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天下,除却标点,每篇加标题,多少字,篇
逍遥游 806
齐物论 265
养生主 576
人间世 3450
德充符 1864
大宗师 3002
应帝王 1088
天下 2696
2、庄子的《内七篇》是什么啊!
逍遥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
拓展资料:
庄子是个可爱的哲学家,不仅有大智慧,还有真性情。后世称孔子为“夫子”,而称庄子为“庄生”,也是这个道理。其形象不衫不履,且英气逼人,大不同于孔夫子的温厚、庄严。他的文章上天入地、无所不至,也与“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异。
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其言洸洋自恣”。鲁迅评价《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
《庄子》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的解析与释读。
张先生采取逐段、逐句、逐字串讲的形式,既涉及词义学、考据学,又结合现实,旁征博引。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读者诸君一阅!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3、和庄子相关的名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4、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庄子》的读后感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内篇: 外篇: 杂篇: 第一篇《逍遥游》 第八篇《骈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第二篇《齐物论》 第九篇《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第三篇《养生主》 第十篇《qu箧》第四篇《人间世》 第十七篇《秋水》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师》第七篇《应帝王》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逍遥游》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齐物论》“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养生主》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人间世》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德充符》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大宗师》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应帝王》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骈拇》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作者认为“仁义”如同“骈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东西。她用层层递进反复对比的手法阐明:最纯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仁义不但不合人性,而且还防碍人性的发展。《马蹄》本文承上篇进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义”是破坏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马为喻说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强调复古,而是在倡导人性解放,回归纯朴。《胠箧》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防盗却被盗贼所用这一实例,指出圣智礼法也是如此,本为护国为民反而成为“大盗”乱天下的根由,最终为害百姓。作者引古讽今,抨击了以智法国的做法。《秋水》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外物》本篇主要论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用了几个寓言故事,旨在阐明: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诱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断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寓言》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道方法的。开篇由对卮言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卮言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出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不可因利而改变是非评判,要忘亲忘禄、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随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逊。总之,一句话,要排除主要因素,顺物自然。总结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 以下的论述,是结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有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呢感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浑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既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语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处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得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4。语言跌宕跳跃,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5、庄子:圣人、真人、神人?
庄子说,贤人不会过问小人的阴谋,圣人不会过问贤人的处事。可见,圣人在于贤人之上,但是如果要归纳,他们是在同一个领域的,也就是“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的领域。
真人,是归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的领域。
至人,是归于“和光同尘”的领域。
神人,应该是归于“道冲”的领域。
浅见。
6、《庄子·大宗师》和《庄子》是一回事吗
不是。《内篇·大宗师》是《庄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内篇共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七篇。还有外篇15篇,共有《骈拇》、《马蹄》、《胠箧》、《在宵》、《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还有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共11篇。我这是最精确的答案了。
7、温瑞安的大宗师有没有续集?
不是什么续集不续集的,《大宗师》是《血河车》系列的第一本。
血河车系列:《大宗师》《 逍遥游》 《养生主》《人世间》,主角叫方歌吟,里面出现了萧秋水的徒弟。
8、何谓大智慧?
庄子的内篇从《逍遥游》开始,到《应帝王》结束,共7篇,犹如宏大的诗篇。
《逍遥游》勾画出了内篇的论证背景和基础,他以鲲鹏展翅之大,形象地描绘了天地四方之阔、宇宙之大,就像是一部大型歌剧的舞台背景和前奏,整部剧目就在这个大的舞台和主旋律中上演。这也是他的目的地和整个内篇的主旨——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逍遥游》绝乎天地,超乎世俗,唱响了内篇的序曲,《逍遥游》点出了庄子的思想要义,就是要人看透功名利禄权贵地位等等,认识真道,灵魂超脱。
接着,第二篇《齐物论》开始论证为什么功名利禄权贵的不可靠和万物是非的相对性。《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层意义。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感情、人与物关系、生死等等,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齐一”,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观点、是非,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因此如此争辩就无意义和价值,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齐物论,万事万物无差等,齐,即整齐划一、完全高度一致,庄子该篇的思想就体现在这个“齐”字上。物是主体,齐是归宿。既然万物都是相对的,那么,任何排他性和一家独尊都是愚顽的,与其纷争不断,不如顺任自然,这才是最高的智慧。
因此,第三篇《养生主》论证精神的顺应自然和超脱世俗、是非的羁绊。《养生主》一开始就把主题论点提出来了:“缘督以为经(顺其自然)”,这是养生的方法,然后“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纷繁复杂、变幻不居的世界保全性命),这就是该篇的主题思想。
第四篇《人间世》给出了超脱的办法:心斋——人世间的纷扰战乱等等都来自人的追名求智,因此要“去名去智”,顺其自然,要使自己“无用”,不要成为社会和暴君的牺牲品,才能在乱世求全——无用之用。
第五篇《德充符》说什么人可以认识到、做到的问题。如果能认识并能做到前面所述就是有德的人,否则就是无德。认识到宇宙、人“万物皆一”、“生死为一”,是整体的,心灵能体会到这一点,并能与天地宇宙万物不分,达到合一,这就是有“德”之人。
如果说《逍遥游》是序曲,那么第六篇《大宗师》是整个内篇的高潮部分——如何才能做到前述呢?那就是要做真人、识真道、宗大道为师。
