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的道教养生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1.少私寡欲
《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说:“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这个描述是说黄帝跟我们普通大众不同,一生中每个阶段都远远超过众人——刚生下有神灵,柔弱时就能够说话,幼小时就非常的迅速、果断;长大后非常敦实、敏捷,成人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实,这不仅仅是说黄帝,而且是在说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小孩子都是手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叫“生而神灵”。刚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里面握拳。拇指都压着一个穴位(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即心经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神气不外泄的。所有人刚出时都由脐带跟母亲的精气神连在一起,随着“啪”的一声把脐带剪断,人就变先天为后天。当人长大之后,手慢慢地松开了,之后的一辈子里有的人抓权,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钱,有的人抓人,最后逐渐老去,撒手而归,撒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发现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所以提示我们,养生就要复归,要慢慢地回归到婴儿的那个状态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时候就会说话,我们试想小孩子刚开始说话时,都在说什么?他们总在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还有的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这是终极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婴儿问的都是哲学问题,一个人离哲学越近,就离婴儿的状态越近;离婴儿的状态近了,你想不长寿都难啦。而我们长大后问的多是世俗问题,比如我们总是问:“吃了没有?”“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多大的房子?”我们失去了我们幼小时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关怀生命本质,越来越失掉天真。今天,当我们吃穿不愁的时候,其实需要超脱一些,去关怀一下生命的本质,对终极问题发问,只有多考虑这样的问题,你才能成为天真的人,才能长寿。
“幼而徇齐”是指幼小时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如此专注,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没有刺,有没有毒,也不管路有多么的坎坷不平。可长大后,想要什么,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思左想右、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考虑问题太多了,不再“徇齐”,做事情有意无意地背离真实、专一,烦恼渐生,健康受损。
所以,《黄帝内经》中描述黄帝的一生,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是随着长大,我们慢慢淡忘、失掉了“神灵”、“能言”、“徇齐”、“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过修炼,把我们越来越年老的生命回归到儿童时代,复归婴儿的“敦敏”“徇齐”“神灵”,这就是养生。
养生困境
无人领导改革
重术轻学,信徒的素质难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仪,可以长达三天三夜;但要他讲经说法,则难以启口,也难以维持半个小时。「学」与「术」严重失调。今日在台湾许多宫庙的住持,不仅看不懂道经,甚至误把佛经当道经来诵念。宫庙的住持及信众,普遍存在素质低落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形成,虽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庙重「术」不重嘉言录》,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觉寺印赠等书,《印光法师文钞》是收集印光文钞最全的书,后来台中莲社亦予出版,而不收录此信,殆出自于为贤者讳的心态。印光受到太虚学生的攻击,不止一次,印顺《太虚大师年谱》民国十八年条云:「时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复某居士书》,痛斥大愚。」可见除佛化青年会的传单外,太虚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击过印光。
「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术」是指科仪、风水、占卜、命相。「学」是指对经书道理的阐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非常重视俗称「山」、「医」、「命」、「相」、「卜」等五术。山(仙道),指静坐、炼气、养生、药饵、灵修等。医(医疗),指针灸、方剂、推拿、食疗、心灵治疗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数、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学)、墓相(阴宅)、宅相(阳宅)、风水勘舆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术等占卜术。这些流传久远的术数之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唯过度重视「术法」科仪,而不从哲理着手配合来论述,易使人诬指为迷信。「术」须有「学」来做领导、介绍,才不致流于庸俗低劣,且术越深,修持应越高,才不会以术为恶。「学」是指经书中的哲理要义。道经中不乏好的经典,有些谈论义理,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阴符经》、《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清静经》、《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经》、《南斗经》、《老子守庚申求长生经》、《受生经》、《玉历至宝钞》、《玉匣记》等等,这些均必须有人来加以简择,以古籍今译的方式,将其义理及其对后世民俗的影响,介绍给世人。 今日道教的术法太过,而学理的认知则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众的素质难以提升。
