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肌 > 沿腰大肌前面下行的神经

沿腰大肌前面下行的神经

发布时间:2020-09-21 05:11:40

1、输尿管的原理及治疗

上1/3输尿管由肾动脉分支供应,中1/3由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精索内动脉或子宫动脉供应,下1/3由膀胱下动脉供应。这些分支到达输尿管后,分布在筋膜层并上下沟通,形成动脉网,然后再散布到其他各层。因此做输尿管移植时,切断下1/3血流,对移植部分血液供应,影响并不甚大。 输尿管静脉是随着动脉回流的。静脉通过粘膜下层回到筋膜层后由肾、髂、精索、子宫、膀胱静脉等回流。
输尿管神经为自主神经,来自肾及腹下神经丛,网状分布于输尿管结缔组织中,然后再进入肌肉层。神经节细胞大多数再输尿管下端见到,少数在上端,中段则极少。由于输尿管的蠕动,可由类似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药物来改变,这些神经即使受伤,输尿管的蠕动也不受影响。 肾盂输尿管主要作用,是将肾脏所排泄的尿液引入膀胱。输送尿液的力量是滤过压及肾盂,输尿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输尿管(ureter)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起自肾孟,终于膀胱,成人输尿管长约25~30cm。 (一)输尿管的位置输尿管位于腹膜的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行,越过小骨盆上缘,在此处右侧输尿管跨越右髂外动脉的前方;左侧输尿管跨越左髂总动脉的前方。它们进入小骨盆后,行向前内方,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
(二)输尿管的生理性狭窄输尿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在输尿管起始处,即肾孟与输尿管的移行部位;第2个狭窄在越过髂血管处(相当于骨盆上口水平);第3个狭窄在穿过膀胱壁处。尿路结石常被嵌顿于这些狭窄部位,引起管壁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的绞痛或出现尿路阻塞等症状。 输尿管ureter为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长度平均男性为26.5cm,女性为25.9cm,管径约为0.5~0.7cm。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输尿管有较厚的平滑肌层.可作节律性的蠕动,使尿液不断地流入膀胱。如因结石阻塞而过度扩张,可产生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疼痛即肾绞痛。  输尿管按行径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输尿管自肾盂下端起始后,在腹后壁腹膜的深面,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达小骨盆入口处,左、右输尿管分别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和右髂动脉起始部的前面,此段称为腹段。从骼血管入盆腔,先沿盆侧壁向下向后,越过盆壁血管神经的表面,约在坐骨棘水平转向前内侧穿入膀胱底的外上角,这一段称为盆段。在女性,输尿管经过子宫颈的外侧,阴道穹侧部的上方,距子宫颈约1.5~2cm,此处有子宫动脉横过其前上方;在男性有输精管越过输尿管下端的前方。
输尿管自膀胱底的外上角,向内下斜穿膀胱壁,于输尿管口 ureteric orifice开口于膀胱,此部称为壁内段,长约1.5~2.0cm。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压增高,将壁内段压扁,管腔闭合,可防止膀胱中的尿液返流入输尿管。由于输尿管的蠕动尿液仍可不断地进入膀胱。若壁内段过短或其周围的肌组织发育不良时,也可出现尿返流现象。输尿管的狭窄部:①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②与骼血管交叉处;③壁内段。这些狭窄处常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部位。 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约3∶1。近30多年来,中国上尿路(肾、输尿管)结石发病率明显提高。结石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代谢以及感染因素有关。 症状: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血尿,极少数病人可长期无自觉症状。
(一)疼痛:大部分患者出现腰痛或腹部疼痛。较大的结石,多为患侧腰部钝痛或隐痛,常在活动后加重;较小的结石,多引起平滑肌痉挛而出现绞痛,这种绞痛常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如刀割样,向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放射。有时患者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脉弱而快、血压下降等症状。疼痛常阵发性发作,或可因某个动作疼痛突然终止或缓解,遗有腰、腹部隐痛。
(二)血尿:由于结石直接损伤肾和输尿管的粘膜,常在剧痛后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三)脓尿:肾和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时尿中出现脓细胞,临床可出现高热、腰痛。
(四)其它:结石梗阻可引起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有的病人尚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贫血等等。
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治疗要根据结石大小、部位、数目、形状、一侧或两侧,有无尿流梗阻、伴发感染、肾功能受损程度、全身情况以及治疗条件等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但当绞痛发作时,首先应该使症状缓解,而后再选择治疗方案。

