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道教养生十四诀释义

道教养生十四诀释义

发布时间:2020-10-12 11:35:39

1、太上老君十四字养生决是什么字体

由十四个冷僻字组成的这么一幅俨若天书的联语,曾使多少游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为憾。 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幅楹联从字形、读音、字义诸方面,作了注解和说明。这个注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这十四个字都是按照道教经义,依六书构字中的会意之法,创造出来的而具有特定含义的字。 比如〔身宝〕字,读作「玉」。因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的三宝,其珍贵如玉,因之,以〔身宝〕取形,以「玉」取声,赋予这个字的具体意义。再如〔身丹〕,即「炉」字。道教认为人身的阴阳交会,可以修炼内丹。所以〔身丹〕字的意义就是:人的本身就是宝贵的炼丹炉。
二、字义的引申及比喻。如〔天水井〕字读「益」,这个字以「天」、「水」、「井」三部分组成,指人杂念俱消、形神归一的极静状态下,上齶会产生一种津液,因其从上齶而下,比喻为天井之水,又因为这是道家在修炼养真功夫上取得的初步成效,所以引申以「益」字取声取义。
三、注意体现道家修炼功夫方面的条理和次序。如上联:〔身宝〕〔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万〕〔自家水〕,是指:内炼、筑基、得药三个方面及次序过程。而下联〔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夭水井〕〔在人内〕〔九真〕则指:外行修德、以至见效丹成的次序与过程。以上略举几例,说明在注释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依据。
这幅联语刻在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道德经》碑石之侧。上联右上角标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个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余辞书都无从查考。但根据道士相傅,上联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下联读作「正道行修益寿丹」,是道家关於养生修炼的联语。兹按照字的构造,结合道家修养丹法,试作探讨释义如下:
〔身宝〕读音:玉〔yu〕:玉字是珍贵之意。家有珍贝为宝,天有日、月、星三光为宝,人有精、气、神三品为宝。相传老君对修炼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会意身内有宝,珍贵如玉。常人因凡情萦扰,恣情纵欲,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说「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为人生由於有分外贪求,造成烦恼妄想,不觉轻失珍宝,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宝,恬淡世情,积精累气,以求长生。
〔身丹〕读音:炉〔LU〕:炉是冶炼的器具。道家的养生炼丹有两种:采外药(草、木、山石、银、砂),安炉立鼎,以柴薪烧炼者为外丹,而此字是指炼内丹而言。从字的构成应理解为:以人身固有的精、气、神,经过阴阳交会的作用,就可以炼就养生的真丹。道家《丹经˙悟真篇》鐾肪托吹馈赶劝亚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炼丹的鼎器,也有炼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关於修养的基本方法。
〔丙火〕读音:烧(SHAO):按张道忠注释:一、内、火。一者,坎也,为水也;内者是身内有水、有火也。不烧柴薪,用自己身内水火,自烧炼去顽矿,要其靖正,丹砂烧炼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药,便得长生不老之术也。这个解释,与道家修炼丹法经义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时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节到,寒冷至极,在天干为壬癸,在地支为亥子,在卦为坎,在四方为正北。按老君太极图意,阴极生阳,故曰「冬至一阳生」。四时运行,阴极生阳。水者万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阴极生阳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时,寝寐静极,真气冲动,肾水沸腾,岂不是天一生水么?火者在时令为夏,在四方为正南,在卦为离,在天干为丙丁,在地支为己午,在三光为日,在人身则为心神。故修炼家在天一生水,真气冲动时,必须立即用心意招摄使其不致泄漏。道家《丹经》提到:火逼金行者,实即心火下降,肾水上腾,阴阳交会成为烧炼之意。
〔木石土〕读音:炼(LIAN):此字由「木」「石」「土」组成。按道家阴阳五行的说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系金属,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经》中说:「木为火之元神,金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道家把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比喻人的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变化,只有土属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说「土能生万物」。道家《丹经》又称土为「土釜」、「媒聘」、「黄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来招摄人身内的水火,使之归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元神、元精)。只有经过这样的提炼,真气才能正常运转。
〔心命〕读音:延(YAN):延字由「心」、「命」两字组成。它含有延长寿命的意思。道家认为只有性(心)命双修才能延年益寿。所以《丹经》中说:「只知修性不知命,这是修行第一病」。修性就是修养心神。宁心静虑,使万念俱空,心旷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炼精气,慎房事、戒淫欲,求得精满气足。又因为人的心神和精气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心神不宁,精气必然耗损,损之又损,寿命定会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静神心,固守精气,这才是延长寿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导的养生之道。