三、缺乏教团组织,传教无方,无认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湾的佛教、新兴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会(或经常聚会),有教团组织、传道方式。但相对的,道教徒则是一盘散沙,平时各人拜各人的神,并无定期聚会,各宫庙也互不相属,无人讲经传道。拜妈祖的,自认是妈祖信徒;拜关公的,是关公信徒;对道教神只毫无概念,对道教也无认同感,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缘佛教,弄成道庙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现象。所以在台湾虽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宫庙,但却因各自为政,无认同感,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讲经布道者
宫庙的住持及道士,终其一生,大都以科仪术数为职志,能讲经说法者极少,也无定期公开的讲经活动。台湾无线的电视台甚多,定时播出佛教讲经节目的,有六七个,甚至有许多电视台是整日播放佛教节目的。佛教有自己传道的专用电视台。除电视台外,扩播电台亦有佛教讲经节目。相对的,在电视台或播音电台方面,几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讲经节目。如此传道,如何能得信众?而在培养人才上,虽有一间小规模的木栅道教学院,也一直没培养出能讲经传道的人才。一个缺乏主动向民众传道的宗教,在起跑点上已输了一大截。不培训说经人才,不重视说经人才,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干而无新枝,其后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门过于杂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为「圣」与「凡」二者。一般的民众为「凡」,经过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门后,才能转「凡」而为「圣」。「修持」在宗教活动中,占着极大的分量。以道教来说,悟道者为圣,未悟道者为凡。凡夫为凡,神仙为圣。一般民众,未加修持为凡;对社会人民有贡献死后成「神」,及由积善并加修持而来的「仙」,皆属「圣」。由凡入圣,须以修持(修炼)为桥梁。 道教由于流传久远,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法门各异。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黄白,内丹炼精气神,房中重男女和调;此外,祷祀、召遣、药饵、避谷、食气、守一、清静无为等等法门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诱导。道教的众多法门,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初学者将难以入手,也无法吸引信众。
六、过度的包容,丧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来是一种美德,也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宽广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虽有宗教争执,却不会产生宗教战争。而争执的结果,则是逐渐走向融合。但过度的包容,却反而使优点变成了缺点,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失败的主因。自宋以下,长期来大量混佛入道的结果,造成了今日的民众不能区分佛教与道教,以为拜佛即是信道。这种情形不仅在台湾如此,在海外的华人社会也如此。笔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开会,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长告诉笔者说新加坡有的道庙甚至将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设在庙中来拜,但这种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怀,不仅得不到认同,反而招来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议,认为亵渎了他们的神只。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度的包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坏事,但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仅从包容对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须从哲学义理、科仪、传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过度的包容,也让道教丧失了自己。举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于是道教将观音、锭光佛、文殊等神吸收为己神,同属玉帝所辖。但因给予过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相对的,佛教虽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关公在道教的阶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却把他说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阶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阶,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误导。
2、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佛教和道教的大辩论?
公元574年,周武帝亲自召集沙门道士进行辩论,辩论十分激烈,智炫甚至当场顶撞周武帝。于是周武帝作出将佛、道一并禁毁的决定。周武帝为此多次召集百官、儒生、道士上殿,让三教充分发表意见。可是佛教徒却颇有些“只要主义真”的味道而频频进击,还用阿鼻地狱恐吓周武帝。周武帝索性答道:只要百姓得乐,我情愿去受那地狱诸般苫。话既已说到这一步,阂武帝的灭佛便不可避免了。他一下子毁掉了4万所以上的寺庙,让300万和尚还俗作平民。周齐境内的和尚们这才追悔莫及。这次事件该算是没有输赢吧,都是受害者.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下诏僧道集于内殿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定为伪经,敕令禁毁。
1255年,元宪宗蒙哥命福裕与当时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展开“御前辩论”,全真输理,蒙哥下令清查《道藏》伪经,后来,还把佛教排在全真之上。1256年,李志常被气死。
1258年,新继位的忽必烈下令举行第二次佛道“御前辩论”。全真教首席代表为张志敬,佛门仍为福裕,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被命裁定是非。此次全真败得很惨,参加辩论的道士17人被迫削发为僧,全真《道藏》大皆被毁,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
3、中国有几大佛教和道教?
