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唐太宗休养生息

唐太宗休养生息

发布时间:2020-10-22 20:38:09

1、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是( ) A.防止国家分裂 B.休养生息 C.发展经

D

2、解释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

恢复并鼓励生产,降低或减免赋税,减少不干扰百姓生产生活,使人口增加,开垦荒田.使得生产力得到恢复.跟汉朝的无为而治大体相同.

3、唐太宗的丰功伟绩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
第五: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6]

4、唐太宗统治期间取得什么样成就

“贞观之治”
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
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5、唐太宗和唐高宗,谁的功业成就更大呢?

唐太宗与唐高宗相比,如果论功业成就,当然是唐太宗明显要高于唐高宗,唐高宗作为守成者,虽然能够兢兢业业但能力有限。而且让皇后武则天差点把李家的江山弄没了,好在最后又收了回来,否则唐太宗在地下也饶不过唐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在位23年,他的功绩如果从史料上看,说丰功伟绩也毫不为过。

大唐王朝的建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都是他率军消灭的,李渊起兵也是他软硬兼施促成的,所以他是大唐的第一主角,后来杀兄弑弟,逼老爹退位,成为了一代君王。

李世民登基后做出的成绩,是非常显赫的。他吸取了隋朝的经验教训,施行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极力减轻人民负担,他的口头禅是“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培养,增加科举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人数,以吸收更多的人才。而正是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法制建设方面,唐太宗疏刑缓法,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体现。在贞观三年,全国的死刑犯只有29人。贞观七年,他把全国的390名死囚全部暂时放回家过春节。到第二年九月初九秋决前,这390人都如约回归,一个不少等候处斩,。唐太宗大为感动,全部特赦,一人没杀。

大力平定边疆,唐太宗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吐谷浑等外族侵略,使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其他如外交、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唐太宗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是长孙皇后的嫡生第三子,因为上面的两个哥哥,一个因图谋政变被废,一个唐太宗怕引起动乱未立,这才能轮到李治当了皇上。

李治性格温和,但才能有限,他继位以后严格遵守唐太宗的遗训,重用太宗留下的重臣,继续采取太宗的治国路线,所以在前期还是颇有作为的。

李治对治理国家也非常用心,坚持每天上朝处理国家大事,这是太宗都没有做到的,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因为本人温和谨慎,在当了皇帝后倒也延续着太宗时期的经济繁荣势头,政权稳定,国泰民安。

但在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后,性格平和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全面压制,特别是患病后,皇权基本被武则天把持。李治死后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但好在李治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又从老娘手中夺回了皇位,延续了大唐王朝。

唐太宗在位时,虚怀纳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万国来朝,一派民富国强景色,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别说他儿子唐高宗李治,就是后世颇有作为的明君圣帝,也少有与唐太宗相提并论的,他所创造的辉煌,也真不是唐高宗李治所能相比的。

6、为了休养生息,唐太宗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祟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摇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全面推行、推广均田制,招抚失去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他一再缩减苑囿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耕地。由于均田制得到贯彻、推行,贞观年间的农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碰到自然灾害,李世民还下令减免租赋,同时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以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7、李世民什么时候登基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内皇帝,杰出的政容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8、李世民是因为什么而患病的?李世民最后是怎么死的?

