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国休养生息

中国休养生息

发布时间:2020-10-22 19:34:37

1、感觉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很低调,和西汉王朝休养生息一样

中国更像是一二战时的美国。两边不得罪,闷声发大财。美国,欧内盟到处去扫荡,扫容荡过后就是中国工人上场。到处去建公路,发电站等基础设施。然后让当局拿矿场,石油,木材来换。乌克兰卖中国10万公顷的土地,买了澳洲矿,棉花,拿下了东非大裂谷的石油开采权。然后向世界各国卖各种中高低端的产品。只要不阻止我赚钱,我就不打扰你们。

2、中国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纵观历代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羁縻与怀柔2.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3.从和亲到联姻4.经济开发。
秦汉在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因俗制俗,保留归附的边疆民族首领的王、长称号,并在法律中给予优待,并委任官职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事务的管理。秦汉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典客、大鸿胪、大行令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地方上设立地方机构进行管辖,如建立州郡县、属国、都护府等。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时往往先采取和亲或联姻的方式解决矛盾,如汉朝多次和匈奴和亲,再用适当军事手段维护中央集权,如秦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多次抗击匈奴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大体对于边疆的管理与秦汉方式相近,采取设置地方机构、羁縻怀柔等政策统辖地方。
隋唐时期对于边疆的管辖主要采取羁縻怀柔政策,在突厥、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设置羁縻州县,设置羁縻都护府如北庭、高昌等。隋唐多采用册封方式,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唐代与吐蕃多次和亲,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下嫁尺带珠丹。隋唐与边疆少数民族也发生过多次战争,如唐太宗时与突厥交战,唐中后期与吐蕃交战等。隋唐代重视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开发。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也是大分裂民族融合时期。宋代积贫积弱,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谈不上管辖。元代为大一统王朝,元代对于少数民族的地区采用征战手段后往往建立地方行政组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并且元代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理,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并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
明清时期对于边疆的管理,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年间规模扩大,改土官制为流官制;设立都司于卫所加强对于边疆的管辖;清代采取盟旗制联蒙制汉与蒙古世代和亲联姻;清代设立伊犁将军辖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盛京将军辖区、吉林将军辖区、黑龙江将军辖区加强对于边疆的管辖;派遣驻藏大臣和设立金瓶掣签制度统辖西藏,收复台湾建立台湾省。加强对于边疆的开发,如屯田新疆。

3、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

B

4、中国古代史简答题 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1、西汉处于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2、刘邦及其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百争,亲眼看到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的伟大力量,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内容:1高祖刘邦,采取陆贾的建议,实行宽舒的政策,让农民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措施有: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逃亡的人回家恢复田宅;释放卖身为奴的人为自由人度;减轻田租,十五税一。2高祖以后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遵守萧何制定的章程,注意让农民有生产时间。3文帝、景帝时,重视农业。奖励努力种田的人,两次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版,减轻刑罚。史称“文景之治”。
作用: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六、七十年,农民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产权。人口增殖了,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也富强了。
这题的中心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是进步的。

5、公元前1世纪,罗马和中国各处于什么时期

这个时期处于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末期向罗马帝国(公园前27年开始)过度的时期。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制。屋大维大权在握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结束了,古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后来东汉时期,公元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随身带有象牙、犀角、玳瑁等珍贵礼品。这样,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

公元前1 世纪时中国处于西汉。这100年间,先后有汉武帝刘彻 -- 汉昭帝刘弗陵 -- 汉废帝刘贺 -- 汉宣帝刘询 -- 汉元帝刘奭;汉哀帝刘欣 -- 汉平帝刘衎在位。 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正经历五朝治世,生产力得到发展,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国家。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 )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6、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商主义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官营商

C

7、中国的各个朝代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

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559年;

商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前202年-8年;

新朝8年-23年;

玄汉23年-25年;

东汉25年-220年;

三国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6年;

蜀汉221年-263年;

孙吴222年-280年;

西晋266年-316年;

