发者。

肿瘤为圆而脆软的实质新生物,切面有时为深红色或深灰色,血管丰富。在显微镜下可见其主要成分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缺乏有支架作用的纤维间质。细胞的形状和构造,和血液中的浆细胞完全无异。胞核位于偏心,核膜清晰,核构造呈车轮状。胞浆丰富, 染色嗜酸性, 胞壁整齐清晰,有少数细胞有两个胞核。

(四)脊索瘤

脊索瘤少见,多数学者认为是由遗留或迷走的脊索组织所产生。好发于骶尾椎和颅底蝶枕骨部位。肿瘤发展慢,不转移、但局部扩张和侵犯性大。

肿瘤有纤维假包膜,内含灰白或浅黄色胶状物。因出血或坏死大体标本中可发现暗红色出血区、含液质的假囊腔以及肉芽样组织。镜下的组织形态易与软组织或胶状癌混淆。其主要成分为形状大小不一、排列成束或成片的上皮样细胞。有的细胞膨胀得很大,胞浆透明,含多量空泡。细胞间为粘液基质。

(五)造釉细胞瘤

造釉细胞瘤系牙釉质上皮细胞畸形发展的结果,可能为囊性、实质性或二者俱有的新生物。在显微镜下可见其主要成分为上皮细胞。此种细胞向成釉质细胞或鳞状上皮细胞两方面分化;两种细胞数量的比例随肿瘤而异,细胞的排列有的为柱状,有的为腺泡状。腺泡中心可能有排列不正的星状细胞。柱状和腺泡状上皮细胞间充满纤维间质。

(六)恶性血管内皮瘤

骨原发性恶性血管内皮瘤又称血管肉瘤或血管内皮肉瘤,极为少见。最早是Kokodny于1926年报道,至1971年国外文献仅达百例,国内少见报道。Huvos提出的定义是指“于肿瘤中形成不规则但互相吻合的管腔,以一层或数层不典型内皮细胞为边界,具有间变不成熟表现的肿瘤细胞”。Spjut提出:“血管内皮肉瘤系少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骨的血管系统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表现,并有形成弯曲而互相吻合的血管倾向”。本病占骨肿瘤的0.1%~0.4%,占恶性骨肿瘤的0.5%~1%,占原发性脊柱肿瘤的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10~40岁者占70%。此病多为单发,偶有多发。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脊柱少见,主要位于胸、腰椎及骶椎,颈椎偶见个案报道。肿瘤由骨血管内皮细胞或向内皮分化的间叶细胞所组成。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常较早发生肺转移。

三、症状

1.在骨的表面可及一个硬的肿块,痛或不痛。
2.骨和关节疼痛或肿胀,经常在夜间更重,且不一定与活动有关;疼痛可以是持续钝痛,或只在受压时感到疼痛。
3.自发性骨折。
4.发热、体重下降、疲劳和活动能力下降,有时发生于晚期骨癌。良性骨癌通常无疼痛。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5.具有上述的任何症状,尤其是在骨上的不能解释的肿块或骨或关节的慢性疼痛。应该被检查有无骨癌。
6.有持续不好解释的背痛。可能只是患背部疾病或背痛;但如果治疗对疼痛无效,应让医生检查你的脊柱有无肿瘤。
7.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无明显原因。在骨折被治疗后应让医生为你检查有无骨肉瘤或骨质疏松症。

四、常见治疗方法

一般有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

五、扩散与转移

任何癌肿都可转移到骨,但从上皮癌(carcinoma)转移来的最多见,特别是乳腺,肺,前列腺,肾和甲状腺癌.任何骨均可受累,膝及肘远端的转移性骨瘤不常见.正接受抗癌治疗或已知患癌的病人,出现有关骨的症状时,应进行骨X线检查,以排除肿瘤转移的可能.转移癌在X线表现明朗以前,全身骨的同位素闪烁扫描有时可以检出.原发灶可能不清楚,但活检可提供原发肿瘤部位的线索.骨转移的症状偶可发生在原发性肿瘤被疑及之前。

六、预后

骨癌治疗结果与细胞型态、分化,与每一种肿瘤的宿主效应等因素有关。如果骨癌长在四肢骨,由於较易发现,转移较慢及易於治疗,治疗效果应比长在躯干骨者好。

由於医学的进步,病人、外科、放射科与病理科医师等四方面之通力合作,已经使恶性骨癌经治疗有五年以上存活率由15~20%提高到60~70%。

对於不能解释之骨痛,应尽速查明可能原因,不要忽略骨癌的可能性。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截肢而失掉手或腿并非可惜的事,失去宝贵生命才是令人惋惜,何况义肢与复健的科技日益发达,义肢一样会陪著你过快乐的人生。