汉传八宗
禅宗
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于少室山阴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义帝为佛陀禅师修建,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历代屡次重修。禅宗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题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匡救寺,位于河北成安县,禅宗二祖慧可说法之处,相传达摩曾在此为二祖说法。
山谷寺,又称乾元寺、三祖寺。位于二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寺庙有僧璨大师塔。
真觉寺,又称东山寺,位于湖北黄梅东北二单的冯茂山上。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于此。
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供于六祖殿内。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修习方法,禅宗以“禅”概括佛教的修行实践,“静虑”。禅原本是佛教普遍奉行的一种故而得名。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
天台宗
祖庭——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
三论宗
祖庭——陕西西安户县草堂寺、江苏省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
法相宗
(慈恩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
华严宗
(贤首宗)祖庭——陕西西安长安区的华严寺
律宗
(南山宗)祖庭——陕西西安净业寺
密宗
(真言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
净土宗
(莲宗)祖庭——陕西西安的香积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
4、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关系如下:先说佛教、道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
1.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2.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
1.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2.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第三、佛教道教的各自特征
1.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2.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再说佛教、道教、之同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4)中华历代佛教道教养生扩展资料: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道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不过,历史上二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二教平等,相互学习。在很多佛、道、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佛、道、二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佛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二教一家”之说。
佛教,道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教,道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二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5、简单论述道教、道家思想和养生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宗教.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6、中国历朝历代宗教信仰
每个时代都信信佛、道,儒,只是盛衰罢了,佛教比较特别,当朝代繁荣昌盛时,佛教就很兴盛,当朝代衰落时,佛教也就相当的弱式。
儒释道都有关系的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
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争论,各护门庭,各失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增广文钞上》复汤昌宏书)
吾国圣教,大宗有三:曰儒,曰佛,曰道。儒以己立立人为怀,佛以自觉觉他为事。道虽恬退,大体同儒。而修炼家,尤以积德累功、济世救民为要务。
7、中华传统的养身学派有哪些?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文化中,呈现出各种学派,这些学派对中华养生学说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彰显出中华养生文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特色。1.顺从自然的顺应学派
庄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乎自然的养生观。《内经》据此提出了“天人相应”,反复论述了适应四季自然气候变化的四季养生法,强调“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们“处天地之知,从八风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据四时自然的变化养生健身,防止暑、热、风、寒、燥、湿对身体的伤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之外,人还应该懂得顺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安心养神,不为琐事所争,不为冗杂烦恼。“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应,如照镜物,过后便无,应事必使割藤,则心无所系。”不计较生活中非原则性的无端琐事,怡然自乐,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于防病延年也很重要。
2.养德益精的养性学派
古人称道德修养为养性,亦称养德。从尧、舜起世人即把修性养神——大德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荀子提出“凡用血气志虚,由礼则通;不由礼则勃乱。食欲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孔、荀认为尧、舜、禹之所以都比较高寿,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尧是古代人们理想的君王,以天下为公。孟子提出了养德的具体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内经》分析古代百岁老人长寿的诀窍时指出:“……所以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孙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明?吕叔简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全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事缠心,神岂能静。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好,即善于修性养神,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汇养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寿长”,道德修养好了,才能使机体阴阳平衡,内环境安和统一,达到延年益寿。
3.形神兼行的主动学派
《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华佗等历代医家宗之创造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同时还提出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体欲小劳,但莫大疲”。强调运动要适度,“形与神俱”,即练形与练神同时进行。主动派并不是片面地强调单纯的体育运动,事实也证明,职业运动员由于以比赛夺标为目的,往往训练强度很大。虽然他们健壮如牛,力举千斤,但他们未必都能获得长寿。而在医学及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一些坚持练气功,太极拳等养生术的人却获得了长寿。甚至有些人以此治愈了癌症。
适度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养生防老办法。它能使人虽到老年而心不老,充满了理想和事业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情趣,“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益友清谈,”从而活动筋骨,振奋精神,稳定健康,获得长寿。
4.无欲则安的主静学派
老子在《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内经》还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老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主张安静而无杂念,志闲少欲,即防止不正当的思想。
