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注重养生的人身体往往不好?大家怎么看?
因为很多人都是在身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才开始注重养生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注重养生的人是老年人或者是身患疾病的人群。我曾经也问过那些注重养生的人:“为什么你们这么注重养生啊?”绝大多数人是这样回答的:“我现在身体出毛病了,必须要注重养生了,再不注重的话,我的身体会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到时候就算有钱都没法医治,与其这样还不如好好把身体调理好再说其他的事情。”
这些人群之所以开始注重养生是他们意识到了身体健康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有不少的亲朋好友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中有一个就是自己的至亲。
这位至亲在年轻的时候身体一直都特别好,就连感冒都很难得,于是他根本不注重养生,每天抽烟两三包、还特别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耳朵后面长出一个非常硬的结,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消散,于是去医院检查,开始医生根据他的描述开始怀疑是得了鼻咽癌。万幸的是,经过穿刺病理学检查后发现只是淋巴结发炎。
不过医生也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再抽烟了,要注重养生,否则很有可能还会患其他疾病。至此,这位至亲开始非常注重养生了,抽了几十年的烟居然真的就戒掉了,而且也知道每天要多喝水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等,还经常询问一些养生之道。
总之,失去的东西才会觉得珍贵。当一个人失去了金钱他就会觉得金钱才是最重要的,而当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健康后又会意识到健康更重要。这样一看,那些注重养生的人一般都是身体不好的人就很正常了。
2、现在的人都很注重健康和养生问题,那么说说你们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又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呢?
每天坚持一个小时打坐,多喝茶,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请问哪一个运动员是长命的,我感觉生命在于静养。和尙为何都是长寿的?
3、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4、什么是中国人最好的养生方法
1.经络养生 2. 顺时养生 3.饮食养生 4.固精养生 5. 减毒养生 6. 静神养生 7.修身养生 8.调气养生 9.进补养生
5、中国古人是怎么样运动养生的?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6、经常健康养生的与不注重的人有区别吗?
经常注意养生的人与不注重的人是有区别的,注意养生的人身体会更健康,脸色红润有光泽皮肤显得有弹性。不注重的人身体状况会差一些,脸色暗淡无光。
7、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常见的养生误区呢?
现在,注重养生,预防疾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几乎每个人心中都绷着一根养生的弦,但素不知在我们通俗的观念里有需要养生方式是错误的,这些误区会让我们越养生越得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认识一下这些误区都有哪些?
误区一:平时忙工作,闲时再锻炼
好多上班族由于平时工作忙,早九晚五,有的甚至经常加班,五加二、白加黑,身体透支,到自己休假了或者节假日了突击进行锻炼,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平日里将身体透支到极限后,再突然松懈,就像橡皮筋一样,抻得太紧后,尽管放松了,但橡皮筋也已经受到了损伤。
所以我们要纠正对锻炼的认识,不见得非要跑上几公里才算锻炼,平时爬爬楼梯,骑骑自行车,饭后散散步也是锻炼,将这种轻微锻炼融入到生活中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做到真正的养生。
误区二:每天早起,锻炼身体
早睡早起一直是深入人心的观念,所以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能看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到公园里锻炼了,并且一年四季每天坚持,但这样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养生方法。《皇帝内经》说,春天夏天最好是夜卧早起,秋天可以早卧早起,但冬天一定要早卧晚起,而且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才起床,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所以锻炼养生一定要顺从四季的起居规律,尤其是老年人,阳气虚衰,更容易感受风寒,一旦受凉后,身体就更不舒服了。
误区三:晚上锻炼,跑步跳舞
现在每天晚饭后公园里就会有不少跑步、跳舞的锻炼者,有的甚至晚上9、10点了还有跑步的人,这其实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不仅收不到锻炼的效果,还会伤身子。《皇帝内经》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夕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可见主张晚上少锻炼。
晚上百鸟归巢,精气神内敛,阳气收藏,毛孔内闭,这时再拉筋炼骨,跑步跳舞是背道而驰。大家可以在晚上选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放松身心。
误区四:为使身体好,补药不能少
随着各种补药广告的风靡,全民进补成了一种风气,尤其一些老年人,平时补心脑血管的,补肾的,补钙的等等一堆的补品等着吃,但是盲目进补不单无益,反而有害。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偏高,身体所需营养从食物中都能摄入,关键看身体是否能够消化吸收。从食谱的设定看,现代人更需要一些粗茶淡饭来调剂大鱼大肉带来的过剩营养,另外,应季的蔬菜对身体是最好的,属于顺其节令而食,正所谓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5、误区五:饭后水果,帮助消化
好多人习惯在饭后吃水果,认为水果能够帮助消化,这是一大误区,由于水果含有各类丰富的单糖,必须在小肠中才会被消化吸收,而胃里由于饭后塞满了食物,水果就堵在那里发酵,产生很多气体,这样胃胀胃痛胃酸就来了。
所以水果应该放在餐后一到两个小时,等胃里东西消化完后再吃水果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