东晋317年-420年;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420年-479年南齐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南陈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东魏534年-550年北齐550年-577年西魏535年-557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

后唐923年-936年;

后晋936年-947年;

后汉947年-951年;

后周951年-960年;

十国891年-979年;

南吴902年-937年;

南唐937年-975年;

前蜀907年-925年;

后蜀933年-966年;

南汉917年-971年;

南楚896年-951年;

吴越907年-978年;

闽国909年-945年;

荆南924年-963年;

北汉951年-9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辽朝916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44年-1911年。

(7)中国休养生息扩展资料:

例举介绍:

1、夏朝

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2、汉朝

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3、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

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8、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有成功的吗

如果以推翻就政权,建立新王朝为标准,真正从白手起家到封建帝王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

1、刘邦:

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

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2、朱元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8)中国休养生息扩展资料:

1、秦末农民起义

刘邦开始是沛县的一个无赖,后来当上了小吏。之后,陈涉、吴广起义,刘邦压着一群沛县的囚徒去咸阳,结果囚徒们都开始逃走,刘邦看到事态难以控制,就请囚徒们喝酒,说自己也不干了,甘愿和他们一起落草,有几十个人愿意跟着刘邦,这群人就去了芒砀山当山大王。

后来,萧何、曹参劝说沛县县令迎回刘邦,以争取好的态度,别被起义军杀死。沛县县令同意,让樊哙去找刘邦,结果等刘邦回来以后,沛县县令又反悔。

刘邦里应外合,杀掉了沛县县令,夺得了沛县。接着刘邦又拿下了临近的丰县。丰沛集团,成了以后刘邦成功的基石。主要包括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卢绾、周勃、灌婴等人。

拿下丰县以后,本来刘邦想大有作为,结果替刘邦守丰县的雍齿叛乱,投降了魏豹。刘邦三打丰县失利,为了夺得丰县,刘邦投靠了势力较大的项梁。项梁很欣赏刘邦,给了他五千军队,刘邦顺利的打败了雍齿,夺回了丰县。

之后,楚国在项梁的领导下,取得了较大的胜利。不过,后来项梁被章邯击败战死。他尊奉的楚怀王看不上项羽,却对刘邦颇有好感。

所以,义帝(为了区别战国时候的楚怀王)派刘邦一路和宋义、项羽一路两路伐秦。结果宋义不愿意和章邯交战,被项羽杀死,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章邯,也奠定了灭秦的基础。

而刘邦一路,在张良、郦食其等人的出谋划策下,进行的也相当顺利。采取约降的办法,一路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咸阳城下。秦军的主力都在对抗项羽,也是刘邦进军顺利的原因之一。

而秦朝则在内乱,赵高杀了秦二世胡亥,立了秦王子婴。子婴登基,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去帝号,二是杀赵高。不过,子婴杀了赵高以后,刘邦已经兵临城下,子婴只好投降。

刘邦夺得咸阳以后,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及盗抵罪”。老百姓都很高兴,恐怕刘邦当不了关中王。接着,项羽带大军来到,项羽对刘邦先入关十分气愤,准备消灭刘邦,并打下了新丰鸿门。之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刘邦听从萧何的劝告,入川当汉王。

项羽分封了诸王,自称西楚霸王。不过,这次分封引起了不少诸侯的不满。比如齐国的实力派田荣、田横兄弟;张耳、彭越,以及项羽的得力大将英布。当然还有沛公刘邦。

首先,田荣在齐地杀掉了项羽立的三个齐王,自称齐王。项羽被张良迷惑,亲自带兵去平乱。田荣自知难敌项羽,就联合张耳。

接着,刘邦乘着项羽攻打齐国的机会,拿下了三秦王,夺得了关中之地。

再来就是真正的楚汉相争,项羽击败了田荣,被杀掉了田荣。等到项羽回师打刘邦,田横又开始在齐地捣乱。刘邦则是两路分兵,自己一路带着诸侯共56万大军,进攻楚国。

被项羽3万军队偷袭,刘邦战败。这就是彭城大战。而另一路是韩信的军队,韩信带着3万毫无作战经验的,刚刚招募的民工进攻赵国,面对赵国20万军队。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

