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东坡养生集 pdf

东坡养生集 pdf

发布时间:2020-12-02 15:31:27

1、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文学家、诗人,除了诗文名世,在另一领域也非常出色?

王安石,王安石除了是一名诗人以外。还是一名成功的改革家他实行的“一条鞭法”使得宋朝出现短暂的繁荣

2、“飞鸿翔於寥廓,而弋者索之薮泽”是什么意思?

鸿雁在天空中高飞,用带绳子的箭射鸟的人是没有办法抓住的,他们只能在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地带发挥作用。

3、“飞鸿翔于寥廓,而弋者索之薮泽”出自哪里?

出自四库全书.
△《东坡养生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国朝王如锡编。如版锡字武工,江宁人。是权编前有《王思任序》,则当成於前
明之末,然又有康熙甲辰《邱象升序》,盖书成於崇祯中,批点行世则出象升手
也。其书取苏轼诗文杂著有关於闲适颐养者,分《饮食》、《方药》、《居止》、
《游览》、《服御》、《翰墨》、《妙理》、《调摄》、《利济》、《述古》、
《志异》十二门。轼以文章气节雄视百代,其游戏诸作,大抵患难中有托而逃。
如锡乃惟录其小品,所谓“飞鸿翔於寥廓,而弋者索之薮泽”也。使轼仅以此见长,则轼亦一明季山人而已矣,何足以为轼乎。

4、求文言文翻译 魏则市于蜀,而 吴亦资西道

在三国时魏国向蜀国购买锦,吴国也资助西蜀发展织锦业。

5、脾胃湿热的人可以喝蒲公英茶吗?

回答分为3部分,一定要仔细看哦🙋🙋🙋

蒲公英的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专
[适宜人群]疔疮肿毒、乳痈属、瘰疠
[禁忌人群]阳虚外寒、脾胃虚弱
其中禁忌人群就有脾胃虚弱的,所以也是可以不喝。
那怎么调理呢?我们中医说要治未。不要破坏人体的修复功能。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蒲公英茶大概就属于中药了,建议不如用食疗加上好的睡眠一定能恢复。
人的身体是有自动恢复的功能的,关键在于不打乱平衡。
💁给你推荐一个食疗方:它被称为水中人参。芡实,又名鸡头米,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煮为粥糊服食,诚如《本草纲目》所言:“芡实粉粥:固精气,明耳目”,是一味平补良方。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

6、简述诸子百家的养生观主要有哪些

诸子百家与中国养生学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九家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学派的论述中都有关于“养生保命”思想的内容,可算得上是中国养生学的早期理论。举其要者,简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经》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顺应自然而养生思想的渊源,而其“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和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是调养心神的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宗承老子之学,也极力提倡顺应自然、“调理四时”、“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倡导采用气功和导引的养生方法,吐故纳新,延长寿命。
孔子指出,“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认识到日常生活关系到身体健康,强调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食不语,寝不言”。他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养性的养生思想具有积极和务实的特点,他指出,平时要注意养生,经常运动可以预防疾病,提倡节欲而不禁欲,“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并提倡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达到节制人的种种欲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气志虑由礼则志通,不由礼则勃乱;食饮、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庄礼则触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由礼而做到治气养生,修身保命,并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管子认为,“精”对生命至关重要,主张存精养生,他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要节欲存精。他还提倡顺应自然和生活养生的方法,“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吕氏春秋》综合了当时各家学说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长寿;主张运动防病,“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捐为聋”。
可见养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而且与古代哲学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关养生的论述并不仅限于养生学或医学专著,在许多文学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丰富的养生内容。
东汉时期的王充所作《论衡》中有“养气自守,适时则节,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讲的就是养生方法和原则。他还提出了人的强弱与寿命长短与先夭察赋有关的观点。
南北朝《颜氏家训令极力反对炼丹修仙的错误养生观,力倡求实,“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饮食,将饵药物”,乃“遂其所察,不为夭拆”。他还教育子女惜生爱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见义勇为,报效国家。
唐代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中的“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胃,闭嗜欲,养生之末也”是很有价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还著有《东坡养生集》和《苏沈良方》,有很丰富的养生学内容,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妇他主张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轻身健体;倡导效游可怡情强身;他还介绍一些药方可“除百病,令身轻气长”二而诗词书画,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长。
明代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养生内容。如所谓“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财多招忌损人苗,气是无焰火药”,主张“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也是节欲调神、修身养命的意思。
《红楼梦》等其它许多文学作品中同样也有涉及养生的内容,有意者可自去体会,在此不作赘述。正是由于有关养生的内容在中国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国民间得到广泛的接受,影响既深且广。

