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冬季情志养生

冬季情志养生

发布时间:2020-10-18 03:05:07

1、中医养生康复概论中。调节情志的方法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
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
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2、如何教导小学生情志养生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庄子处于社会急骤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观察了当时自然、社会、人事方面的变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贵族领主政治、养生的积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 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在动与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静是躁动的主宰。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极力主张要“致虚极、安静笃”,即要尽 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曰:“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提出了神气的静躁与壮老有密切的关系,如他在《精神训》里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 说:“养静为摄生首务。”书中仔细分析了前人的静养思想,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静”,说:“心不可无所 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且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从上 述论述可知,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 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 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 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

3、情志养生的介绍

<

4、情志养生,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经常生气有什么坏处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zd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回化,亦有利有弊。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调节情绪、戒骄戒躁、避生闷气等,经常生气有什么坏处?经常生闷答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心态,乐观积极哦。

与冬季情志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