刘邦战败后,偷偷到了韩信的营里,偷走了兵符,将韩信刚得到的20万精兵带走,加上萧何送来的军队,刘邦重整旗鼓,再次对阵项羽。

结果同样是大败,靠着纪信替死,和陈平的“奇计”,自己才逃出来。路上遇到儿子刘盈和女儿后来的鲁阳公主,驾车的藤公夏侯婴把他们捡起来,刘邦嫌有他们车跑得慢,就把两孩子给扔了,藤公又捡起来,刘邦又扔,反复几次,藤公说:“你再扔我就不走了。”刘邦才停止。

刘邦倒是想得明白,儿女没了还能生,自己死了,大事就完了。这样连儿女都不要的东西,要是不成事,反倒奇怪了。

此役,刘邦还丢掉了老婆后来的吕后,和亲爹太公。刘邦故技重施,再次拿走了韩信30万大军。这是韩信约降燕国得到的。萧何仍然给刘邦军队和粮草的补充。刘邦派郦食其说服田横投降,田横投降以后,韩信偷袭齐国,灭掉了齐国。

刘邦这次颇为气馁,想封六国子弟对抗项羽。张良、陈平劝刘邦不要这么做,要封,封三个人,即韩信、英布、彭越。刘邦听从,果然联合了英布和彭越,在项羽的后方捣乱。

刘邦乘机再次向项羽进攻。项羽打彭越,刘邦节节取胜。项羽回师以后,要蒸了太公,威胁刘邦。刘邦说了千古名言:“你我在楚怀王那里约为兄弟,(这件事不见任何史料,且刘邦比项羽大27岁……)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给了来点汤。”

这话说的虽然没有人性,但是还是可以认为是危机公关的一种办法。由于项伯的劝告,项羽并没有杀太公和吕后。刘邦历数项羽的10大罪状,项羽没刘邦能说,就射了刘邦一箭,射中了胸口。

刘邦则高喊:“虏误中吾指。”以安定军心。可见刘邦的危机公关能力,真是绝无仅有。之后,刘邦撤军,双方以鸿沟为界。就是现在象棋上面的楚河汉界。项羽归还太公和吕后。

刘邦想暂且休息,张良劝不要给项羽机会。刘邦伤好以后立即向项羽进攻,由于彭越和韩信没到,又遭到了大败。之后,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魏王,两人就出兵帮助刘邦。韩信献十面埋伏计,大败项羽,使得项羽自刎乌江。自此,楚汉相争结束。

最后,刘邦当了皇帝,对异姓王颇为不满,改封韩信楚王,再来伪游云梦夺了韩信兵权,封为淮阴侯。后来韩信疑似谋反被处死。接下来彭越、英布相继造反,被刘邦击败。再来刘邦逼反了韩王信和卢绾,两人前后投奔了匈奴。

刘邦起义,主要靠着丰沛集团,而韩信的带兵能力、张良的谋略以及陈平的奇计,弥补了丰沛集团的不足,使得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其他功臣还有:随和、陆贾、娄敬、叔孙通、王陵等等。

2、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又元末民变、元末农民战争,是十四世纪中叶爆发的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这次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是空前。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

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些灾民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

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宣称:“明王出世”即“弥勒佛下生”,只要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这样有力地吸引了广大农民。

元朝赶忙下令改变一切歧视汉人的政策,利用仇视红巾军的汉族地主势力来镇压红巾军。与此同时,南方红巾军内部又因矛盾而互相仇杀,势力大大削弱。

随着局面恶化,红巾军处于元军包围之中,至正十九年(1359年),汴梁城破,韩林儿突围出走,刘福通壮烈牺牲,中原地区的红巾军政权结束了,红巾军起义至此也接近尾声。

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与中国休养生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