〔千万〕读音:年(NIAN)字义:此字是由「千」、「万」两字组成。隐含依法修炼能够达到长寿无极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赋》有「九窃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sui」之句。《宋书˙乐志三》云:「今日乐相乐,延年万sui期」。《庄子˙在宥》载,广成子对轩辕黄帝讲养生之道时说:「天地有宫,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sui矣,吾形未尝衰」。「千万」意喻长久,人如能依照老君养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养,就能身强体健,延长寿命。
〔自家水〕读音:药(YAO)字义: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组成。这个〔自家水〕就是内丹的元素。道家经典《玉皇心印经》中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自、家、水者,即人体内之精液,为三品上药之源泉,故道家《丹经˙悟真篇》中又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途枉自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自家水〕(药)人不分贤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淫欲过度,以致「药」源枯竭,多疾寿夭。因此,修炼家把清心寡欲、筑基、炼精,作为养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青〕读音:正(ZHENG)字义:张道忠注:「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并止为正,主者注也,注月为青,青者东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为仙之本也」。张道忠的这个解释,意义还比较隐晦。按此字的组成及含义,与上联的〔身宝〕字相对仗。上联的〔身宝〕字是明示人知身内有精、气、神三宝,固守勿失,下联的〔正青〕字,它是指人外行纯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与德、内与外对仗意义。「青」,在五行为木,木为青色,在四季为春,在四方为东,属万物生气一方。又春为一sui之首,草木应春而生,枝??青葱,隐含人循道养生,就能生机旺盛,如草木逢春,由此可见,〔正青〕字体现了修炼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的意义。
〔人道寸〕:读音:道(DAO)字义:此字由「人」、「道」、「寸」组成。「人」指人体。「道」指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寸」是小的长度单位,喻「寸心」、「方寸」,即个人的心。整个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离常理,寸步不违天道。上联的〔身宝〕字喻阴阳交会之理,而〔人道寸〕字则是教人修炼时要顺乎人身阴阳之道,使人常处於无邪思、无妄为的清静状态。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响,心神躁动,胡思妄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为,气血循环不轨,阴阳失去调和,心神离錾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静心神,革除邪思妄为,循道而行,返朴归真。
〔人法心〕读音:行(XING)字义:此字由「人」、「法」、「心」组成。「人」还是指人体。「法」是师法的意思。「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静经》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来是清静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欲牵绕,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宁心澄虑,取法自然清静之意。修养家把此意称之为还「本来面目」。又《阴符经》云:「心生於物,死於物」。《定观经》云:「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为一」。《大洞经》云:「静之为性,心在其中矣,动之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道德经》第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上讲的都是绝去私欲,养我常静常清之心。
〔至成〕读音:修(XIU)字义:此字由「至」、「成」两字合成。「至」是达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个字喻有坚持不懈的意思和决心。以上各字已说明人身精、气、神的珍贵,阴阳交会的至理,心、肾,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诚心修炼,就一定能够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经》说:「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其意就是收视返听,经百日即可见修炼之效。
〔天水井〕读音:益(YI)字义:此字由「水」「天」「井」组成。张道忠注:「〔夭水井〕者添也,满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长满不缺为〔夭水井〕也。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无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虚其心,实其腹,便是长生之根本也」。此解释基本符合老君修炼之法。所谓「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虚极静笃时,阴阳交会,心平气和,只觉口内上齶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润百骸。故《道德经》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吕洞宾《百字碑》中说:「白云潮顶上,甘露洒须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人内〕读音:寿(SHOU)字义:此字由「在」「人」「内」三字组成。「人」指道家的所谓真身(修养家称内产婴儿)。「内」是指人身内的精、气、神就凝成一种结晶物。故道教《丹经˙参同契》说金丹长成以后的形态是「类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因它类若鸡子,所以便叫丹,又因为它长成以后,和婴儿一样,所以又叫做「婴儿」。但这时的丹在人身内,还没有成熟,似妇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内」,即〔在人内〕字。如果人身内成就此丹,便可长寿在望。
〔九真〕读音:丹(DAN)字义:此字由「九」、「真」组成。「九」喻炼功长久,「真」是真实之意。此字古字汇中虽无从考据,但含义并不怪异,如泡制中药就有「九蒸九晒」之说。这和修炼家所说修炼功成时,「九转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经》中说「三千功满」。所谓「三千」就是三千天,将近九年。这里的「九」不能理解为绝对的九次或九年,确切地说,「九」就是「久」的谐音,隐喻长久不断修炼。比如炼金,次数愈多,纯度愈高。「炼丹」也必须是久修久炼,真丹才能炼就

