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佛教养生 pdf

佛教养生 pdf

发布时间:2020-11-01 19:21:56

1、佛教养生秘笈的编辑推荐

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因为心与身、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只有“放舍诸缘休息万念”,才能把握身体益寿延年。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大家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相信通过阅读本书,学习佛教徒的养生方法,能够使我们这些健康状况下降的人也可以长寿健康。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或引人向善,或助人除恶;或救人脱难,或教人养生。佛教养生最重精神的超脱,唯求心灵的空寂,而淡化形体的存亡,讲究精神的温磐。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长寿的秘诀是养心。而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忍让持戒者可达至情绪的安详,放下安心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精神养心法是佛教养生的真谛。精神不宁,则百邪侵身。休息万念:方益寿延年。
反璞归真,是佛教养生思想的精华。期望养生长寿者,其起居生活、日常饮食所依从的一个重要原则,当是顺其自然。
佛家出于慈悲之心,倡导众生在生活饮食中不可纵欲,起居宜有规律;不可强求,心须静身常动;不可破戒,食素斋禁荤腥。这是对人类养生的一个科学的总结。常言道:病从口入。平时生活中,人们吃什么,怎样吃,都与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暴食则积滞,不洁则生病,无度则成疾。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违反了养生的规律。佛教养生告诉我们:经常运动,保持清洁,多食蔬菜,就是防治疾病的最佳良药,就是颐养天年的最佳选择。

2、佛教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张“无生”,以有生为空幻,纵使延年长寿,最终难免一死,形体总要坏的,因此重视精神的超脱,而不在乎形体的存亡。认为精神可轮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晋代释道安在《道地经序》中说:“其(佛法)为象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释慧安则在《明报应论》中指出:“无明(愚昧)为或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而僧肇则传扬“空洞其怀,无知无识,然居动作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它绝言之乡”的佛性,提倡超脱现实世界,而归宿于本体世界。僧肇早年受老庄影响,故对体用的动静问题,反对偏执,主张体用如一,非无非用,即静即动,求静于动,虽静而离动。另外,如释道安还注重禅定止观,认为禅修达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不能伤其虑”,同时还能发生种种神变。

佛家极重戒律,认为戒律是断三恶道的利剑,其中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及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烟、不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坐、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等。从养生学角度来看,这些要求和做法,显然有许多是益于身心的修养的。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南北佛教在发展侧重上有明显不同。南方重在理论辨析,北方则重在静坐冥思的禅定修持。隋唐一统后,佛教学风又随之变为理论与禅修并重,其后出现的各宗中,对养生影响较大的是天台宗、禅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养原则是止观学说。开宗祖师为隋代僧智凯。近代气功养生家蒋维乔(号因是子)在《因是子静珠法》中认为,气功静坐者在学会调和功夫后,应进一步修匀“止观”法。他认为“止”就是把心静止下来,不使思想散乱,让心思渐渐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觉要打瞌睡,就须用“观”的方法来防止,即闭目返视自心。显然遥承天台宗之“止观”禅法。蒋氏还指出“大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这也是佛家法门的静坐调息功夫。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说:“数息守意(调心调意)有四事:“一谓数息,二谓相随,三谓止、观,四谓还、净。”后来则称之为“六妙门”,意为通向涅的六种途径。

起于唐,盛行于唐末五代的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修禅强调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禅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第四代道信开始定住一处,过集体生活。第五代弦忍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实行生活自给,诸如运水搬柴等一切劳作,都是修禅功课。以后南宗的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实行农禅生活,其弟子怀海制禅院清规,规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务执劳,必先于众。”更有“普请”(集体作务)法,上下协力劳作。禅宗的山居、劳作和禅观,客观上对养生长寿是有益的,颇有影响。

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释道儒三教常互相渗透,从而影响着养生学。佛教初入中国,信奉者认为与当时盛行之黄老术相似,也讲清虚无为,神仙变化。

道家本不言灵魂,但北魏寇谦之则吸取佛家轮回转世说:“此等之人,尽在地狱,若有罪重者转生虫畜。”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县鸾,因突发气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之名,南游茅山,寻访陶氏,得授《仙经》十卷。虽在加洛阳时义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观无量寿经》,遂弃《仙经》而专修净业,但其所著《服气要诀》、《调气方》、《论气治疗方》等,无疑是受道家影响的有关气功养生一类医书。《续高僧传》说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

