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说“霜降叠重阳备定三月粮,是形容多雨.请问谁知道这句话的四来.有何根据
不是形容多雨吧~ 北方谚语“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如果霜降提前了,在重阳的同一天,按千百年农事总结,来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赣州一带就有“霜降对重阳,来年饿死少年郎”的说法。
2、2012年的重阳节很特殊吗?为什么家里说当天不能烧火?
是因为今年霜降和重阳在一起,所以这么说~19年一次,难得哦
客家是古时候的中原移民,现在只有部分客家地区保留这个习俗~原因和典故如下:
北方谚语“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阳的同一天,按千百年农事总结,来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赣州一带就有“霜降对重阳,来年饿死少年郎”的说法。也因为收成不好,为了囤积粮食、掠夺资源引发争端和战争,古戏文唱道:“霜降赶重阳,平地起战端”(此处的“赶”,意思是赶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带及其以南各地,粮食比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灾民、流寇哄抢粮食,就举家上山避祸,每家每户都不冒炊烟,告诉他人“我家也断炊了”,没有粮食给你们抢,而有些没有来得及离开的人家,因炊烟的出卖,导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对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的结局。这句话广为流传,警示其他村舍,不单是重阳这天不能起炊烟,而是在饥荒、战乱还没有结束的这段时间都应避祸。在重阳时节举家上山避祸,到后来在风调雨顺、太平盛世时节,就逐步演变成了“重九登高”的习俗。
这是说的正史,还有民间传说。据传,远古时期,“霜降”与“重阳”均是天上的两员猛将,骁勇善战,一日,两将不知何因,引起争端,打了起来,从天上战至人间,从人间复又天上,只战得天昏地暗,重阳渐渐不敌,躲进人间一柴灶内,重阳性为火故在灶内很安生很惬意,而霜降性为水,无法入灶捉拿重阳,性情渐躁,遂起一计,看见冒炊烟的烟囱都给堵上,逼重阳出来再战,可怜了正在烧火做饭的人家,烟囱堵上,家中烟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着火被烧死的,不计其数。因而有了“霜降赶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
3、下面的对联有什么妙处?请你予以简要的赏析。夜气大寒,霜降茅檐如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现重阳。
夜气大寒,霜降茅檐如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现重阳。 用四季作出妙联更有风味,既反映二十四节气象里的节气,又道出了民族的传统节日
求采纳
4、重阳节又霜降有什么不吉利
24节气中的“霜降”与传统节日“重阳节”(即九月节),恰逢同一天。在近100年中共出现五次,即1917年(闰二月),1936年(闰三月),1955年(闰三月),1993年(闰三月)和今年(闰四月),农历都是闰年。今年过后要2069年(也是闰四月)才逢得到了。
迷信说法是“霜降对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不能在有烟窗的灶头烧饭,只能用木炭炉子在天井里煮。。。。。。现在都用液化炉,电磁炉,没有烟窗冒烟,可以放心煮菜做饭。哈哈,讲笑话了。
5、哪年重阳与霜降同日
说说“霜降”,太阳位于黄 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农历九月的中下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
北方谚语“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阳的同一天,按千百年农事总结,来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赣州一带就有“霜降对重阳,来年饿死少年郎”的说法。也因为收成不好,为了囤积粮食、掠夺资源引发争端和战争,古戏文唱道:“霜降赶重阳,平地起战端”(此处的“赶”,意思是赶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带及其以南各地,粮食比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灾民、流寇哄抢粮食,就举家上山避祸,每家每户都不冒炊烟,告诉他人“我家也断炊了”,没有粮食给你们抢,而有些没有来得及离开的人家,因炊烟的出卖,导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对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的结局。这句话广为流传,警示其他村舍,不单是重阳这天不能起炊烟,而是在饥荒、战乱还没有结束的这段时间都应避祸。在重阳时节举家上山避祸,到后来在风调雨顺、太平盛世时节,就逐步演变成了“重九登高”的习俗。
这是说的正史,还有民间传说。据传,远古时期,“霜降”与“重阳”均是天上的两员猛将,骁勇善战,一日,两将不知何因,引起争端,打了起来,从天上战至人间,从人间复又天上,只战得天昏地暗,重阳渐渐不敌,躲进人间一柴灶内,重阳性为火故在灶内很安生很惬意,而霜降性为水,无法入灶捉拿重阳,性情渐躁,遂起一计,看见冒炊烟的烟囱都给堵上,逼重阳出来再战,可怜了正在烧火做饭的人家,烟囱堵上,家中烟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着火被烧死的,不计其数。因而有了“霜降赶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此处的“赶”,意思就是追赶了)。”
知道了这些来由,你还会在重阳这天,为了不烧火而以熟食充饥吗?