2、道家养生的秘诀有哪些

养生保健百秘诀一:多喝粥
粥补人、养胃,历来都被养生家视为养生保健的最佳食物。它由大米经过熬制而成,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度。粥温和易进食,摄生养体,适合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消化能力不好,进食比较少的老年人。常喝粥,能为老人补充能量,强身健体知,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秘诀二:常饮茶

也是养生保健的佳品,其抗衰老作用让人惊叹,甚道至超过维生素E的18倍。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色素能防治老年人常有的动脉硬化,有些茶还有高效的防癌功能。
经过调查显示,每天饮茶的老回年人寿命普遍都比较长。喝茶的确有益答健康,比如枸杞参茶就有滋补抗衰老的作用,平日里可以在茶里加入枸杞和西洋参,充分利用了

3、道家基本功清心诀全文

《清心决》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尘垢不沾,俗相不染

虚空宁宓,混然无物

无有相生,难易相成

份与物忘,同乎浑涅

天地无涯,万物齐一

飞花落叶,虚怀若谷

千般烦忧,才下心头

即展眉头,灵台清悠

心无挂碍,意无所执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

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3)道教养生十四诀释义扩展资料:

道家基本概念

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

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宋朝时,儒生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

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木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检恭良让”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参考资料:

道家-网络



4、现任道教会长是谁?

现任(2015年6月——至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是李光富。
李光富,男,汉族,湖北郧县人,1955年8月出生,无党派,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十堰市政协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道协名誉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武当道教功夫团团长。
1955年8月,李光富出生于武当山下汉水之滨的郧阳古城城郊一户世代耕耘的农家。七十年代初中学毕业后在郧县从事林业技术工作。由于自幼深受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影响,1984年6月,怀着一颗对道教的虔诚之心,徒步登上武当山,皈依武当全真教龙门派。
1987年8月,在武当山道协第二届理事会上,李光富道长当选为武当山道教协会副会长,走上了弘扬武当山道教事业的领导岗位。1988年1月,他被选为丹江口市第三届政协委员。李光富曾于1989年11月,赴北京白云观参加中国道教学院主办的全真三坛戒律知识培训班学习。
2001年10月,积劳成疾的王光德会长不幸病逝。发展武当山道场的重担落到了李光富等道长肩上。2002年8月,在武当山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李光富道长被选举为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
2010年6月,李光富道长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2015年6月,李光富道长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5、道家的养生功法?

道家经典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他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候,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轨辙。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尽于此。”

浅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梡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巳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和谐拯救危机系列片 (请从第二个视频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6、疯狂的老子养生十字诀是什么?

老子养生十字诀:
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7、道教养生

天隐子养生书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唐司马承祯谨序

神仙章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情之邪也;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者,气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何也?天隐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易简者,神仙之谓也(经曰:至道不繁,至人无为)。然则以何道求之?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世人学仙反为仙所迷者,有矣;学气反为气所病者,有矣)。

渐门章
《易》有渐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观我所入,则道可见矣。渐有五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故习此五渐之门者〖一本作:故习此五者,曰五渐之门〗。〖一本此处有“先”〗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斋戒章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实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一本此处有“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是〖一本无“是”〗道家之〖一本无“之”〗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故〖一本无“故”〗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一本作“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肤温热,熨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久役皆宜戒,此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

安处章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一本作:伤于明暗〗,则病疾生焉。此所谓居处之室,尚使之然,况天地之气〖一本作:此所以居处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气〗,有〖一本作:若〗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可不防慎哉〖一本作:岂不伤哉〗!修养之渐,倘不法此,非安处之道。术〖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牎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存想章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斋戒谓之信解(言无信心则不能解),安处谓之闲解(言无闲心则不能解),存想谓之慧解(言无慧心则不能解),坐忘谓之定解(言无定心则不能解),信、闲、定、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夫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系辞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老子《道德经》是也),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释氏《法华》、《楞严》、《涅盘》皆一性)。入于真如,归于无为(《圆觉经》云:佛身有为,至于无为,佛化身不堕诸数皆一性)。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贞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渐学之门则一焉(谓五渐终同归于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

承祯诵天隐子之书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门渐渐进习。又三年,觉身心之闲,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诀。其要在存想篇“归根复命、成性众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之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息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鸣;后叩大齿,大鸣。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复端坐盘足,以舌搅华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频漱咽,无论遍数,意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每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脉,入于泥丸。所想其黄气纷纷然,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鸣,三七下,伸两足端坐俛首,极力直颈,两手握固,叉于两胁下,接腰胁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气盈面赤则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道之大纲也。然更有要妙,在乎与天地真气冥契同运,能识气来之时,又辨气往之所,若是则与天地齐其长久,谓之神仙矣。法起于冬至夜子时,一阳气始来,或迟或早,先须辨气来形候,才觉气来,则运自己之气适与天地之气偕作。次日复候此气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术,人罕达之。倘三百六十日内,运自己之气适合天地之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

与道教养生十四诀释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