4、我想更多的了解骨髓瘤,

70岁说实话治疗意义已经不大,中药保守治疗,加临终关怀。

5、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网织细胞的恶性骨肿瘤,分化好的瘤细胞与浆细胞相似,故又称为浆细胞瘤(plasmacytoma)。综合国内报告,占原发骨肿瘤的2.3
%
,恶性骨肿瘤的5
%
。骨髓瘤有单发和多发之分,多发者占绝大多数,因此通常所说的骨髓瘤系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可以侵犯全身各处骨髓系统及网状内皮系统,好发于有红骨髓的部位,发病率依次为颅骨、椎骨、肋骨、骨盆、胸骨及长骨,发生在颅骨者多见于额、顶、枕骨,晚期可有广泛转移。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二)临床症状和诊断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骨髓瘤细胞群体增殖到一定数目才有症状,继续增殖才有骨改变,因此在有明显症状之前常有1
-
5年无症状期,此期间,无骨骼异常,仅有血沉增快和血液、尿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像无明显异常。从发病到就诊一般3个月到一年。头部出现隆起的肿物,伴疼痛,早期为间歇痛,晚期为持续性剧烈疼痛。触诊肿物较硬,无波动,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完好无红肿。病变侵入颅内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缺失的症状、体征和高颅压症状。多数病人可累及全身多处骨骼,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出现骨痛、鼻衄、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治疗原则
目前对骨髓瘤尚无根治的方法。单发颅盖部肿瘤应及早手术切除,因肿瘤恶性,呈浸润性成长,故手术除了切除瘤组织及局部颅骨内外板,还应扩大切除正常颅骨2
-
3厘米。局部放疗可防止术后复发,缓解病情。对于多发性骨髓瘤,不适宜手术,目前主要以烷化剂化疗为主,也有作者用免疫治疗。因骨髓瘤细胞产生骨髓瘤蛋白,检测血骨髓瘤蛋白可了解骨髓瘤细胞的数量及生长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6、骨髓瘤怎么治疗?请各位在各方面告诉我个详细的方法,例如用药等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主要侵犯骨髓,产生溶骨性病变。
临床以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和免疫球蛋白异常为特征。该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属于中医“虚劳”范畴。
[临床表现]
骨关节、腰背疼痛、病理性骨折、截瘫等,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颅骨、胸肋骨的骨瘤形成,随病程进展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诊断]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血清蛋白电泳:丁或日球蛋白显著增高,或p及7球蛋白之间出现呈单株峰型M球蛋白。
3.免疫电泳:增高的M球蛋白经免疫电泳分析,大多为。IgG(约占50%—60%)、IgA(约占20%-25%),其他为IgD、轻链,极少数为IgE。
4.尿本周氏蛋白:约60%-70%的病例可阳性。
5.x线骨骼检查:受累骨骼示圆形穿凿样缺损,以颅骨为典型。也可见弥漫性骨质疏松及脱钙。
6.骨髓象:骨髓瘤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0%以上。因骨髓内病灶分布不均,故一次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治疗]
1.西医药治疗(1)化疗。以烷化剂为首选药物。常用方案MP(马法兰0.25rog/
kg、强的松2mg/kg,各1-4天口服,每4-6周重复);BP(卡氮芥0.5mg/Lg,口服第1天给药,强的松2mg/kg,1—7天,每6周重复。)
(2)干扰素。重组卜干扰素与化疗联合可提高缓解串和延长生存期。
2.中医药治疗
(1)脾肾阴虚: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心悸失眠,便溏,耳呜耳聋,潮热盗汗,腰膝关节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补脾滋肾。
方药:党参、黄芪各、白术各20克,陈皮、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龟板胶、阿胶、当归、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左归丸、五于补肾丸等。
(2)脾肾阳虚:畏寒肢冷,神疲嗜睡,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失眠心悸,腹中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泻,腰膝冷痛,舌淡暗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党参、黄芪各20克,炙附于6克,仙茅、仙灵脾、山萸肉、菟丝于、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阿胶、补骨脂、当归、白芍各10克。
中成药:右归丸、十全大补丸等。

