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调摄养生法有几种
你是辽大武术课的吧
2、药食健康是什么?
药食健康,确切地说是一种理念百。郑州大学生物物理学科博士生导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志远度教授在合作研究中,首次提出药食健康的概念。药食分知别代表了药品(药物)和食品(饮食),或者说是药用食品。健道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所谓药食内健康,是指除了药食具备自容身的基本功能外,强调的是对人而言一定要健康。
3、养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5、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4、饮食调摄养生法有哪几种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5、七种健康的饮食养生方法系?
中医上有“七食利身心”的说法,说的就是七种健康的饮食养生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养生方法吧。 博食:就是对一切食物原料和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的食物都要品尝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现代营养学要求人们博取食物,混合饮食,营养互补。我国医药学历来就认为,食物有湿、热、寒、凉、平、咸、酸、苦、甘、辛,以及补、泻等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长期对食物有所偏嗜,就会使人体的营养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只有丰富多样的膳食,才有可能从各种食物中获得平衡和足够的多种养分,以满足人体的多方面需要。 配食:即对饮食进行合理调配。饮食调配,理应与中药的配伍一样,要按规矩、循准绳、无偏过,方可有益于身心。配膳中,应注意主粮与杂粮搭配、荤食与素食搭配、寒性与热性食物搭配、酸性和碱性食物搭配、五味恰当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平衡。还要注意烹调方法,否则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影响机体多种营养素的吸收,有害健康。 熟食:熟食是我国人民历来的饮食习惯。高温熟食,可以杀菌消毒,且利于消化吸收。熟食还可以增进美味,祛除恶味,经过高温处理,一部分不利于人体的成分经过分解化合,有的挥发掉了,有的则转化成另一种无害成分,同时,食物内部的有效营养成分释放出来,因而适口可食,符合营养卫生要求。生食则不然,食物原料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一般都必须热加工处理,否则将会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饪强调“断生”、“断红”,就是这个道理。有人做过试验,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营养素,但是由于加热分解,有利于吸收所含养分,得失对照,得多于失。 热食:注重热食,同中医饮食保健有关。中医认为:人之热腹不宜承受过多的冷食,用热脏腑去暖冷食,于人体无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张冷食。还认为:热食(不是烫食)一般无害人之危,而冷食则不然,常常有害于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发作时,不宜食生冷),严重者可能导致某种危险,例如负伤流血过多、干渴时饮冷水,极易发生血栓,导致死亡。 节食:节食主要是指饮食控制数量,以不过量为宜。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提出“饮食有节”、“无使过之”。古代有很多关于“节食”的论述和精辟的见解,如“食无求饱”、“不欲过饥,饥则败气。食戒过多,勿极渴而饮,饮戒过深”等。 时食: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关键是“适时”。也就是说,不要等到十分饥渴时才饮食。饮食要定时、定量,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饮食缺乏时间性,像有的人“零食不离口”,必然会使胃不断受纳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减退和胃肠疾病。另外,饮食、配膳、调味也要讲究时令。 医食:就是利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即“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本草经集注》中曾将“果菜米食”列为药物的一个种类专门加以论述。至于什么食物治什么病,什么食物利于人体哪一部分,什么食物有禁忌,或相克、相畏,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禁忌等,我国古代医书上都有记载,并且内容丰富。目前,食物疗法已发展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6、养生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什么不同?
食物疗法和药膳食疗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
因此,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药膳食疗主要使用药物,药物性质刚烈,自古有“毒药”之称,主要是为治病而设,因此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随便施药,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或热证用温性的药物,寒证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因此用药必须十分审慎。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此外,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
当然,由于食物疗法和药膳食疗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