其实,我们很多传统节日,均与历史渊源有关系。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民众为了在捞起其尸体之前,不让鱼儿食其肉,家家户户用竹叶糯米包裹蒸熟后投到江中喂鱼,以后就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裹食粽子。八月十五,被分户奴役的人们,用面饼裹着密信,传递起义消息,最终一举获得自由、举家团圆,以后就演变成中秋节家家户户互送月饼祝贺团圆。
每逢传统节日,在准备鸡鸭鱼肉大餐时,别忘了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精神食粮。
“霜降对重阳,万家和睦万家祥”!!!
6、每过几年才能有一个霜降和重阳会在同一天的?
437539525:你好。
自1900年~2060年160年之间 九月九日又是“霜降”的只有1936年、2012年。
7、什么是霜降对重阳,有什么典故?
说说“霜降”,太阳位于黄 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农历九月的中下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
北方谚语“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阳的同一天,按千百年农事总结,来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赣州一带就有“霜降对重阳,来年饿死少年郎”的说法。也因为收成不好,为了囤积粮食、掠夺资源引发争端和战争,古戏文唱道:“霜降赶重阳,平地起战端”(此处的“赶”,意思是赶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带及其以南各地,粮食比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灾民、流寇哄抢粮食,就举家上山避祸,每家每户都不冒炊烟,告诉他人“我家也断炊了”,没有粮食给你们抢,而有些没有来得及离开的人家,因炊烟的出卖,导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对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的结局。这句话广为流传,警示其他村舍,不单是重阳这天不能起炊烟,而是在饥荒、战乱还没有结束的这段时间都应避祸。在重阳时节举家上山避祸,到后来在风调雨顺、太平盛世时节,就逐步演变成了“重九登高”的习俗。
这是说的正史,还有民间传说。据传,远古时期,“霜降”与“重阳”均是天上的两员猛将,骁勇善战,一日,两将不知何因,引起争端,打了起来,从天上战至人间,从人间复又天上,只战得天昏地暗,重阳渐渐不敌,躲进人间一柴灶内,重阳性为火故在灶内很安生很惬意,而霜降性为水,无法入灶捉拿重阳,性情渐躁,遂起一计,看见冒炊烟的烟囱都给堵上,逼重阳出来再战,可怜了正在烧火做饭的人家,烟囱堵上,家中烟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着火被烧死的,不计其数。因而有了“霜降赶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此处的“赶”,意思就是追赶了)。”
知道了这些来由,你还会在重阳这天,为了不烧火而以熟食充饥吗?
其实,我们很多传统节日,均与历史渊源有关系。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民众为了在捞起其尸体之前,不让鱼儿食其肉,家家户户用竹叶糯米包裹蒸熟后投到江中喂鱼,以后就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裹食粽子。八月十五,被分户奴役的人们,用面饼裹着密信,传递起义消息,最终一举获得自由、举家团圆,以后就演变成中秋节家家户户互送月饼祝贺团圆。
每逢传统节日,在准备鸡鸭鱼肉大餐时,别忘了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精神食粮。
“霜降对重阳,万家和睦万家祥”!!!
8、重阳节的来历,习俗知多少?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已久很久了,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典故一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典故二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习俗
1.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2.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3.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4.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6.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