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讲“五色入五脏”,食物颜色与脏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人都很讲究养生了,有些人通过锻炼来养生,有些人通过按摩来养生,也有部分人通过食疗养生,食疗养生就是要结合中医了,中医通常都是说五脏六腑,五脏健康了,人才有精神,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这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是储藏精气。
中医养生讲究“五色入五脏”,指的就是经常吃五种颜色的食物,可以滋养我们的五脏,五色分别是:绿,红,黄,白,黑。
1,绿色入肝。肝是我们的排毒器官,肝喜欢青色食物,因此常吃绿色植物,可以舒肝强肝,可以调节我们的脾胃,促进消化和吸收。
蒲公英是很好的养肝植物,它具有清除肝脏毒素的效果,还能增强肝脏的再生能力。因此,想要护肝的人,平时可以多喝蒲公英水。
2,红色入心。也就是说心脏喜欢红色的食物,从中医的五行上来说,红色是火,可以补血益气,比如常吃番茄,可以有效的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另外,患有冠心病的人,也可以常吃番茄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白色入肺。初秋是养肺的好节令,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比如雪梨,有止咳润肺的功效,还能缓解因上火引起的便秘等症状。
山药也是养肺的佳品,它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缓解口干,唇裂症状。
4,黄色入脾。保护脾胃要多吃黄色的食物,很多脾胃不好的人,吃东西容易积食,可以多吃些菠萝来缓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消化。此外也可以多吃小米粥,它可以调理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5,黑色入肾。补肾养肾要多吃黑色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可以多吃黑豆,黑米,黑芝麻等。
2、中医五脏养生的图书目录
<
3、一天24小时,每2个小时对应的是哪几个脏器?
1、子时(夜里11点-次日凌晨1点):胆。
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是阴阳交汇之时,万籁俱静,这个时候最好是睡觉,而且要尽量的舒服。
2、丑时(凌晨1点-3点):肝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此时要睡好。
3、寅时(凌晨3点-5点):肺
此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需要深度睡眠。
4、卯时(早晨5点-7点):大肠
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5、辰时(早晨7点-9点):胃
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
6、巳时(上午9点-11点):脾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7、午时(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睡子午觉最为重要,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以不变应万变。
8、未时(下午13点-15点):小肠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9、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10、酉时(傍晚17点-19点):肾
肾主藏精,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所以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
11、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
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古人在这时都是聊天休闲。
12、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三焦
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在亥时就要休息了。
(3)五脏六腑中医养生术大全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视子时,一阳初生,一天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到晚上八九点钟时,就会容易犯困,可到夜里11时,恰恰就清醒了。这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在中医文化里,“脏器”是这么写的——藏器。任何一个藏器都涉及到形、气、神三个层面,所谓“形”就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把胆囊切了,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
中医所说的“藏”,是内藏的意思。有内藏,就有外象,用中医的观点来理解,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藏。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医理论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
皮毛里边裹着肉,肉跟中医藏器中的脾有关,脾主肌肉。肉里有血,心主血脉。肉里有骨头,骨头为肾所主。
身体要想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中医认为筋跟肝有关,跟肝气有关。肝气实,则手能握,屈伸灵活;肝气虚,则手指瘘软或僵硬。
在子时,胆经就是从人的外眼角一直沿着人头两侧,顺着人体侧面下来,再沿着身体侧面往下走,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