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小寒大寒养生食补

小寒大寒养生食补

发布时间:2020-10-15 07:25:01

1、大寒节气吃什么 四大饮食习俗

1、苹果

大寒节气是容易抑郁的时节,不妨常吃苹果。身体在制造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快乐荷尔蒙时,维他命 C 是重要元素之一。缺乏维他命会令人抵抗力降低,严重者还会导致抑郁。多吃苹果及其他含维他命 C 的水果,均有助提升情绪。由于将近一半的维他命C 都是分布在果皮上,因此连皮吃效果更佳。

2、梨

冬季,最容易唇干口渴、皮肤干涩。我国医学认为,梨性微寒味甘,能生津止渴、润燥化痰、润肠通便等。现在正是吃梨的季节,素有“百果之宗”之称的梨,其梨汁对秋冬干燥症有独特的疗效。尤其适合冬季内热的人食用。

对于体质较差,尤其脾胃虚寒的人,不宜生吃梨,而熟吃梨也能起到清热止咳的效果,但最好煮成梨水,并且要把梨肉也吃下去,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3、猕猴桃

猕猴桃有 “ 维生素 C 之王 ” 的美誉,虽然比不过大枣,但却比常吃的梨、苹果、桃、橙子、山楂都要丰富。猕猴桃的维生素 E 含量也很高,但主要存在于猕猴桃籽里,因此吃猕猴桃要将籽细细嚼碎,才有利于吸收。此外,猕猴桃富含膳食纤维,可通便排毒,所以有减肥瘦身的作用。

4、盐藻

天寒地冻,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而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调节免疫力。在所有食物当中,只有盐藻是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营养宝库。盐藻中蛋白质含量可达29.4%,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来源。此外盐藻富含30%的天然甘油和2.9%的膳食纤维,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盐藻中含有27种无机元素,其中金属元素有25种,非金属元素2种,其中钠、镁、铝、钙等定量元素和铜、铁、锌、锰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此外盐藻还有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等18种氨基酸,是满足人体所需的全营养宝库。

(1)小寒大寒养生食补扩展资料:

大寒节气防寒:

1、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

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2、防颈寒:

戴围巾穿立领装。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

3、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天冷后 “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2、小寒大寒都暖和明年开春🈶️什么影响?

俗语是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大寒都是一种节气,而且从字面的意思就知道,这两个时节都是非常寒冷的,不过对于这一点,很多农民都喜欢在这两个时节,天气最好变得非常寒冷,即使下雪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对于老人来说农作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天气寒冷的话,就意味着在来年的春天,天气是比较暖和的,不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这样农民就不用担心农作物冻死了。

3、小寒胜大寒,为何还称为“小寒?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诗人左河水在《小寒》诗里描写了小寒时节的寒冷情景。农谚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就是说小寒比大寒更冷,这是为什么呢?

《帝京景物略》记载的最古老的“九九歌”中说:“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篥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意思是凛冽的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篥一般,发出呼啸声。在北方地区流传的“九九歌”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即“三九”冰封大地,人在冰上行走。谚语说“冷在三九”、“三九四九冻死狗”。这些都说明了“三九”是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今年即是),而小寒时节全部处在“三九”,并搭上“四九”的开头。小寒一共15天,其中有12天在“三九、四九”中,所以小寒期间气温最低。因此有“小寒时处三四九,天寒地冻北风吼”的说法。