后人长期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提倡“修身养性”,“四大皆空”,讲究“坐禅”、“入静”,并常采用抑目静耳的方法,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虽然过分强调“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是消极和脱离实际的,但是,对外界不良的刺激,适当地抑眼静耳,尽量避免接触那些不良刺激,达到纯洁清静,精神平和无杂念,肯定对健康长寿是有益的。
孙思邈主张平日“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无大喜怒,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歌啸,无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无饮兴。清静无为,清心静气,不过多追求,不勉强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保养人体精气,安享晚年之乐。
实际上,在明代以后的道家总结了前人的养生方法后由静态养生转向动静结合。体现这一观点的“气功”实则是静中有动,以意领气周游全身,达到运行气血,调和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更全面地说,“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运动时新陈代谢增高,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增强各器官的功能。静息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新陈代谢降低,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动与静是对立而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无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5.健肾养气的固精学派
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生育之源,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肾精充足,则精力充沛,骨骼坚实,牙齿坚固,耳目聪明,从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年龄至“五八”40岁时肾气衰,肾精不足,而致衰老之象迭生。故《内经》说:“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强调了肾之精气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认为早衰是由于“竭其精,耗其真,伤其神”。清代叶天士提出“若子向老,下元先亏”,这与现代人们观察到的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减退、牙齿脱落、听力减退等衰老表现是一致的。
导致肾虚的原因很多:除先天的禀赋外,还与房事不节、操劳过度有关。故《素问》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则“半百而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肾精也……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自古以来认为“房劳无寿星”。嗜淫无度的帝王富豪虽然生活条件丰厚,吃尽了山珍海味,享尽了荣华富贵,但能享其天年,达到高寿者少。所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惜精、保精、固精学派。历代沿用有效的防老抗衰药物也大都是以补肾填精为主。元代养生学家王中阳还提出:“古法以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三十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岁者十六日一施泄,五十岁者二十一日一施泄。”谆谆告诫人们要晚婚、节欲,才能达到体健寿延。
6.平衡膳食的食疗学派
孙思邈的《养老食疗》问世以后,孟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食疗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西方营养学家只注意研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却不太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活到86岁高龄的慈山居土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强调:“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他在该书中收集了防治老年病征的药粥100多种。
中医药是在千百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中药都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或有血有肉的动物,所以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补益中药本身就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山药、胡桃、黑芝麻、莲子、苡米、山楂、雪梨、牛乳、羊肝、鲫鱼、猪肚、蜂蜜、亦小豆等等,数不胜数。
食养学派强调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衡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主副食搭配防止偏食,保证完善的营养。
二是“饮食有节”,“节食以去病”,因“饱食胃气不展,多生疾病”,只有“负腹腹自安”,做到“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食能以时,身必无疾”,“少吃长寿,多吃多灾”。
三是“药膳调养”,根据身体情况,选用相宜的药物与食物一起烹调,做成既有营养又有治疗作用的药膳,既祛病又延年。
7.药物抗衰的药饵学派
早在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65种药物可以“轻身延年”,此后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抗衰老药物的研究。现代已经证实确有不少药物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如枸杞、首乌,黄精、人参、刺五加、核桃、海参等。后世人在《仁寿录》中收录了109首延年益寿方剂,其中炉火龟灵集、蟠桃祝寿丹、五加皮酒、养元粉等从补肾健脾入手,临床上确有良好的效果。有关具体方药将在后面介绍。
8.自幼防衰的早防老派
《内经》说:“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说人到了老年才注意防老已为时太晚。元代王在《泰定养生主论》中也明确提出了自幼就要养生防衰的主张。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少生少育有利于子女长寿;张华在《博物志》中还记载了怀孕时进行“胎教”,“以此产子,必贤明端正寿考。”“胎教”也是摄生保健的一种方法,胎教属于现代优生学的范畴,不少医学家指出,防老益寿,应从胎儿及婴儿时期就开始。胎教及在婴幼儿及青少年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注意营养、锻炼、养生防病、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无疑与晚年的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
我国的许多老一辈仁人志士革命家大多在青年时期为了强身报国,有意识地锻炼身体,磨炼意志,虽到老年仍能担当国家的重要工作,这也说明了早年开始健身防老的重要性。
9.全面保养的正宗学派
所谓正宗学派就是主张遵循《内经》的养生之道,全面进行养生防老的正统派。《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明李说:“此保养之正宗也”。认为只要按照《内经》所说的饮食、起居、劳作、精神各个方面去养生,就可延年益寿。
人们遵照《内经》等所提出的养生之道养生,活到百岁的历朝历代并不乏人。
相传,汉代窦公180岁,冷寿光160岁;晋代许逊136岁;唐代孙思邈101岁,甄权102岁,慧昭290岁;宋代尤时泰120岁,薛道光114岁,乐长180岁;元朝贾铭106岁;明代林春泽104岁,郭贞顺125岁,龚来富138岁,冷谦150岁;清代谢启祚102岁,牟太医120岁,孙见龙159岁……
总之,各学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积累了不少养生经验,但人体生长于大自然中,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养生也应是综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后更主张动静结合,食药相辅,四时起居综合调理。明?袁昌龄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损一所以至亿也。若能受之于微,成之于著者,则知道矣。”强调养生也要防微杜渐,处处、时时注意。以后诸家反复论述了“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大原则。《养生四要》中将“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愤怒”称为保生四要;《医学心悟》认为,老年人安养、延龄,应从居处、调摄、保形、节欲、按摩、气功、药饵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于综台养生学的发展与广泛传播、老年保健有术,特别是医学家优先掌握了综合养生学后身体力行,许多名医都获得了高寿。据《中国医学人名志》统计,获80岁以上高龄的医学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占86人。
所以,我们应当总结,继承前人的综合养生之法,并广为传扬,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养生经验,获得长寿健康。中年时期,是生命健康的转型时期,也是科学养生的关键时期。走过了来生的你我,也许身心疲惫,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许心满意得,但仍需注意保养,投资健康。
8、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为何后来很多人却信佛?