2、腰椎有哪些神经

主要有5对腰丛神经及分支。
详细分布如下:腰丛(plexus lumbalis)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及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而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
腰丛位于腰大肌之中及其后方,其分支分别自腰大肌穿出。
2.腰丛的主要分支
腰丛组成后,除立即发出肌支,支配髂腰肌与腰方肌外,其余分支有:
(1)髂腹下神经(T12、L1)及髂腹股沟神经(L1)以共同的神经干发自腰丛,再分为平行的两细支,经腰方肌前面平行向外下,至髂嵴上方,进入腹横肌与斜内斜肌之间前内行。
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穿出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走行,达腹股沟浅环上方,穿出该腱膜浅出于皮下。
髂腹股沟神经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进入腹股沟管,并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出浅环。分布于阴茎根部及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此二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分布于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皮肤。在腹股沟疝手术时应防伤及。
(2)生殖股神经(L1、2)贯穿腰大肌,沿此肌前面下降,分为两支:一支入腹股沟管随精索走行,支配提睾肌;另一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及隐静脉裂孔附近皮肤。
(3)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侧缘向外下,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入股部,分布于大腿外侧面的皮肤。
(4)股神经(n.femoralis)(L2、4)为腰丛中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侧缘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外侧,分为数支:①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及逢匠肌。②皮支:分布于股前皮肤,其中最长的一支为隐神经,它伴随股动脉入收肌管,向下在膝关节内侧浅出皮下后,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股神经损伤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股前肌群瘫痪,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②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③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④膝反射消失。
(5)闭孔神经(n.obturatorius)(L2、4)沿腰大肌内侧缘走出,沿骨盆侧壁向前下行,通过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和大腿内侧的皮肤。
闭孔神经损伤表现为:①股内侧肌瘫痪,大腿内收力减弱,仰卧时患肢不能置于健侧大腿之上。②股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3、腰大肌在身体那个位置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于腰椎两侧的长肌,它大部分位于腰椎椎体与横突之间的陷沟内,肌纤维以羽状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较细、中段较粗的类似纺锤状的条形肌肉。
1、起自第12胸椎体、第1~5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肌束向下与髂肌结合,形成一肌腱,穿过腹股沟韧带的肌腔隙,沿髂耻隆起的前面及髋关节囊的前内侧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转子。
2、腰大肌大部分位于T12-L4椎体与横突之间陷沟内,其上部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膈肌的后方。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齿形式连接在T12-L4椎体和椎间盘边缘处,外侧部分连接于T12-L4腰椎横突,向下与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经腹股沟韧带下肌腔隙,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正中矢状面之腰大肌外缘间距为40-63mm,L3横突最长,该处的肌腹横径最宽,是腰大肌肌纤维最集中部位。T12-L4椎间孔位于肌肉附着处的后方,腰椎横突前方,腰脊神经由此发出。
3、近固定时,此肌收缩,可使大腿屈并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躯干向同侧屈,两侧肌肉收缩,则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屈。
4、功能与锻炼:腰大肌与髂肌一起合称为髂腰肌。髂腰肌对大腿的前摆起重要作用。常采用正踢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等辅助练习发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T12~L4)支配。

4、腰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是什么?

腰丛的组成

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

腰丛的位置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除发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还发出下列分支分布于腹股沟区及大腿的前部和内侧部。

腰丛的分支

l.髂腹下神经(T12、L1)出腰大肌外缘,经肾后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继而在腹内,外斜肌间前行,终支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于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沟神经(L1)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走行方向与该神经略同,在腹壁肌之间 并沿精索浅面前行,终支自腹股沟管浅环外出,分布于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缘走出,斜越髂肌表面,达骼前上棘内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外侧部的皮肤。

5、填空题 结肠 盲肠的三个特征性结构是什么

盲肠 cecum: 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 在十二指肠右后方,可见到盲肠的一部分,拉开盲肠观察,是两条长的盲管,盲端朝后。
人体的盲肠作用并不明显,而植食性的动物则有一长袋状盲肠,特别是那些不能反刍以消化纤维素食物的动物。
1、周围关系
其周围均为间接腔隙(有时后内侧出现系膜),前为腹前外侧壁;后为后腹壁及髂腰肌;内为回肠及系膜窦;外为结肠外侧沟;上续升结肠;下对盆腔。
2、内部关系
有三个通道,即向内通回肠,向上通升结肠,向内下通阑尾。其表面的三条结肠带(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集中于阑尾根部。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 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 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 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 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B内。
结肠(colon)
观察标本 结肠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 肠壁的粘膜染紫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的突起为半环形皱襞的断面,肌层局部的膨大为结肠带. 低倍和高倍观察
(1)粘膜:无绒毛和环形皱襞.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①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较多的杯状细胞.
② 固有层:含大量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在粘膜表面.细胞组成与上皮相同,无潘氏细胞.
③ 粘膜肌层: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无肠腺.
(3)肌层: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在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可见几条结肠带
(4)外膜:为纤维膜或浆膜.
结肠
colon
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一)升结肠
升结肠 ascending colon居盲肠与结肠右曲之间,其长度因盲肠位置的高低而异。升结肠后壁借结缔组织贴附于右肾和腰大肌前面,活动度甚小。
(二)横结肠
横结肠 transverse colon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结肠右曲 right colic fiexure又称肝曲,位于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结肠左曲 left colic fiexure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
(三)降结肠
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自结肠左曲起,沿左肾与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文字 回答 您可能会感兴趣

6、试述腰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腰丛的组成

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向下加入骶丛。
2腰丛的位置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除发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还发出下列分支分布于腹股沟区及大腿的前部和内侧部。
3腰丛的分支
l.髂腹下神经(T12、L1)出腰大肌外缘,经肾后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继而在腹内,外斜肌间前行,终支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于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沟神经(L1)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走行方向与该神经略同,在腹壁肌之间 并沿精索浅面前行,终支自腹股沟管浅环外出,分布于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缘走出,斜越髂肌表面,达骼前上棘内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外侧部的皮肤。
4.股神经femoral nerve(L2~4)是腰丛中最大的神经,发出后,先在腰大肌与骼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中点稍外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到达股三角,随即分为数支:①肌支,支配耻骨肌、肌四头肌和缝匠肌。②皮支,有数条较短的前度支,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最长的皮支称隐神经saphenous nerve是股神经的终支,伴随股动脉入收肌管下行,至膝关节内侧浅出至皮下后,伴随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面下降这足内侧缘,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股神经损伤后,屈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萎缩,髋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
5.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L2~4)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循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闭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前、后面进入大腿内收肌群,其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闭孔神经前支发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长收肌,约在股中部,从长收肌穿出进入股薄肌。临床上在用股薄肌代替肛门外括约肌的手术中,应注意保留此支。
6.生殖股神经(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后,在该肌浅面下降。皮支分布于阴囊(大阴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肤。股支支配提睾肌。

与沿腰大肌前面下行的神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