天台宗祖师智凯的老师思慧,以禅闻名,躬行实践,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同时还吸收神仙方士之术,在《誓愿文》中宣称,希望“成为五通神仙”,要求长生,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宣传佛法。其谓:“我今人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又说:“愿诸贤圣,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愿借外丹力修内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圆认为,儒佛其言虽异,其理相通,主张“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风净土法门的云栖亦主张儒佛调和,说:“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师之一的德清,更主张三教调和,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调和的提出虽在宋明,而在养生学这方面则早在陶弘景、孙思邈的时代已开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称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专事行施咒术,在三国时即有咒经之译。天竺沙门耆域来中原也以咒术广为医病。唐代是这密教传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时正式成立密宗,又称真言宗,传三密之法,即口诵真言(密语),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真密),认为三密同时相应,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实际是一种以口诀、姿势、禅观三结合的修炼方式。蒋维乔在练天台宗止观法后又转而练《密宗的开顶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谓无上瑜伽密法等与中国伦理思想颇抵触,因而在翻译时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译,因此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尚不广泛。三、中华古代养生名家

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为中华养生学说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群星璀璨的古代养生家中,这里仅选其中几位影响比较大的名家略作介绍,以窥中华养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养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

2.孔子:儒家养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宰的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时期,他活了73岁,“人逾七十古来稀”,可谓长寿了。孔子养生长寿之道内容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克己、修身的“养生三戒”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从不纵欲。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养生铭。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贪欲;血气方刚时,要防止打架斗殴;老年,身心不可过度劳累,要戒“贪得”。这“三戒”不论对青年、壮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纵。

(2)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孔子对“礼、乐、射、御、书、数”有广泛乐趣,精通诗、书、礼、春秋。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身之道,一生周游列国,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乐观处世。

孔子的二十字“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又乐观处世,一定能长寿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大德必得其寿。”所谓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就是这个意思。

(3)食勿过饱,讲究卫生

食居慎节,知足不贪,食勿过饱,不乱饮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过“八个不食”,尽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处,但基本上是讲饮食卫生的,有参考价值。“①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

②颜色坏的不食;

③发臭的不食;

④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

⑤调料不当的不食;

⑥不合时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语》还提出“长幼异食”,即年龄不同,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

孔子的这些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符合卫生标准的,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有关饮食养生的具体论述之一。

(4)起居循规,讲究姿势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体要求:“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后世孙思邈等据此提出宜屈膝侧卧。所谓“睡不厌,眠作师(狮)子卧”者,即“胜脱靴着地坐脚也”。《老老恒言》道:“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所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的睡方,大约就是指这种方法。“寝不言”也被后世所遵守,“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

孔子还重视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鲁哀公如何才能长寿的求教时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这就是说:凡生活没有规律,饮食不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久之就会积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穷困生活磨炼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多经磨难,但正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养生之道的教育家。

(5)养护精神,调摄心理

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惋惜地说:“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什么样的病。孔夫子此言虽有点主观,但作为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孔子,可能已觉察出了疾病与人的性格、体质的关系。

半个世纪来,由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确实减少了,精神卫生和疾病的关系,相对地暴露得更明显。目前,几种主要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高血压病、肺心病都与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其他如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糖尿病等,也都与精神卫生密切相连。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还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态表示称赞,“贤哉,回也”。

孔子反对懒惰,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宁可下盘棋,也比闲呆着好。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一种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将近绝粮时,还在“弦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怀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三种有害健康的事是: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饥食妄淫。三种有益于健康的事是: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很有规律,精神安乐,心情舒畅。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看来,孔夫子是个不知发愁的好老头儿。

