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心身养生 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心身养生 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10-23 16:48:28

1、医学心理学简答题:有关心身疾病发病原因的学说有哪些?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动力学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片面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躯体疾病的许多症状都解释为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影响了对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疗。[2]
3、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重视对心理生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2、想报考心身医学或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 在同济大学(赵旭东)华中科技(杨渊)湘雅三院(邓云龙)之间徘徊

本人在同济来,知道同济的自医学以前是好的,但后来分给华中科技大学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医学是很好的。 现在的同济医学院只能说一般般。
但是你以大学的名声来看,同济和华中科技大学都还可以。
湘雅三院没听说过也。。。

3、健康心理学 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观点有哪些

二十世纪的健康概念在美国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一.主要死亡原因由感染性疾病转变为不健康行为和生活型态相关的疾病。 二.医疗费用的增加突显教育人们降低罹患疾病危险性的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三.健康被视为是正向幸福的表现,而不是没有生病。 四.有些健康照护工作者对健康和疾病提出更广泛的观点。 疾病和死亡的型态:主要的健康问题不再是传染性疾病,而变成是病程长、持续或会复发的慢性疾病。美国1993年的四大主要死因为:心脏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中风(2003年台湾十大死因:癌症、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事故伤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肺炎、肾炎及肾症候群及肾变性病、自杀、高血压性疾病;十大癌症:肝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宫颈癌、口腔癌、摄护腺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胰脏癌)。 现今,大部分的死因是由个人的行为或生活型态有关的疾病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 、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 、意外、糖尿病、自杀以及肝硬化等疾病已经证实与压力、吸烟、酒精滥用、不当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有关。另外,急遽升高的感染与寄生性疾病则和不安全性行为 (HIV)有关。以总人口数的基础的死亡原因会随着年龄、种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有人认为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与死亡率的关系强于种族因素;收入、职业以及教育程度也与种族有关。
贫穷是导致生病及降低预期寿命的因素之一。贫穷与不良的健康习惯有关,也与增加的疾病危险率和难以获得医疗照顾有关。从出生开始,处于贫穷中的危险性就包含了健康的问题。贫穷是严重的健康危机。 教育程度是另一个与种族背景有关的因素。低教育程度会增加有害健康的行为,例如吸烟、高脂肪食品、维持久坐不动的生活型态等。 不同种族间的死亡率差异应该可以归因于生活型态和不健康的行为,如果可以避免这两者,种族间的差异应可降低。
1900 年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7.3岁,到了1995年,平均寿命增加至将近76岁,改变的原因是健康自觉的生活型态、感染疾病的控制和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其中疫苗接种的普及、安全的饮用水、牛奶的供应、有效的污水处理、营养摄取增加、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医疗团队与较好的加护病房等,都对延长寿命有贡献。
总之,在二十世纪的美国:
慢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而成为主要死因。 意外、他杀与自杀占青少年死亡人数的3/4以上。 所谓不同种族间的健康差异,应该是来自社经地位与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是种族的问题。 平均寿命的增加是由于婴儿死亡率降低所致。
医疗照护费用的增加:医疗照护费用的增加与预期寿命的增加有关,中老年人的增加也增加了许多慢性疾病的昂贵医疗需求。医疗费用增加的速度大于通货膨胀,美国每人每年的健康照护费用从1975年的592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3299美元,超过500%的涨幅。这些昂贵的医疗费用可以提醒大众提早发现疾病,采取较健康的生活型态,以及可以预防疾病的行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征兆,就有机会控制情况,降低严重疾病与死亡的危险性。
花钱筛选具有危险性的人是适当与值得的,因为慢性疾病难以治疗,与病人一同生活也会降低生活质量。可是,如果可以透过健康的生活型态来维持身心健康则又是更好的选择,因为维持健康比较容易,花费也比恢复健康来得少。透过健康的生活型态,早期发现症状以及降低健康危险性便成为健康照护领域进行改变的方向。
健康是什么?根据George Stone(1987)的定义,健康有两类: 一、健康是一种理想状况。任何疾病或伤害都会使我们偏离健康状态,但是可以藉由移除疾病或伤残来重新获得健康。 二、健康是一种往正面方向移动的倾向。健康是一条连续在线的方向,朝健康的方向移动好过朝反方向移动,而且,健康是多向度的,所有的生活面(包括生物、心理、社会)都需要加以考虑。
根据Stone的观点,增进生物功能,例如维持正常血压,心输出量佳,高水平的呼吸容积与抵抗压力、感染和生理伤害的能力都是良好健康的一部分。 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展现就是主观上幸福的感受。 健康的社会层面包括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对健康照护系统的低需求。 1946年,联合国WHO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幸福的完全状态,而不仅只是没有生病。因此,肯定健康是一种正向的状态。
