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古人居室养生

古人居室养生

发布时间:2020-10-15 19:54:46

1、古代人怎么养生

导读: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
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
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
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
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
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
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
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
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
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
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
气、祛病延年。

2、古人的养生方法~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3、古人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最有名的流传至今的有《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养生的学问,比如强调人的养生,要合乎自然,与四时相符。

4、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5、古人睡养生觉,说“眠不北向”是迷信还是科学?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可能生活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有一个活动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的,那就是睡觉。在生活中不论我们是遇到了烦心事,还是需要放松还是懒惰了,睡觉都是我们的首要选择。那么既然要睡觉,睡养生觉,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养生觉,古人有一句俗语叫做“寝不横尸,眠不向北”,这句话又有什么意思呢?

首先前半句说“寝不横尸”,意思就是说睡觉的时候不要像已经死掉的人一样仰面而睡,这里说的是我们睡觉的姿势,在古人看来,对着天空这样直接睡的话是非常不吉利的,因为就像死人一样。

其实这句话也不仅仅完全是迷信,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人如果采用这样仰面而睡的姿势的话,我们的双手就容易找不到舒服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将手放到胸部以及腹部的位置上。采用这样的姿势的话,我们的心里就会被带来压迫,在睡梦中很容易出现打呼噜以及做噩梦的情况。

与此同时仰面而睡,还极其容易让我们的口水呛入气管,严重的时候甚至于会导致在睡梦当中窒息,所以不论是出自于哪种角度,最好还是不要采用这样的睡觉姿势。

然后我们再说这下半句“眠不向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睡觉的时候头部不要朝向北方,那么这句话有道理吗?

实际上有关于这句话,在我国的古书当中就有关这句话的讲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睡觉习惯和我国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为我国处在北半球,南方是比较暖和的,因此南风都比较暖和,而北风都比较寒冷,因此睡觉的时候头部不向北部朝着,也就是要避开阴面。


在秋冬季节,我们的头部如果受到很多阴冷气息影响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招致一些疾病的困扰,所以头部不朝向北边,也是出自于对自身安全以及健康的考虑。

6、古人怎么心理养生?

其实,心理养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养生。我们来看一看古人为我们开出的心理养生处方:

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天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诫人们养生以养心为主,心清则无灾,此乃人生大福也。

乐观豁达,彭祖有“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的轻松;刘向有“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顿悟;李白则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潇洒;相比之下,刘禹锡就略胜一筹,他“空间为自在,将寿补磋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天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淡于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玄天帝有“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的诗句,告诫人们知足常乐的真谛。罗隐在这方面的体会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知足常乐,与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两满休;顺其自然,身后碑铭空自在,眼前傀儡为谁忙;黄金不是千年叶,红日能销两鬓霜”,为功名利禄累终生,结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吗?

空灵超脱,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这方面,罗洪先的诗句最具代表性:“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颇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

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养生文化中,当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历代相传、沿习而来的虽通俗浅显、却文化底蕴极深的民间文化。归纳起来为:不惹事,不跟风,不眼红,看得开,求知足,保平安。有关这种养生观的打油诗在我国民间的庵堂庙宇,摩崖石刻,亭台楼阁及流传至今的各式各样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铭,它们将人生注释得更加精彩。

7、古人怎养生?具体方法?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与古人居室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