7、苏东坡的"容颜不老汤"怎么喝谁知道?

东坡诗云:

二钱生姜一升枣,二两白盐一两草,丁香木香各半钱,酌量陈皮一处捣。

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姜7.5克,大红枣660克,食盐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陈皮3.5克煎汤代茶饮,或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方中生姜、大枣为主药。生姜能使人老有红颜,苏东坡在《东坡养生集》中记载有他亲眼所见的实例:“余昔监郡钱塘(今杭州)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面色红润),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说明这位和尚40岁时开始吃生姜,坚持不断,40年如一日,所以80岁仍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

8、中医养生买什么书好啊,

东坡养生集中精,寿亲养老书,老老恒言

9、古人选什么样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欢按摩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后汉书》:“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又加入了“运动”元素—— “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体操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它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庄子·外篇·刻意》里即有这样的说法:“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健身养生达人。
但导引成为流行健身方式应该在秦汉及以后。《汉书》、《后汉书》记载的名人中不少都习练导引术。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让现代人才看到了真实动作图。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称为“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其发明者为东汉末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饮食。”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操其实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时已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即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样引体,如鸟样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后成为中华保留养生手段,宋朝时出现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出现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时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用来治病。《史记·扁鹊列传》所记载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药敷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有“导引按摩篇”,称按摩术为“干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是事实,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唐朝著名医家、健身达人孙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术,将之发挥为日常健身养生方法。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录了两种当时流行的按摩术,一是域外传来的“天竺国按摩”,一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国按摩”只有18节(十八势),对老人保健特别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别能根据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千金冀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按摩在各个部位均可进行,如摩头、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清方开辑《延年九转法》即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此法又称“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图和解释,故又称《祛病延年图说》。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苏东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据《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条,先秦时赵国大臣左触龙就是采用步行方式恢复身体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人对于行走的认识相当深刻,出土的《养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长时间行走脚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种仿生行走姿态。
步行宜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晨练的同时,古人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时间散步,这有助于入眠。《紫岩隐书·养生》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两宋时,步行更受到许多名人的格外青睐,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便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另一才子苏东坡比张方平更爱晨练,每天早上跑步。据说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据《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苏东坡认为,“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据明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就是散步。
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义和团档案史料》:“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
与以前各个朝代相比,自元代开始,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习武成为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止戈”手段都属武术;侠义仅指徒手相搏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能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曾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义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