虽然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但相比之下佛教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所以更受人们推崇。
9、道教养生思想有?
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1,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与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之一,而养生,就是成仙理论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结合。尽管对其结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体内涵,历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变化,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个根本区别。南朝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曾简明地阐述过道教与佛教的重大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释家,两家的性质(体相)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障无碍,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各随其业,修道讲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
2他说的形神相合,或离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点,与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为重要。”
3因此,仙学理论是道教教义和基本面貌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学理论中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教徒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径,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便是他们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表现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事实上,道教养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重人贵生——道教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那就必然要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以来的“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并以此作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4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5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6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对于如何获得长寿,《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养”的主张,所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7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求得生命的长存。道教基本教义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尽其天年,最好能长生不死。这是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积极的养生观。《太平经》说:“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东晋道士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8概括起来,道教的上述观点和主张,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因此,重人贵生的养生观,乃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元气论——道教养生观的基础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9从魏晋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元气学说,这个学说将宇宙生成论、人体生命生成论、养生论通过元气论统一起来,其目的是论证“道在养生”的宗旨以及“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之所以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持色,并在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上自成体系,其根源在于它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气论,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和方法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炼气养气是长寿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炼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养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
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了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形成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人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这是继承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0《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非常注重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季节和时间;而日常摄养卫生更是如此。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来自于道教的人天观。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11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12
修炼方术——养生的技术体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们指出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前提、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技术体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们对养生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养生实践。
道教养生观的特点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13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内在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14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方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炼观点。大致说来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清静养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15认为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并以此反对“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16道士们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损伤;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发怒则血脉喷张不定;多爱好则迷恋于中不可控制;多厌恶则内心慌悴没有欢乐。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生、丧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达到无少无多,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于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运动养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17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18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19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抠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20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21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
第三,性命双修的思路。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下手,然后及于命功。但两家区别仅限于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于一功。其实质都是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将其视为在养生实践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22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元代道士李道纯在《性命论》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生无死,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众术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25他反对并抨击那些“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26的养生偏见,提出了众术合修,取长补短的科学养生主张。他说:“养生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27葛洪众术合修的理论,是他对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传统,在《养性延命录》中辑录了自上古以来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术,对行气、导引、炼丹都有所研究。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一直被后代卓有成就的养生家们所继承,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养生著作中都广收行气、导引、服食等养生术。
从上面提到的各种思路看,每一种思路都可以引导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对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宝库,也是一个具体方法的无穷资源。
注:
1《道藏》第11册334页。
2《答朝士访仙佛两教体相书》。
3《汤用彤学术认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42页。
4《太平经·乐得天心法》。
5《抱朴子内篇·勤求》。
6《道藏》第22册第2页。
7《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
8《抱朴子内篇·对俗》。
9《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10《素问·宝命全形论》。
11《道藏》第20册91页。
12《道藏》第20册199页。
13《道藏》第14册594页。
14《养性延命录·并序》,《道藏》第18册474页。
15《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6《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7《藏外道书》第25册444页。
18《道藏》第28册221页。
19《道藏》第18册477页。
20《道藏》第18册478页。
21《干金翼方·养老大例第三》。
22《五篇灵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5《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6《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7《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10、道家养生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