《大宗师》与《齐物论》相辅相成。《齐物论》表述了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与我的同体融合,提出“物齐”、“物论”,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种种的差别“不齐”,视为无差别的“齐一”,以不齐为齐,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超脱俗世,解脱烦恼。《齐物论》希望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籁之声——是非、争论、政义,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众声之源的“天籁”——宇宙之声、绝对真理,这就是“道”,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生命与有限时空、价值、知性、概念、识见及烦恼、忧惧,乃至生死的束缚,从有限所见进入无限之域。庄子在《齐物论》以相对主义的视域进入了《大宗师》绝对真理的“忘我”、“丧我”、天人为一的“道”,反对唯我独尊,不承认有绝对的宇宙中心,反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主张破除成见,因为所有人的立场、观念都是相对的,因此不应该以己意强加于人。《大宗师》则给出了人到达“忘我”、齐一的出路、方法、目标。
《大宗师》论证宇宙整体就是道,宇宙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道是生命的本源。陈鼓应先生总结本篇的主题有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如一”的人生观、“安化”(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人生态度、“相忘”(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肉体上去贪欲、心灵上去狡诈)的生活境界。
庄子人为只有真人才能认识真道(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把天与人看作是合一的,就是真人。关于真人的具体特征庄子有大段描述,值得一读,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云云。
本篇关键所在,是庄子的论“道”,他认为道超越了天、超越了皇权、超越了生死、是非、善恶、寿命等等,人既然爱天、爱权、爱生,有什么理由不爱道呢?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真实可信的,没有作为没有形迹;可以心领神会而不能口传,可以心得而不能见到;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本,不依凭任何东西而独立自存;在没有天地以前,从古以来它就存在,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生了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在天之上),但是这还不足以形容其高,在六合之下,却不足以形容其深;它先天地而存,这还不足以形容其存在之久,它在上古之前就在了,但是这也不能形容其存在的时间之早。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
庄子的这个“道”是怎么得到的呢?庄子说,这个“道”是从一个叫“文字”的人的儿子那里得来的,“文字”的儿子是从“诵读”的孙子那里得来的,“诵读”的孙子是从“明澈”这个人那里得来的,“明澈”是从“心得”那个人得来的,“心得”是从“实践”这个人得到的,“实践”是从“歌吟咏叹”这个人得到的,而“歌吟咏叹”是从“静默沉思”这个人得到的,“静默沉思”是从“高远辽旷”那里得到的,最后,“高远辽旷”是从“迷茫之始、混沌初开”这个人那里得到的“道”。这里,庄子给出了我们得“道”的方法、修“道”的门路,解释了“道”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得“道”的人就是解放了的人,自由的人,顺任自然的人,把生死看作是同一的人,超脱了世俗,达到了精神的升华,与宇宙为一了,“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游于江湖中就会忘记一切悠悠自在;人游于大道中就会忘记一切逍遥自适),也就是“真人”了,这种境界好比把一个倒挂着的人解了下来,所谓“悬解”,解倒悬之苦。
庄子在本篇提到了“造物主”、“造化”(道能生成万物、转化万物,比如一个人死了,只是这个人存在的另一个形式)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均指“道”,这里的“造物主”不是圣经开篇的“起初,神造天地”的神和上帝。庄子在前面说过,上帝、鬼神都是这个“道”造的。庄子的“道”和基督信仰的神及圣经《约翰福音》开篇1-5节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是不同个2个概念,圣经的翻译在这里容易造成误解,这是翻译造成的两难问题。因此,庄子在前面提到的“上帝”也和圣经的“上帝”根本不同。
因为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一,因此他对孔子提倡的礼教提出了讥讽和批评。庄子在内篇中不止一次地开涮孔子,拿孔子为自己说事,我每看到这里都为孔子叫屈,同时也看到庄子的幽默与大智慧,庄子要比孔子可爱多了。孔、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在本篇有下面一段: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关键是最后一句,庄子影射孔子,给孔子说:“你来跟从我吧,别到处游说了,跟从我的观点吧。”而这话是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让孔子亲自承认自己不如庄子,亲自说出口的:“庄子真是贤人啊,我不如他,我愿意跟从他而去,作他的学生”。庄子真够幽默的。
既然生死能同一,对于命运、贫富等等,庄子主张“认命”,“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安命,安从自然的变化,无为、“坐忘”,才能超脱凡俗,自得其乐。
读庄子其文如见庄子其人,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参透世间万物,神游八方,飘然不知所止。快乐无穷!庄子赞叹“道”时说:“伟哉,造化!”我要赞叹庄子:“伟哉,庄子!龙也请从其后也”
9、庄子的东野稷遇败的读后感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 外篇: 杂篇:
第一篇《逍遥游》 第八篇《骈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齐物论》 第九篇《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养生主》 第十篇《qu箧》
第四篇《人间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大宗师》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应帝王》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作者认为“仁义”如同“骈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东西。她用层层递进反复对比的手法阐明:最纯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仁义不但不合人性,而且还防碍人性的发展。
《马蹄》
本文承上篇进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义”是破坏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马为喻说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强调复古,而是在倡导人性解放,回归纯朴。
《胠箧》
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防盗却被盗贼所用这一实例,指出圣智礼法也是如此,本为护国为民反而成为“大盗”乱天下的根由,最终为害百姓。作者引古讽今,抨击了以智法国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论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用了几个寓言故事,旨在阐明: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诱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断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道方法的。开篇由对卮言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卮言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出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不可因利而改变是非评判,要忘亲忘禄、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随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逊。总之,一句话,要排除主要因素,顺物自然。
总结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 以下的论述,是结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有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呢感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浑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既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语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处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得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4。语言跌宕跳跃,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10、《庄子——附列子》目录 内篇:逍遥游 内篇:齐物论 内篇:养生主 内篇:人间世 内篇:德充符
楼主是在求全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