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椎间盘 > 椎间盘突出的压痛点

椎间盘突出的压痛点

发布时间:2020-08-24 08:56:32

1、腰椎间盘突出怎么是侧面的肌肉有压痛点

那是压迫了腰椎的神经放射到侧面的神经了。

2、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35~50岁的中年人,男性较多。往往有急性腰部扭伤或慢性劳损的经历,有的起病突然,有的缓慢。

通常表现为单侧腰腿疼痛,从一侧下腰部经臀部向下肢后方放射,直至踝关节、足背或足底。并有同侧小腿及足部的皮肤感觉减退,感到麻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后症状可减轻,行走、站立时加重。病情较轻者,仍能从事中等程度的体力劳动;病情较重者,连轻工作也不能坚持,甚至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许多人症状常有变化,反复发作,病程可达数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

症状重的病人,因为疼痛,自然而然要采取一种保护性姿势,样子很特别:一侧肩部耸起,臀部上撅,患侧下肢跛行。脱去衣服,观察病人的背腰部,可见正中的脊柱沟不像正常呈一条直线,而是带有弯曲。病人向前,向两侧弯腰的活动幅度变小,或几乎不能做这些活动,活动即会引起症状加重。

疼痛一侧的腰部常有明显的压痛点,最常见的位置在相当于大肠俞和关元俞的穴位。根据突出的部位不同而局限于其中一点或两点。用拇指按压这个点,可引起下肢的疼痛和麻木。

病程长者,可见疼痛一侧的小腿肌肉萎缩,周径变细。如果仔细检查,用大头针尖轻刺或用棉签轻触患侧小腿及足部的皮肤,并与对侧相对照,可以发现痛觉或触觉减退。

另外一个简单常用又颇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叫直腿抬高试验。病人平卧在床上,膝关节保持伸直位慢慢抬高,一般人能抬高到与床面成80°~90°的角度,如抬高不到这个角度而发生坐骨神经痛,就是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坐骨神经的根部。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原因如病人年龄较大、关节活动度减少,直腿抬高就不一定能达到80°~90°。所以要与对侧相对照。

以上介绍的是比较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早期,一般仅有腰痛,无腿痛的症状。也有少数病人,发病突然,表现为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瘫痪,需要立即手术。

3、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膨出)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背骨痛”,背骨痛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於脑,滞留在背骨既“椎骨”不能运行而痛也,是一种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日久逐渐产生并发症,最终导致一系列退行性病变,有的还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由肾亏引起有很多种,如:腰痛不能腑者、腰痛不能直者、腰痛而不止者(腰扭伤)、腰腿筋骨痛、腰痛足亦痛、腰腿痛、胸背颈项手足肩胛腰膝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兼头痛等。有些患者对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而有医生也要求患者让他来做手术,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也是完全不可接受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只会患者带更加严重的痛苦,甚至会给患者造成永远不能工作的后果或瘫痪。如颈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腰膝痛、口流唾液等,做手术能治好吗?它的病源在那儿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做手术?颈椎病的主要病源在于心隔,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致,引起颈骨痛、肩胛痛、、、、、、等等,既筋骨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既称背骨痛,是肾水亏不能上润於脑,亏损者,肾水无法远行,滞留在腰椎骨之间,久则寒,寒湿向下漫延,导致腰腿筋骨被压痛,不能走路 。所以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做手术,能治好吗?真正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首先补肾水,再加一些祛寒祛湿,然后加些止痛消炎,才能有效的治疗。再说,手术治疗创伤重、痛苦大、并发症和禁忌症多,术后恢复期长,且有复发可能。因此,多数患者不堪其苦,却只有望而却步。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日常而自然体育煅烁的宝贵时机,为适应工作需要,不得不长时间的保持坐姿不变及不正确的姿态持续过久,使得保护腰椎的腰肌及恝带长时间得不到舒畅,从而导致许多的工作人员、司机、学生和某些岗位的操作人员患上了慢性腰肌劳损疾病,从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背骨痛)。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是不能做手术的,只有用中药才是患者最佳的选择。其治疗方法和药方、药理分析如下:
麦冬:滋阴清心,为常用养阴药,滋阴而不伤胃。《本经》:“主诸风湿偏痹,强骨髓。”五味子:生津滋肾,本品酸敛,湿润,常和麦冬等配伍治气阴两伤之症。《本经》:“主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补中益气常用药。黄芪:补气升阳,与党参配伍能增强补气之功效,为补气之要药,常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与方中熟地、麦冬同用可起到益气生津之功效,为方中君药之一。《日华子本草》:“助气,长筋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圣药,常用于寒湿痹痛之症。《本经》:“主寒湿痹。”山药:益气养阴,补肾益脾,补先天后天之本。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血之要药,又为滋阴之主药,与党参、黄芪、麦冬同用有协同作用。中医甚本理论有精、津、血同源,又有气血相助相生的理论,故补血益于气阴双补。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本品即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同用构成益痹汤。羌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疗肢节疼痛,肩背酸痛,与防风为本方臣药。《珍球囊》:羌活:“祛诸骨节疼痛。”茯苓:利水渗湿,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为本方君药之一。养阴生津,为方中佐药之一。甘草:调和诸药,补缓止痛,为使药,为方中诸药相互协同,标本兼顾,不仅能快速解除疼痛症状,又能通过长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以上药方不能擅自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但是使用此药方的医生,要懂此药方的配伍方法,否则药量不正确,反而会使患者更加严重,如果配法正确,患腰椎间盘突出(背骨痛)的患者,轻者一十五天,重者一个月,更严重者二个月痊愈,不复发。

4、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两周后后后背还有压痛点

腰间盘突出手术两周以后要看伤口有没有完全愈合,有没有红肿,有没有渗出,如果没有红肿,没有渗出就不要紧的,局部有压痛,还是炎性刺激的原因。

5、第四第五节椎间盘突出

你好!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劳损性疾患,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神经水肿等,临床上表现为腰部固定的压痛点和明显的坐骨神经痛。

意见建议:
腰椎间盘突出首选保守治疗,关键是要卧床休息,症状剧烈不缓解的情况下,可以静脉滴注激素和脱水药物,控制神经的炎症,减轻水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微创手术,出去突出的腰椎间盘,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如热凝靶点消溶术,但临床上复发的也比价多。

建议在平时

第一、睡硬板床
第二、注意休息,不要久坐和久站,要多活动
第三、注意锻炼腰部肌肉,如自己在床上做飞燕式或拱桥式
第四、可以通过倒着走的方式锻炼腰肌
第五、饮食方面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第六、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以免腹压增加,加重症状

6、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是什么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腰痛
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
3.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二)体征
1.一般体征
(1)腰椎侧凸 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2)腰部活动受限 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 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2.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阳性病人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髓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牵拉硬脊膜诱发患侧坐骨神经产生放射痛。
(2)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3.神经系统表现
(1)感觉障碍 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肌力下降 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3)反射改变 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腰5神经根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骶1神经根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检查

1.腰椎X线平片
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CT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3.磁共振(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4.其他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症状,不应诊断本病。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 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 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支持治疗 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基础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5)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2~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6)髓核化学溶解法 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2.经皮髓核切吸术/髓核激光气化术
通过特殊器械在X线监视下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或激光气化,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目的,适合于膨出或轻度突出的病人,不适合于合并侧隐窝狭窄或者已有明显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脱入椎管内者。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⑤合并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近年来,显微椎间盘摘除、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减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与椎间盘突出的压痛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