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节欲--健康养生

节欲--健康养生

发布时间:2020-10-14 07:16:38

1、请问保健和养生有什么区别?

一、解析不同
保健意思是保持健康。指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个人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养生是养护生命。调剂百精神、饮食进度补、气功运动、节欲等可以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
二、疗养方式不同
保健:可分为妇女知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劳动保健等。
养生: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道、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回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答。

2、2016中医健康养生指数是怎样得出的?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月16日在北京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相关领导出席。该报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从中医角度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

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以及不同的人群,结果显示, 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 51.0%,中间状态比例为 31.7%,疾病状态比例为17.2%。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又是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内在需要。此次“全民中医健康养生报告”融合传统与创新,既是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独特优势服务人民群众,也是社会资本助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一次很好的尝试,突出中医养生中效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的核心,与“健康中国”的大国策相契合。

一、健康问题:

从人体部位来看,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肝、肾、胃、脾和肺,比例超过4%。报告建议,养肝应该顺应肝的疏泄特性,不要经常郁闷压抑;不要经常饮酒、熬夜,耗伤肝阴肝血。养肾要注意不随意进补,以免过温耗损肾阴,注意节欲,避免过度耗损肾精。养脾胃要注意,饮食有节,饥饱适度,少吃苦寒性的食物药物,避免损伤脾阳。养肺注意,肺为“娇脏”,注意寒温适度,避免外邪侵袭,肺喜润恶燥,注意避免环境过于干燥。养心要注意,不要思虑过度,耗损心血,不要过度疲劳,耗损心气。

从性质来看,肾阳虚排最高,肝阴虚、肝火炽盛、肝血虚、肾阴虚排二到五位。肝肾两脏本来就关系密切,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提示大家在平时的健康养生过程中要重视对肝肾的保养。六腑当中,胃有两个证型排名靠前,说明各种因素对胃的影响很大,消化系统的问题比较多见。

二、影响因素:

情志

中医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显示,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41.4%人处于疾病状态,没有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态。焦虑情绪最易导致肝气郁结,使肝脏功能失调,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养生就首先想到“我该吃些啥”,从精神上减压也很重要。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双高人群、一二线城市、女性、年轻居民更容易精神压力大。建议这些人群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远的事,先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精神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饮食

从饮食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看,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饮食口味都会对健康状态产生影响。从饮食习惯来看,有吃夜宵习惯的人42.4%处于已病状态,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36.2%处于已病状态,三餐有规律的人只有14%处于已病状态。从饮食结构来看,肉食为主的人25.4%处于已病状态、素食为主的人18.3%处于已病状态,荤素搭配的人14.9%处于已病状态。这可以看出,合理的饮食结构、三餐规律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健康。

从饮食口味来看,口味的偏嗜都对健康不利,其中喜欢煎炸食品的疾病状态人群最高,提倡大家在日常饮食当中,五味不可过偏,尽量清淡饮食,低盐、低脂更有利于健康。

从保健品使用情况来看,疾病状态的人使用保健品养生的比例为28.8%、进行运动养生的比例为70.6%,健康状态的人使用保健品养生的比例为9%、进行运动养生的比例是57.1%。人们往往是健康出了问题才开始养生保健,保健意识还有待提升。所以人们在“未病”状态的时候,就要懂得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疾病发生了才开始意识的自己的健康问题,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起居

按时起居居民疾病状态的比例为12.3%;起居不规律居民疾病状态的比例分别是33.4%和29.3%。《黄帝内经》认为:子时是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11点到13点,子时与午时是阴阳大会时,此时睡眠有利于养阴和养阳子觉养阴,可以缓解阴虚,养护气血,让皮肤更有光泽,减少色斑,预防早衰,还可以消除疲劳状态,让脏腑得以休息,为人体储备能量。午觉养阳,可以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每周至少3次午休的人心脏病猝死风险降低37%

晚上可用温水泡脚、按摩头皮、喝牛奶或蜂蜜等方法促进睡眠。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刺激性饮品。

运动

从运动频率来看,每天坚持运动的人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为41.5%,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为20.5%。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维护健康状态的重要方式。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喜好,选择能每天坚持的运动方式,养成良好地运动习惯。但是,运动同样也要保持好“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过劳反而会损伤身体。所以,要根据个人的体质,需求,保持“适度”的运动原则,才能有效地维护好健康。其次运动最好不要在晚上日落之时,晚上外界阳气已虚,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收藏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剧烈运动,容易耗伤阳气,损害身体。