10、枸杞 苏轼 原文及译文

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苏轼与芡实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六十高龄后仍红光满面,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这与他学习中医药、研究养生之道有关。他除同沈括合编了《苏沈良方》外,还自著了一本《东坡养生集》。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每天不限时间取熟芡实1粒放口中细嚼,待唾液满口时慢慢咽下,每天吃20~30粒,长年不断。芡实食药两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中医认为它有补中益气、健脾助胃、固肾涩精、滋养强身等功用。《金峨山房药录》中有诗充分说明芡实(又名鸡头米)粥的养生保健功效:“焕发容光精气壮,粥香食进思飞扬。金风玉露鸡头熟,万里行吟妙趣长。”
苏辙与茯苓 苏轼的弟弟苏辙不但是“三苏”之一,在文坛上也占一席之地,而且与其兄一样,也潜心研究中医药及养生之道。据说苏辙自幼体弱多病,加之勤奋读书用脑过度,因而病魔缠身经久不愈。直至32岁,他开始服食茯苓,坚持1年,顽疾竟获痊愈,此后服食不断,也得享高寿。唐宋时代,人们服食茯苓相沿成风,诗句吟和之中常见,如宋代文人黄庭坚有诗咏茯苓:“汤泛水瓷一生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至清代,服茯苓之风更盛,慈禧太后也爱吃茯苓饼,她到晚年仍容颜不衰,与此不无关系。名著《红楼梦》中有用茯苓和人奶做茯苓霜的记述。当时皇宫内和富贵人家,每天早晨吃一盅作为补品。梁代医学家陶弘景称茯苓“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练魂,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可见,茯苓的养生保健功用,早被人们认识了。现在,茯苓饼作为北京的御膳特产之一,为中外游客的必购之物。
陆游与枸杞 宋朝诗人陆游爱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汤吃,晚年视力仍佳,依然读书、写诗不辍。曾有“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描述。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家前屋后广种枸杞与菊花,一为观赏,二作食养,曾写下一篇清新隽秀的《杞菊赋》。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有诗赞枸杞曰:“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同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苏东坡也喜爱在庭院中种植枸杞,自己服食及宴请宾客,有《小圃枸杞》诗为证:“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吾客。“孙思邈、葛洪、陶弘景及孟冼等也常食枸杞,都成为医林寿星。唐代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因政务操劳而致体衰多病,后遵医嘱服食枸杞得以康复,并都获享高寿。民间也流传有“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汤”的俗语。《神经本草经》称它“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太平圣惠方》中有“服用枸杞长生不老”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多种药理成分,具有保护心、肝、肾、大脑,调节神经,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动脉硬化程度,延缓细胞衰老进度及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作用。国外药理专家称枸杞中所含的“维生素X”为“驻颜维生素”,又称作“祛老圣药”。有枸杞之乡美名的宁夏地区对枸杞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枸杞罐头、枸杞晶、枸杞酒、枸杞茶等系列产品已应运而生,深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叶橘泉与决明子 江苏名老中医叶橘泉在省委为他庆祝90华诞之际,把刚编著的养生心得———《老人保健要点》一书赠给与会人员,书中有一条养生体验:常饮决明子茶,能有效防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和便秘。无独有偶,辽宁名老中医彭静山也说,他常饮决明子茶,年过七旬,血压正常,大便畅通,光线充足处不戴老花镜可阅书报。《神农本草经》将此药列为上品。《广群芳谱》中载:“决明子作茶食,助肝益精,治目中诸病。”《江西草药》介绍:“决明子炒黄,水煎代茶饮,治高血压。”据说古时有一文人,常饮决明子茶,至晚年体健无病,尤其目力甚佳。曾赋诗曰:“愚翁八十目不瞑,日书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食决明。”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决明子所含成分对视神经有保护作用,并能降血压和降胆固醇。
颜之推与槐角 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非常关注养生保健,著有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颜氏家训》。书中辟“养生篇”一章专讲养生之道,并把槐实(即槐角)推介给人们,还用“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发须犹黑”的实例,来说明服食槐实可使人耳聪目明,乌须黑发,养颜抗衰。《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称:“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缪希雍说:“槐实为凉血要品,能除一切热,清一切火,散一切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槐实含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尤以芸香甙的含量最高,能降低血管壁的渗透性,促进血液凝固,能清热祛火,凉血止血,治肛肠痔病出血效果甚佳,还可降低血压,与其他降压药同用,能增强降压功用。高血压患者并发便血、尿血、鼻出血最适用。近年来有资料称槐实有抗癌作用,具有发展前景。(王家喻)

与东坡养生集 pdf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