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对养生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想在这方面更进一步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百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王玉川的《中度医养生知学》值得一学,主要包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养生方法如精神养生法、道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版、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和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即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权等。
2、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复试内容
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报考学院、报考专业 方向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基础医学院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刘燕池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精品教材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精编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郭霞珍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内经 《内经选读》北京市精品教材烟建华主编
100521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 《中医康复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傅世垣主编 1992年, 第1版2;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翁维健主编 1992年,第1版;
《中医养生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玉川主编 1992年,第1版;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 伤寒 伤寒论 《伤寒论讲义》王庆国主编
金匮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张家礼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温病 温病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杨进主编
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医史文献综合(含医古文、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 《中医文献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严季澜主编;《中国医学史》五版教材甄志亚主编;
《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任应秋主编;
《医古文》五版教材段逸山主编
100504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人卫出版社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谢鸣主编
100505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人卫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季绍良主编
100520临床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教材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版
黄启福主编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人卫出版社成令忠主编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宋今丹主编人卫出版社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 药理学 《药理学》第五版教材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神经解剖学 神经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部分)严振国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七版)施雪筠主编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教材 第二版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人卫出版社第4版陈慰峰主编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人卫出版社王家良主编《循证医学》人卫出版社王家良主编
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田德禄主编
10050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七版教材
100510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七版教材
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七版教材
100512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七版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推拿学》七版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学苑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外科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李乃卿主编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骨科 中西医结合骨科学 《外科学》(骨科部分) 陈孝平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卫出版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眼科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眼科学》惠延年主编 人卫出版社第5版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
、检验、临床基础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检验、临床基础研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苑出版社
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50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含皮科) 中医外科学
(含皮科)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
100510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
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程(六版教材)《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
100512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推拿学 《推拿学》严隽陶主编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外科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西医外科学》 李乃卿主编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妇科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尤昭玲主编(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眼科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 曾庆华主编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骨科 中西医结合骨科学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 王和鸣主编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新世纪《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王士贞主编
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0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李曰庆主编,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08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张安桢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张玉珍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12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 《针灸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内科学》(六版)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骨科学 中西医结合骨科学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 王和鸣主编
中西医结合临床(男性病及皮肤、性病)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李曰庆主编,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 外科学 外科学》(第七版),主编:吴在德、吴肇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00522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护理综合 《内科学》第四版,尤黎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学》第四版,曹伟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学基础》吕淑琴、尚少梅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护理学导论》吴瑛、韩丽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临床医学院(广安门医院)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10中医儿科学
100507中医外科学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 《针灸学》《推拿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基础 分子生物学、中药药理 《分子生物学》或《中药药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中医内科学》《内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临床医学院(西苑医院)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100822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100508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中药学院
100704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刘文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细胞生物学50%
分子生物学50%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李毅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100820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黄兆胜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821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匡海学主编 中医中药出版社
100822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823中药制药学 中药制药学 中药药剂学80%
中药炮制学20% 《中药药剂学》张兆旺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 《中药炮制学》龚千峰主编 中国中医出版社
100824中药生药学 中药生药学 中药鉴定学50%
药用植物学30%
中药资源学20% 《《中药鉴定学》康廷国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药用植物学》姚振生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资源学》王文全、沈连生主编 学苑出版社 复习要点:(1)《中药鉴定学》,第四章、第五章(中药材项下植物学形态、理化鉴定不在范围之内);
(2)《药用植物学》下列科特征、重点属 亚科特征:蓼科、毛茛科、芍药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姜科
(3)《中药资源学》,第三章、第六章
针灸学院
100512针灸推拿学 针灸方向 针灸学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12针灸推拿学 推拿方向 推拿学 《按摩推拿学》于天源主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院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
管理 1、卫生事业管理;
2、英语:口语及听力(普通)
3、计算机,办公软件及数据处理 《卫生事业管理》
作者:梁万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学院
100522中医护理学 护理综合考核(笔试)
护理操作考核
面试 1.护理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吴瑛、韩丽沙主编
2.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吕淑琴、尚少梅主编
3.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尤黎明主编
4.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曹伟新主编
5.护理科研设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肖顺贞、申杰主编
3、王玉川的著名中医学家
<
4、我国古老的养生文化经典是哪本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5、中医养生学的图书信息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必修课之一。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常用的养生方法和技能,以及中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医养生学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中国传统的医、史、文、哲等相互渗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注重汲取前人诸家养生理论和方法之精华,突出中医养生的特点,又有机地融入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成果,对养生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本教材编写人员均为长期从事中医养生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编写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力编写出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彰显中医特色的养生学教材。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中医养生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编者:王玉川
市场价:¥15.50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3232706X
·条形码:978753232706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供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用
·丛书名: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6、《黄帝内经》中阐述了什么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