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只活了三十六岁呢?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九,明孝宗朱佑樘“祈雨斋戒、偶感风寒、圣体违和”,于是“上不豫、暂免朝”。群臣闻听皇帝有恙,于是纷纷上疏问安。
孝宗回复:“览奏已悉诚意,朕体调理渐愈可,卿等宜各安心办事”。这说明皇帝病情轻微,没有什么大碍,正在恢复中。
但是接下来几天,一向勤政的孝宗一反常态,没有出席朝会,连往年例行的五月初五端午朝宴也下诏免除,这让朝臣们忐忑不安,不知皇帝到底病情如何。
五月初六,宫内突然传出惊天消息:“皇帝病危!”
而辅臣刘健、李东阳、谢迁也被火速召进宫,面见孝宗,居然是商议托孤事宜。辅臣们悲痛之余,也觉得莫名其妙:皇帝只是风寒,怎么短短几天,就突然病危,闹到了要托孤的地步了!
五月初七上午,在大臣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之时,孝宗已经支撑不住,在勉强召见皇太子朱厚照,亲口嘱咐后事之后,正午时分,明孝宗朱佑樘驾崩,而这一天,距离他的三十五岁生日还差五十四天。(中华历法,用阴历,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九年七闰月,所以按照传统纪年计算,加上三十五年中的闰月,孝宗也可以算为享年三十六岁)。
孝宗从患病到去世,不过短短八天,所以朝臣们十分疑惑,以兵部尚书马文升为首的大臣们强烈要求彻查,弄清楚原因,以告慰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孝宗皇帝。
于是皇太子朱厚照(此时还未登基,为了方便叙述,之后用武宗代替)降令旨,要求有司彻底清查大行皇帝驾崩原因,追究到底,严惩不贷。
在武宗的严令下,内廷、太医院、通政司、刑部等部门统统不敢大意,仔细查验孝宗生前的脉案、药方、药渣、诊断结果,经过数天紧张的查验,终于真相大白:
四月底,孝宗发病后,掌御药事、司护监太监张瑜没有重视,不按照正常程序:由太医院诸御医共同诊断,而后商议结果,开出药方。只直接找到平时关系不错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太医院御医高廷和两人,也没有让他们前往宫内探视孝宗、当面“望闻问切”后再诊治,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皇帝的病情,并形容是“风寒”之症。
刘文泰、高廷和平日里确实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尤其刘文泰,曾奉孝宗诏令修改“本草”,表现很好,以后因此“专侍禁中”。孝宗、张皇后、皇太子的日常养生调理,大都由他负责,这表明刘文泰绝不是庸医。
这次,在听到由张瑜代为诉说的皇帝病情后,刘文泰、高廷和也是大意,没有当面查验,便认为皇帝患了“寒气淤积、肝脾阴虚”之症,导致身体阴冷,而风寒不消,于是开具了“大热之剂”,交由张瑜,并煎好药汁,让孝宗服下。
但是事后查明,孝宗患的却是热风寒,“患热得疾”,根本不是寒症,本身就是“积热在内”,又错误地服用了大热之药,一下子火上浇油,五脏都受到损害,鼻血不停,“烦躁不安”,整个人的身体一下子垮了。
见皇帝用药后反而病势加重,张瑜、刘文泰等一下子慌了手脚,急忙请其他御医医治。先后有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同太医院院判方叔和、御医徐昊等为孝宗诊治。
但是身体虚弱的孝宗无法再散除体内的热症,诸御医所开的汤药也不见效果,尤其止不住鼻血,病情不可抑制,并急速恶化。
就这样,短短八天,一代仁君明孝宗朱佑樘,就在御医的误诊之下,小恙转化为大病,并最终不治,遗憾地告别了人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五,孝宗驾崩八天后,有司将所查情况上奏武宗。查明真相的武宗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张瑜、刘文泰、高廷和逮捕下狱,而后面给孝宗诊治的施钦、方叔和、徐昊等人也以“失职疏忽”的理由一并逮捕,诏令三法司议处诸人之罪。
2、三伏天怎样养生
3、三伏天怎样养生?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么?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饮食——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练什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适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三伏天,贴伏贴!
还有一种养生加治疗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贴伏贴。贴伏贴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传下来。由于现代人狂吹空调、狂吃冷饮,因此多阳虚体质。而贴伏贴刚好适合阳虚体质之人,再加上这种治疗方案,不像西药那样副作用明显,因而现在是广受欢迎。
■三伏天防空调病
大家知道,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阳气,人体本来是要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但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其实,到了发烧这个阶段,已经说明人体开始调动体内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种人体自保本能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换言之,就是发汗。在无空调的环境下,通过发汗,将不正常关闭的汗毛也再次打开,排出体内的寒湿。只要人体恢复正常出汗了,体温就会降下来,浑身上下不适的感觉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千万不要一发烧就输液,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针对空调病,养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
2、在饮食上,可煮鸡蛋挂面,多放汤和生姜,调节肠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白糖、盐适量。
4、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包括类萝卜素、B族、维C、钙镁片等。
5、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只要汗一出,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6、刮痧、按摩、拔罐。
总之,面对空调病的发病初期,可采用上述6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记住,你的第一选择不是输液。而是通过自然疗法去处理。
■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2.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友情提示:
三伏天,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是一个考验,希望网友们能及早做出应对预案。顺利度过苦夏。
4、三伏天养生保健该怎么做
1、别太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知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
2、饮食开胃。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道夏季养生的重点。
3、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版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权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4、晚睡早起午补觉。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
5、如何正确选购保健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根本属性是特殊的食品,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分。
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机体功能,但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择保健食品
1、选择保健品的原则
(1)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2)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网站查询确认其合法性。
(3)食用保健食品要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忌盲目使用。
(4)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将保健食品作为灵丹妙药。
(5)食用保健食品应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
(6)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
(7)不能食用超过所标示有效期和变质的保健食品。
2、食用保健品的原则
(1)不要长期过量摄入保健品
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并非照单全收,有时吃得少,反而会使细胞吸收得更好。
每隔两三天吃一次,不但减少危险,而且可以补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维生素不必天天补充,需要时再吃。
特殊情况,如:压力大、考试或经常加班熬夜时,体内缺乏时,可适量补充维生素。
此外,慢性病人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
(2)注意药物交互作用
保健食品常有和西药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多种保健品和处方药一起服用,会产生相互作用,容易影响处方药的药效。
建议食用补品之前最好先请教医生,尤其是心脏、肝脏、肾脏有问题的人更须注意。
(3)不要超过每日的建议量
无论是天然或合成保健食品,吃过量都会形成毒副作用和增加代谢负担。
人体细胞不是铁打的,保健食品浓度过高也会出问题。
总之,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预防疾病,应该从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积极乐观的心态、充足的睡眠开始。
而不是依赖保健食品,应根据自身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选用保健食品,有针对性地、适量服用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