3、佛教养生秘笈的目录

绪言佛教与养生的关系
1. 佛教养生的要义
2. 佛理、佛医与养生
3. 佛教养生的修炼方法
4. 佛教的修禅与养生
5. 佛教养生可以延年益寿
6. 养生长寿与慈悲心有关
7. 佛教的生死观与生命哲学
8. 佛教中的生命起始与轮回
9. 佛教养生之道对善终的参悟
第一篇 精神养生法
一、修身养生法
1. 止恶行善,人格日臻完美
2. 利乐众生,以慈悲为怀
3. 持戒为本,求得人生幸福
4. 学会忍让,宁愿牺牲自己
5. 随缘养生,万事顺其自然
二、静坐养生法
1. 静坐是最基本的修养方法
2. 静坐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因是子静坐法”介绍
4. 静坐的注意事项
三、调息调心养生法
1. 佛教的调息养生
2. 佛教调息养生功法
3. 佛教的调心养生
4. 佛教的冥想养生
四、坐禅养生法
1. 坐禅是修身养心的重要方法
2. 坐禅能使体气平和祛病延年
3. 坐禅的基本要求
4. 坐禅的三个阶段
五、念佛诵经养生法
1. 佛教净土宗的念佛养生
2. 念佛能使人心灵获得解脱
3. 念佛可以使人修性
4. 念佛诵经可以少病长寿
六、音乐养生法
 1. 佛教音乐陶冶人的情操
2. 佛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3. 佛教音乐养生的内容
4. 佛教音乐有益健康长寿
七、习武养生法
1. 武林武术养生
2. 中国少林武术的十八般武艺
3. 少林养生气功:内劲一指禅
4. 少林强身健体功:金刚桩内功
5. 少林护身功:天罡护体功
6. 少林防治疾病功:罗汉卧功
八、瑜伽养生法
1. 瑜伽是来自印度的古老健身法
2. 瑜伽的养生健身作用..

4、佛教 养生

佛告贤者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中风当用牛湩。我时晨朝入维耶离百。至大姓梵志门下住。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贤者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佛身小中风当用牛湩。故我到此。维摩诘言。止止。度唯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数。众恶已断诸善普会。当有何病。默往阿难问。勿谤如来慎莫复语。无使大尊神妙之天得闻此也。他方佛国诸会菩萨且得闻焉。且夫阿难。转轮圣王用本德故尚得自在。岂况一切施德于人。而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无量答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为羞耻。莫使外道异学闻此粗言。何闻我师。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诸疾人所欲。疾行莫复宣言。当知阿难。如来法版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诸世间。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数众行已除。其病有以。时我世尊。大自惭惧。得无权近佛而过听。即闻空中声曰。是阿难如居士之所言。但为佛兴于五浊之世故。以是像开解一切贪贫之行。便行阿难。取湩莫惭。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5、佛教养生秘笈的内容简介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现在的印度),广传佛法。自那时至今,佛法专以其精湛的智慧、博大属的胸襟、大众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其开导,觉悟人生,出离束缚者,不计其数。
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地说:佛教修行的核心——戒、定、慧,可以使人安定情绪、规范行为、涵养道德、开启智慧。
本书为一部集佛教养生精华的大众实用通典。

6、请问,“道教养生”“佛教养生”“儒家养生”有什么区别和不同?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道教本没有养生一知说,庄子的养生主也是后人伪托的.但后来道教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其中就包括:烧丹炼汞采阴补阳制药求仙,符书画敕驱神捉鬼等等.这个养生有点邪祟味道.特别是宋明两朝道的皇帝.主要是服食仙药.还有一个流派推崇享受身体.注重物质生活.也有点养生味道.

佛教也没有养生一说,所有的都是修心行善.甚至是要舍身投虎,割肉饲鹰的.强调身体是皮囊.

儒家强调身体发回肤受之父母.所以也有了点养答生的意思.

到后来三教同堂久了,都混为一谈了.各教都有如修习各种功夫,服食各种丸药的强生手段.

7、你知道佛教如何养生的吗

简单点说,用容易听懂的语言来说。佛教是一种智慧抄,不是一般的宗教迷信,所以,如果想从佛教的智慧中获得诸如养生的方法,那么,你一定首先要相信,信心对百于养生的效果很重要。
信心之外,重点在于,了解养生的关键,我认为本质上的养生,是保护人体的能量平衡,就是说不要消耗太多的身体能量,所以,从这个角度,第一,不过份劳累,第二,良好的作息习惯,第三,专心,而不是杂心,就是说,做该做的事情,不要胡乡瞎想,这个很耗费能度量。

8、什么是佛教养生?

佛教养生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属于佛教养生的范畴。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另外学习佛教理论,学习佛学思想通过“动脑”的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以利养生。
佛教养生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的养生行为准则。

与佛教养生 pdf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