Millstein & Irwin(1987)访谈发现,只有28%的青少年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大多数的青少年会将生理与心理因素,例如完成活动的能力、正向情绪状态的表现等,纳入健康的考虑。健康与没有病之间有关联,但却不是同一概念,没有生病只是健康定义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健康模式的改变:在二十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可以使用药物来治疗或控制许多疾病,因此便乐观地认为许多疾病都可以加以治愈,并且将焦点集中在疾病而不是健康,而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的定义就是没有疾病。最近1/4世纪以来,许多医师、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虽然承认生物医学模式对疾病治疗有相当贡献,但是考虑的层面过于狭隘,忽略许多生物以外的因素,所以希望提出新的观点加以取代,这个新观点必须保有旧观点的优点,并且弥补旧观点的不足,这个新模式就称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为了提供对疾病因素的基本了解,并达到健康照护的合理治疗与型态,医疗模式必须要能解释病患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为了因应疾病所引起的负面影响的补偿系统。换言之,即医师与健康照护系统。这需要生物社会心理模式。(Engel,1977, p.132) Engel认为,若固执于过时的生物医学模式,将会出现危机,不同的病患需要不同的医疗照护方式,因此对医疗采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是刻不容缓的。
健康心理学的先驱Joseph Matarazzo(1994)提到,在广泛使用药物之前,慈悲与同理的态度几乎是医师所能给予病患的全部。研究发现,即使是以生物医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医师,也倾向于会在疾病的判断中加入心理与社会的因素,更加支持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重要性。
大多数的慢性疾病都可能有部分与个人的行为有关,因此,在健康照护中加入心理学观点与技术应该是有利治疗的。根据Taylor(1990)的看法,在健康照护领域中加入心理学概念是为了维持个人的健康,而不是等到人们生病后才来治疗。在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中,行为改变的技巧已经包含在慢性疾病中,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之外,心理学家也运用他们的技巧来解除病患的疼痛与减轻压力,促进遵从医嘱的行为,病且协助病人和家属与慢性疾病共存。
医疗环境中的心理学: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多是医师出身,与医界的关系密切。1911年,APA曾讨论心理学在医学教育的角色;1912年,行为主义之父J. Watson为医学生设计一套心理学课程,他认为医师需要一些心理学的训练使其比较人性化地对待病人,但是没有受到太多认同。1940年代,医学训练虽涉及心理疾病课程的选读,但是多由医师主导,较偏向精神医学,而心理学家也几乎没有机会跟精神科以外的医师合作。1960年代,行为科学已经是大部分医学院课程的一部份,1970年代以前,医学院中几乎都已有心理学家的编制。
Matarazzo(1994) 估计,从1969年到1993年,在医学院中拥有教职的心理学家的人数几乎增加三倍。1990年开始,医师不再将健康心理学家视为统计顾问、测验施测者或只会治疗心身症的治疗者。健康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复健心理学家一样,已被大部分医疗人员接受。
心身医学:强调生理疾病有情绪及心理层面的成份的观点,并且认为心理与身体(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才导致疾病的产生。心身医学的研究始于Walter Cannon在1932年对生理改变伴随情绪变化的观察,他认为情绪是应急性的反应,情绪会激起身体的变化来因应外界的环境。因此,情绪能够造成改变,也可能导致疾病产生。H. F. Dunbar(1943)提出习惯反应的主张,认为人们所表现的部分人格特质可能与某种特定疾病有关。
F. Alexander(1950)认为心身疾患是处于个人冲突及特定疾病间的环结。例如,消化性溃疡、风湿关节炎、高血压、气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肤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都被视为心身症。压力对这些人的器官系统的影响比一般人大,一旦器官弱点与压力一起出现,这些敏感的人就会在该器官出现疾病。1970年代以后,心身症(psychosomatic)不再指特定疾病,因为:人类疾病不能用单一因素-单一疾病加以概念化或治疗,所有疾病都包括个人与环境间与身体和心理历程有关的多重因素。
接受心身症概念的医师是最早接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一群,Oken(1987)主张,在新的心身症的定义下,由于所有疾病都包含心理与社会成份,所以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症。 McHugh & Vallis(1986)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界的革新运动,但是心身医学仍属于精神医学的分支,疾病的心理与生理层面未完全整合。他们宣称心身医学运动应该要涵盖在行为医学的领域之下。
行为医学:直到1970年代,心理学家在医学上的角色仍局限在教育、心理测验、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其专长只限于心理健康问题,很少被用在协助病患戒烟、维持健康饮食、正确运动、降低压力或疼痛控制。愈了解行为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心理学在有效改变行为方面的发展,心理学在健康照护方面的角色更形重要。 1977年,耶鲁大学研讨会将行为医学定义为:关心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科学及生物科学的知识技巧的发展与整合,并将此知识技巧运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复健。
因此,行为医学可以用来整合医学与不同的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其目标与健康照护的其它领域相似:促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复健。行为医学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与医学,进而增进健康与治疗疾病。
行为卫生学:与行为医学同时出现,强调一般人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而非病人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为行为科学分支中跨学科的领域,特别着重目前健康个体的健康维持与疾病和功能失常的预防。关心的主题包括:疾病预防、吸烟、喝酒、饮食以及运动。(焦点在于个人对健康与幸福的责任,而非以生理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或复健。目前还未出现正式的学科训练课程。
健康心理学:与行为医学和行为卫生学有关的心理学领域,关心影响生理健康的个人行为和生活型态,包括: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界定健康危险因子、健康照护系统的改善,以及塑造公共意见来增进健康。尤其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生理健康领域:降低高血压、控制胆固醇、压力管理、减轻疼痛、戒烟、减轻其它危险行为与鼓励规律运动、身体与牙齿健康检查,以及安全行为等。此外,健康心理学对界定健康、慢性病的治疗与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理与心理复健中修正其行为因素皆有贡献。 健康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Matarazzo (1986)在健康心理学会成立后十年认为,健康心理学即使在未来十年都仍是处于萌芽阶段的领域。健康心理学家除了要研读心理学家的核心课程之外,还要涉猎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心脏学等领域,因此,健康心理学家是以心理学家为主,健康专家为辅。健康心理学并非普通心理学的分支,而是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健康领域之中。