可惜的是,他那一代的英雄唐太宗只活到了51岁。你知道,唐太宗在功夫上曾经是如此的强大... ... 以至于四一会像天可汗一样向他俯首称臣。唐太宗,一个军人,一个战士,理应长寿。你都50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去墓地?有三个原因: 第一,唐太宗晚年在战争中,到处杀人,浪费自己的身体; 第二,他是一个迷信的炼金术士,服用长生不老药自杀; 第三,他迷恋女人,他衰老的身体使他更加虚弱。唐太宗英年早逝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导致的。以下逐一解释,所用材料来自官方历史,也来自意义。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做科学,说的东西行,想来的读者不要怪我的材料是飞仙吧。第一,他们会发动战争,杀光所有人。人的欲望真是一个无底洞,龙王树,还有更多的欲望。后唐太宗坐在世上,千里江山依然不甘,也在思考如何占领一个更大的国度。所以在他晚年的北上探险中,也很忙也很开心。一会儿是雪燕拓,一会儿又是高丽。尤其是对东北部的高丽州的进攻,数百万军队的集结,大量物资的浪费,大量军队的损失,几次战役都很成功。真是浪费金钱和生命。最后,在战争的情况下,唐太宗回到了家乡。当我在定州的时候,我得了痈。喜欢读古代历史书的人都知道,背上的伤口并不罕见。现在,这对皮肤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来说很容易做到,但在古代,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因为古代医学并不知道抗感染,对于痈所产生的细菌感染及其他并发症也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往往大炮后面有一个疖子的生命记录。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唐太宗所谓的痈病其实是被高丽箭射伤的为了稳定军队的心智为了掩盖人们刚才编造的谎言。简而言之,唐太宗对高丽的远征伤害了他的身体,而他晚年的多年战斗使他的伤势更加严重。第二,迷信炼金术士,吃药,伤害身体。没有人不怕死。老年人更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对他们的威胁更加迫切。所以,伟大的皇帝,一旦长生不老的诱惑,是绝对不可抗拒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唐太宗也不例外。有趣的是,唐太宗相信一个外国和尚。真是个能背诵经文的外国和尚!这个和尚是谁?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五十岁那年,藤次库不再屈服,唐朝派王玄策将军进攻藤次库,活捉藤次库王顺回长安。还有来自福岛的国王手下。唐太宗发现天极国王阿罗纳顺身边有一个老和尚。唐太宗走到他面前,问他几岁了。那个老人声称自己有200岁!然后古老的江湖开始出现一个孟垂,他说他一直相信道教,得到道教元老老子真正的教诲,炼金术作为诱饵,所以长寿。唐太宗听说老子教会了他,欣喜若狂。因为大吾姓李,唐太宗的家族一直在吹嘘自己是老子的后裔。还有传言说唐高祖建国后,羊角山上有个穿白衣的老人。

老人让人们给唐朝的皇帝送信。别忘了你的祖先!大家都说白衣老人是道士老子!唐太宗听从了和尚的建议,开始服用大师为他制作的长生不老药。让我们搞清楚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他们都不能服用不起作用的药丸或者他们不能每天服用。事实是,这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效果很快!在他晚年,唐太宗非常好色,常常后悔自己没有精力去“全身心投入”.现在有了长生不老药那老天爷的贡献后,居然精神异常兴奋,精力异常旺盛,真正实现了一夜七郎的梦想。所以我们可以从记载中看出,他晚年去过翠微宫和玉华宫,这表明他是去休养生息的,但实际上他沉溺于放荡

9、唐太宗简介及在位的主要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10、李世民死的遗书内容

遗诏内容:

夫天命之重,绿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阴;业致升平,苍梧之驾方远。至於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昔者乱阶斯永,祸钟隋季,罄宇凝氛,曀昏辰象,绵区作梗,摇荡江河。朕拂衣於舞象之年,抽剑於斩蛇之地。虽复妖千王莽,戮首軘车;凶百蚩尤,衅尸军鼓。垂文畅於炎野,馀勇澄於斗极。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再维地轴,更张乾络。礼义溢於寰瀛,菽粟同於水火。破舟船於灵沼,收干戈於武库。辛李卫霍之将,咸分土宇;缙绅廊庙之材,共垂带绶。至於比屋黎元,关河遗老,或赢金帛,或斋仓储: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矣;朕於天下苍生,可谓安养矣。自栉风沐雨,遂成弭沴,忧劳庶政,更起沈疴。况乃汉苦周勤,禹胼尧腊,以矜百姓之所致也。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
皇太子治,大孝通神,自天生德,累经监抚,熟达机务。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无违朕意。属纩之后,七日便殡。宗社存焉,不可无主,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文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临,十五举音,事毕便出。四品已下,临於朝堂,其殿中当临者,非朝夕临,无得擅哭。诸王为都督刺史任者,并来奔丧。濮王、莱五,不在来限。其方镇岳牧,在任官人,各於任所,举哀三日。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昔者霸陵不掘,则朕意焉。辽东行事并停。太原元从人见在者,各赐勋官一级。诸营作土木之功,并宜停断。
人物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与唐太宗休养生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