从气象学上说,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从各地的气象谚语中也可得到佐证,如“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等。宋代诗人柳永在《望梅》词中说:“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小寒天气对未来气候是有影响的,总结出好多气象谚语。根据小寒预测大寒冷暖的谚语,如“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意思是小寒如果不冷,大寒一定要冷;预测春节后温度变化,如“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寒,惊蛰暖”、“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等;预测来年雨雪多少的,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预测小暑大暑天气对应关系的。如“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为什么小寒比大寒冷,还称为“小寒”呢?首先是符合“循序渐进”的古代哲学理念。古人认为:“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在古人眼里,寒冷也是个发展的逐步积累过程,是渐进的,先有小寒后有大寒,把没有达到最寒冷的时段,定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二是根据“物极必反”的古代哲学原理,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到了极致之后必然要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大寒之后是立春,春回大地,气温开始回升,符合古人的传统思维习惯,因此要把大寒放在小寒之后。三是与夏季的小暑大暑相对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有大约一周的时间处于“四九”,也是比较寒冷的时节,古代“九九歌”有“四九夜眠如露宿”的说法,大寒又恰好与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中国古代十二律中的“黄钟大吕”分别对应的是十一月和十二月,所以称“小寒连大吕”。中间五句说的是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雁北乡: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鹊始巢:鹊,喜鹊也;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雉始?: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意思是阳气萌动,大雁开始北迁,喜鹊开始筑巢,野鸡开始鸣叫了。诗的最后两句说,虽然正值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正如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在《西风颂》所云:“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4、冬至,小寒,大寒的三候分别是什么

1、冬至

冬至(英文: 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反。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之日,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华夏历法用冬至所在月来定义十一月。

2、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每年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大陆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1],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2]

3、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在1月19至21日之间。[1]太阳位于黄经300°。由于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东亚地区通常是一年中的最冷时期。中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4)小寒大寒养生食补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发展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法历史悠久、深奥莫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时发明。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5、古人为什么重视“小寒”?

在冬季六个节气中,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节气,有“小寒胜大寒”、“小寒大冷人马安”等说法。古人认为,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解》称:“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

小寒与大寒一样,在节气到来当天,喜阴不喜晴,要冷不要暖。农谚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干裂”、“小寒大寒不冷,小暑大暑不热”。这两句谚语,在阐明“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对应关系后,也点出了冬夏两者之间在气候上的联系,即冬天雨雪少,明年夏天雨水少,往往有旱灾,即所谓“小寒无雨,小暑必旱”;如果冬天不冷,那明年夏天就不会太热,害虫多,农作物成熟度低,往往歉收。相反,第二年年景会不错,“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这些谚语都是古人对气候长期预测“岁卜”得来的经验之谈。类似的还有“季卜”,如“小寒寒,惊蛰暖”、“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蒙蒙雨,雨水惊蛰冻死秧”、“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等。而小寒与大寒之间,也有气候上的对应关系,谚称“小寒不寒寒大寒”。类似说法还有:“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冻土,大寒冻河”。这些谚语,意在提醒人们注意早做准备,防冻防灾,可见小寒在农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意小寒,还因为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小寒到了,寒冬腊月也就来了,此时古人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后冬天的棉衣全都会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满身,牛到大寒草满栏。”小寒节气还要讲究养生与食补。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称:“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又称:“勿甚温暖,勿犯大雪。”

小寒天气最冷,与小暑时讲究“伏”一样,古人一般不会选择外出。对应的字是“焐”,如“焐在家里”、“焐被窝”,讲究一个“藏”字,具体的外在现象就是“冬闲”。同时,也不会选择做易出汗的剧烈运动。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小寒则是“思归节”。小寒首候“雁北乡”,试想大雁都知道回归了,作为人子是不是更应该“回家看看”!所以,在外打拼的古人一般到了小寒就要收拾行囊准备动身返乡,即俗话说的“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因为小寒一到,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就不远了!

6、为什么小寒到大寒这段时间太阳出来比较迟?

这个正常,一年中冬至的白天最短,冬至刚过,就是小寒和大寒,这个时候白天时间还是很短的,所以感觉太阳出来迟。

7、小寒吃什么

小寒天气即进入了九天,是冬天最寒冷的开始,此时宜多吃温补能量的食物,可以抵御外界的寒冷气候,如蔬菜的根部,山药,萝卜,藕,茨菇,大枣,核桃,桂圆,芝麻,鸡肉,牛,羊肉

8、谷雨清明小寒大寒排列顺序

楼主你好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
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气
惊蛰二月节 春分二月气
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气
立夏四月节 小满四月气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气
小暑六月节 大暑六月气
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气
白露八月节 秋分八月气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气
立冬十月节 小雪十月气
大雪十一月节 冬至十一月气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气

与小寒大寒养生食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