4、从哲学角度看,人有几颗心?

文/夏 休
为博诸君一笑而作。
整理了一段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就形而上而言,心理学依附于哲学,还没有自己的学科范式。如同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一样,很多“理论心理学家”尤其在早期,都是属于哲学思辨范畴的。心理学中永恒的疑问自然要归类于哲学问题。
Question1.心身关系mind-body mind.
一元论认为心身不可分的单一实体,二者间没有因果关系,受单一原则支配。
一元论包括(1)唯物论,身体是唯一身体,身外无心,心只是脑的机能而已。(2)唯心论,精神是终极实体,身体活动是心的表现。
二元论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实体,受不同原理支配。
二元论包括(1)心身交感论,认为心身相互影响,且心对身影响更大。(2)心身平行论,认为二者同时产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
教科书中“心理”“意识”定义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元论唯物主义定义。即,身体是唯一实体,心理只是生理的机能罢了。
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是什么?
(1)外在物理,文化环境。如埃里克森人类文化学
(2)生物,化学过程。格赛尔成熟势力说(生理成熟程度对动作发展的决定意义),詹姆士格兰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3)基因
二元论理论呢?康南巴德学说(情绪和生理体验同时发生,二者平行运作),皮亚杰认为意识为蕴含体系和神经系统为因果体系,二者各自平行运作。
thinking:心身关系是个究极问题,甚至影响哲学根基。从心理学层面看,个人倾向二元身心交感。主流教育倡导一元辩证唯物论,也并没有对与错。
只是此问或许可参照人类的自杀行为做探讨。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因为心理疾病,无法做出一些维持生命的活动,以至于结束了生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因为大多数动物都没有自我意识。有少量可能的例外,比如黑猩猩。如果一个动物不知道何为“我”,自然无法做出“我要杀死我”的决定。那么,自杀的前提是具有“意识”,这种“意识”与身体的动物性求生本能进行了较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变量分离的方式。也就是:认为心身相互影响,且心对身影响更大