7、54岁男性,约40分钟前体力劳动后突然感到心前

这是人的心理和神经反射作用。
例如微循环障碍,颈椎有轻微病变。

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有:
(1)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
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
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
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
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
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
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4)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
现象。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
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出血。
(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出血的先
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7)其他先兆症状。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
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部的血液系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推动脉供给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入
颅后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
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部分(额叶、颐叶、顶叶及基底节等)的血液。椎动脉由两
侧的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在脑桥
下缘联合成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前行至中脑处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
半球后%韶分(枕叶及颐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及丘脑等)的血液。椎--甚底
动脉在颅内尚先后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
动脉等,供应小脑和脑干。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与大
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当此环的某
一处血供减少或闭塞时,可互相调节血液供应。此外,预内动脉尚可通过眼动脉的
末梢分支与颈外动脉的面、上颌、颁浅及脑膜中动脉的末梢分支吻合。推动脉与颈
外动脉的末梢分支之间以及大脑表面的软脑膜动脉间亦有多处吻合。在某主要供应
动脉闭塞时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侧枝循环。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虽也有吻合支
,但都很细(直径在100μm以下),因此在深部动脉闭塞时(尤其是急性的),此
吻合支常不足以使脑组织避免缺血或梗塞。
脑部的静脉可分为浅、深两组。浅组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
,主要是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回流,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深组主要为
大脑大静脉,接受两侧大脑内静脉血液,引流进入直窦。最后均经乙状实由颈内静
脉出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伏窦、直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横窦和乙伏窦。
脑的代谢每24小时约需糖150g、氧72L。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
脑的能量代谢几乎全部依靠血液供给。成人脑的重量约占体重的2.5~3%,而每
分钟的血流量为750~1000ml (其中每侧颈内动folf0为350rni1、椎一基底动脉约
为100~200m1)占心输出量的15~20%。如果脑的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
正常值的50%)以下时,脑细胞的功能就只能维持数分钟。如血供未及时得到改善
,则将产生缺血性脑梗塞。
脑的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流压力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呈反比。而灌流压约
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的差。组成血管阻力的困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管
张力、血管外压力(即颅内压)及血液粘稠度等。调节小动脉张力的因素有:局部
代谢因素引起的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改变、血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分压(二氧化碳分
压增高、氧分压降低,则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自主神经因素等。在正常情
况下,脑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平均动脉压8.0~21.3kPa (60~160mmHg)]自
动调节,以保护脑组织不致缺氧而受损。当灌流压增高时,反射性地引起毛细血管
动脉端平滑肌收缩,使脑血管阻力增高而不使脑血流量增高,反之亦然,。高血压
及动脉硬化患者的自动调节能力可降低,高血压者其上、下限相对上移。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
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
、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
毒、肿瘤等。
2、血液成分改变 ①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
脱水、红细胞增多症、自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②凝血机制异常。如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
、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
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 ①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
)压迫,影响供血不全。 ②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根据神经流行病学的研究,与脑血管疾病有关的致病危险因素有:1、年龄。
2、持续的高血压。3、心脏病。4、糖尿病。5、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和高血脂
。6、吸烟。7、其他(口服避孕药、遗传倾向等)。
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其研究,已日益引起重视。目前效果比较肯定的是预防
及控制高血压。此外,合理的饮食控制以有效地控制高血脂、戒烟、控制糖尿病及
心脏病、保持经常性的、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等,以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高龄、男性、早年发生冠心病的家族史、个体类型、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
、糖尿病、吸烟、饮酒、口服避孕药等人群。

心血管疾病包括哪几种疾病?

心肌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 、心律失常、心肌病、先天
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和心包炎。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注意饮食?

心血管疾病应注意饮食减少,减少脂肪酸、胆固醇、食盐、酒精摄入、减轻体
重、加强身体锻炼。

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不要用任何活动形
式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

2.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至20分钟。放松地平
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非常有益。对于上班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一天应该从桌
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至5分钟。

3.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是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
坐上15至20分钟。

4.凡是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
的床稍垫高7至10厘米。这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觉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
向头部和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
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
要这样做。

5.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
,尤其不要跑步。

6.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

7.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应不少于8-9小时。他们应该在晚
上8点15分至8点30分就准备入睡。一个半至两小时的午睡,可以维护他们的心血管
系统免于过度紧张。

8.不要站着吃东西。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
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一定要有20-30分钟躺着或坐着午体。此后,也不要马上
投入紧张的活动。

9.不要滥用药物,尤其是在白天。如果你的血压升高,躺下或稍微抬起双腿
坐坐,比吃一片“降压”药片要好得多。

8、多发性颅骨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网织细胞的恶性骨肿瘤,分化好的瘤细胞与浆细胞相似,故又称为浆细胞瘤(plasmacytoma)。综合国内报告,占原发骨肿瘤的2.3 % ,恶性骨肿瘤的5 % 。骨髓瘤有单发和多发之分,多发者占绝大多数,因此通常所说的骨髓瘤系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可以侵犯全身各处骨髓系统及网状内皮系统,好发于有红骨髓的部位,发病率依次为颅骨、椎骨、肋骨、骨盆、胸骨及长骨,发生在颅骨者多见于额、顶、枕骨,晚期可有广泛转移。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二)临床症状和诊断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骨髓瘤细胞群体增殖到一定数目才有症状,继续增殖才有骨改变,因此在有明显症状之前常有1 - 5年无症状期,此期间,无骨骼异常,仅有血沉增快和血液、尿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像无明显异常。从发病到就诊一般3个月到一年。头部出现隆起的肿物,伴疼痛,早期为间歇痛,晚期为持续性剧烈疼痛。触诊肿物较硬,无波动,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完好无红肿。病变侵入颅内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缺失的症状、体征和高颅压症状。多数病人可累及全身多处骨骼,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出现骨痛、鼻衄、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治疗原则
目前对骨髓瘤尚无根治的方法。单发颅盖部肿瘤应及早手术切除,因肿瘤恶性,呈浸润性成长,故手术除了切除瘤组织及局部颅骨内外板,还应扩大切除正常颅骨2 - 3厘米。局部放疗可防止术后复发,缓解病情。对于多发性骨髓瘤,不适宜手术,目前主要以烷化剂化疗为主,也有作者用免疫治疗。因骨髓瘤细胞产生骨髓瘤蛋白,检测血骨髓瘤蛋白可了解骨髓瘤细胞的数量及生长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与枕骨骨髓瘤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