三、群体差异

不同年龄差异

从20到44岁这个年龄阶段,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为23%,45-59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1.7%,60-80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2.1%。也就是年轻人群的疾病状态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

本来二十到四十岁正是身体强健,血气盛满的时候,但是近年来,许多疾病都呈现出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趋势,20-44岁这个阶段正是人生学习和奋斗的阶段,透支精力、透支体力的情况经常发生,对健康危害极大,而且人们往往觉得年轻身体好,不注意养生、维护健康,所以这个结果给年轻人敲响了警钟,工作学习奋斗事业,不应该以牺牲健康为前提。

不同家庭结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小三口之家”(年轻夫妇+孩子) 疾病状态比例为25.1% 。易患健康问题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复合家庭(年轻夫妇+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较低为13.8%。

提示如果青年人工作之后还没有孩子应该与老人分开住,这样比较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有了孩子之后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这也反映出照顾年幼的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影响较大,家里老人分担照顾孩子的事务有利于全家健康。

不同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18.4%明显高于男性的16.1%。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各项事务中来,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但是女性从精力、体力上要弱于男性,所以在相同的影响因素下,女性发生疾病的比例更高。

女性需要面对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建议遇到烦恼事时,不妨试试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进行有氧运动;学会控制好情绪,不断自我调整……这些都是释放内心压力的好方法。

不同居住地差异

城镇居民的已病状态比例18.1%高于农村居民13.6%。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整体来看农村的空气质量较城市更为清洁,农村生活压力也较小,食材更新鲜等等,农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较城市更多。

不同收入、学历差异

从收入上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6000元以下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13.5%,个人月收入20000元以上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24.3% 。

从学历上来看,初中及以下居民疾病状态比例是10.2%, 硕士及以上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33.1% 。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是胃功能失调、肺功能失调、阴虚。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已病状态比例高于低学历低收入人群,结合前面的研究结果,高收入、高学历更容易精神压力大。这提示“能力越高,责任越大”责任往往就意味着精神压力,生活节凑快,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都会在转化为精神上的压力,这可能是出现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建议从放松心情、少吃寒性食物、做柔和的运动、饮食七分饱等方面进行养胃护胃。

不同区域差异

中医健康状态有区域特性,华南区居民中医健康状态最差,易患健康问题病位主要是肾、肝、胃,病性主要是阳虚、阴虚、痰、血虚。华中区最好。

此外,华南区居民如与西北区相比,华南区居民肾功能失调比例是11.7%,西北区居民是5.3%;华南区居民阳虚比例是9.8%,西北区居民是5.8%。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健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本次数据调查提醒我们,只有通过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做到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的规律化,并注重身体正气、阴阳、脏腑的调理,持之以恒,才能让身体处于正气充盈、阴阳平衡和脏腑调和的中医健康状态,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3、请问养生师是做什么的?谢谢。(还有问题补充)

一般得长期出差,上班前会有培训,所以不要求学历和经验,要能说会道,主要还是销售为主,利用你学到的中医知识,去销售你的产品,提成比较高,因为产品很贵。

4、保健和治疗有什么区别?

(个人观点)保健是在平时的运动,保持自己的健康。而治疗就是已经有病了,去治病。

5、详述体育养生六原则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 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 的科学,是 历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它经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比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 一门独立 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健康.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 多学科领域 的综合,是 当代生命科学中 的实用学科.

一.独特 的理论体系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论与丰富多彩 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 的形成与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 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 的东方色彩与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健康,都进行长期 的很多 的实践与探讨. 但由于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 的观点也有差异. 中医养生学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二.与谐适度 的宗旨 【扩展阅读: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 以"天人相应"."形神合 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 的协调 一致. 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 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健康 的核心,进而确定指导养生实践 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与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 的规律,使生命过程 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 的移易与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养生健康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与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与,则可健康长寿. 例比如,情绪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与适度. 又比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

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而不倦等,都体现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的观点,不伤 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 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摄养就能实现 的,而是 要针对人体 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 的. 因此,中医养生学 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健康等,进行较为全面 的.综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 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 针对各自 的不同特点有 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 的动态整体平衡与审因施养 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 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比如传统健身术 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 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者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 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与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健康效果.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三.综合.辨证 的调摄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健康实可与平均每个人 的 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 的内容. 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 的必要. 不仅比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 的人也都有相应 的养生措施. 因此,养生学 的适应范围是 很广泛 的. 它应引起人们 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健康 的自觉性,把养生健康活动看作是 人生活动 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节欲--健康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