5、总结西方心理学史的心身关系

研究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具体说来,是关于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和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还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东西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看待心理的实质。心身问题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身医学、神经科学及哲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从心理学来讲,心身问题可表现为心脑问题、心理与生理的关系问题或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等形式。
研究简史 文物遗迹及现代世界上原始社会部族的有关资料表明,原始人早就可能相信人的躯体在活着的时候为灵魂所占据,躯体死后灵魂就离开了。约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墨子也有人死为鬼之说。但荀子却提出了唯物一元论的“形具而神生”的心身观。这一科学的看法经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以“形质神用”的观点进一步阐明后,达到完善地步。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中虽也出现过一些非唯物一元论的形神观,但总的说来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思想史中的心身观则有颇不相同的境况。古希腊时尽管有像德谟克利特那样持“严格”唯物论立场的学者,但他与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一样把心(灵魂)看作像躯体一样,是物质的东西。尽管亚里士多德有关于身为灵魂之形的论述,但他并未一贯坚持这一论点,而且在当时影响也不大。相反,其师柏拉图的二元论由于受到基督教的支持而一直有巨大影响。至今柏拉图的这一论点在西方心身关系学说中仍留下明显的烙印。17~19世纪,随着产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出现了种种机械唯物论的、唯心论的和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其中R.笛卡尔的二元论起有重大影响。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心理学受到行为论的较普遍、强烈而持久的影响,除把情绪作为本能而与行为相互联系外,基本摒弃了对心理、意识的研究,从而也基本上抛弃了心身问题的探讨。在生理学方面,由于对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研究的进展,促使在生理心理学领域内开展了如W.B.坎农等有关情绪与躯体生理变化的大量研究(这里也有W.詹姆斯的情绪学说的影响),且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实践,引起了心身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这是20世纪前半期心身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50年代后,一则由于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趋于衰落,而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又开始复苏,二则由于在神经科学中对脑干网状结构、割裂脑、脑损伤、微电极技术及心理药物学等的研究与进展,心身问题遂逐渐集中于脑与意识关系的研究上。有关学者曾提出种种关于脑与意识的假说并召开一系列有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取得较显著的成就。在苏联,自19世纪后期以来对心脑关系问题的研究已作出突出的贡献,这是一条沿着И.□.谢切诺夫和И.П.巴甫洛夫的研究路线所取得的成就。谢切诺夫首先提出了关于心理为大脑反射的概念,巴甫洛夫以信号刺激与强化发展了笛卡尔关于反射弧的概念,大大克服了这一概念的机械性。20世纪30年代后,П.К.阿诺欣又以超前反映及反馈为特点的功能系统理论发展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60年代后,А.Р.鲁利亚又发展了阿诺欣的功能系统理论。
重要理论观点 自中世纪以来曾出现过几种较有系统和影响的心身关系理论。
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心身关系理论 ①中性一元论:认为心和身是某种中性东西的两个方面或属性。其中E.马赫的经验批判论是对西方心理学中心身关系理论具有最大影响的一种中性一元论。这是把经验作为统一心和身的中性东西的一种主观唯心论。如詹姆斯的激进经验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范围内,世界一切东西,如心和身,均由经验所构成,而经验的一个片段(如身)只有在它和别的经验片段(如心理)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其特性。W.冯特的心身关系理论虽常表现为平行论的二元论特点,但其关于两类经验同一性质的看法则同样属于马赫经验批判论的范畴。中性一元论表面为克服心身二元论,实则是把身统一于心的唯心一元论;②心身交互作用论:认为心与身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独立实体但彼此可以相互作用的理论。这是一种较早的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在西方最流行;③心身平行论:认为心身为两种各不相干的实体依同一步调而协同活动,也是一种典型的心身二元论;④心身同形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的形式与产生它的神经兴奋的形式相应,故此论可视为心身平行论的一个变式;⑤副现象论:认为心理现象只是由物理过程所产生的不起作用的副现象或副产品。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心身二元论;⑥心身等同论:认为心等同于身、心理等同于生理的一种二元论的心身观。由此可见,在西方心身关系理论中,除明显的唯心论和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外,其余几种论点似乎都以不同形式企图克服二元论,但终因受传统的心身二元论影响较深,其实质仍为心身二元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20世纪中叶后,由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心身问题上的正确观点,逐渐出现了一些朝唯物一元论方向发展的心身理论。

6、心理学中心身交感论和心身平行论是什么意思

心身交感论是笛卡尔等哲学家关于身体和心理关系的一种二元论观点,笛卡尔认为人是由非物质的灵魂(心理)加上一个机械身体组成的,同时心理和生理之间是相互联系,心理会影响生理,反过来生理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心身平行论,顾名思义,心理和生理是平行的,即心理和生理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他们的发展遵循各自的规律。然而两者之间有影响,但不是因果关系。冯特持心身平行论,然而他又承认大脑跟人的心理密切联系,这样导致其观点产生矛盾。

7、试述心理学关于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

疾病的产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的,几乎都是心理原因:因为人的感知系统是有心来作用的,就是当你感受事物或人的时候,所产生的怨、恨、恼、怒、烦的负面情绪给自己心理和身体制造的障碍造成的。

8、护理心理学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发并发展、转化和防治均与心理的因素密切相关的,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躯体疾玻它小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症,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下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

与心身养生 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