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名医养生故事

名医养生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05 18:25:26

1、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发明的医疗保健操是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

2、古代养生名医

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

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他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在他所著的《论衡》中强调指出:“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东晋医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论,在养生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他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

南朝的著名养生家陶弘景,精于医学,通晓佛、道,“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梁书·处士传》)。他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许多养生文献,而成《养性延命原》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唐代的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牛之说,给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

至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他们反对滥用寒凉药物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门。

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著《寿世青编》一书,在调神、饮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为五脏调养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

高濂的《遵生八笺》从气功角度提出了养心坐功法、养肝坐功法、养脾坐功祛、养肺坐功法、养肾坐功法,又对心神调养、四时调摄、起居安乐、饮馔服食及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极大丰富了调养五脏学说。

明末医家汪绮石著《理虚元鉴》,对虚劳病机的阐发、论治的大法,预防的措施都自成体系,主张肺脾肾三脏俱重。他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尤其是对虚劳的项防,提出了六节、七防、四护、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则,对抗老保健有很大意义。

3、名医话养生罗增刚说脱发的那期

你好,脱发的原因有很多,一般百压力过大,思虑过重,营养不均衡度,或者一些慢性病都会引起脱发的发生,建议平时放松心问情保持乐观,不要给精神太大的压力,多吃蔬菜水果,答注意营养,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增加头发制造黑色素细胞的功能,多吃一些有助于毛发生长的食版物,如:核桃、木耳、权黑芝麻等,等脱发稳定可进行植发治疗。

4、古代名医孙思邈,健康又长寿,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发常梳。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10指向后,由前额开始用手疏头发,经后脑至回颈部。早晚各做数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梳头动作,可以明目,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右侧臼齿,各30-50次。叩齿时,不用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叩。叩齿一面方面可锻炼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漱玉津。口微微闭合,舌头从门齿中间开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士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转,不过,方向转反了也没有关系)转三圈然后舌尖点依次点下鄂、上颚和门齿缝50次(过去讲72次)目常运。第一个方法是合眼或闭眼均可,用眼珠转圈,先左、上、右、下顺时针方向转,然后眼珠逆时针转圈。

 两掌使劲把双耳掩上,用力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二是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要噗噗有声。这动作要在每天临睡前做,可起到增强记忆和听觉的效果。一是双手互搓数十次后,用双手心上下敷脸;二是两手搓热手后,双手同时向外摩脸。经常做这个动作,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1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热后双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要由小到大,做9-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胀。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些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得由双脚做起。轻松地散步的时候,最好心无杂念。

5、天赐恩名医堂验方馆验方养生效果怎么样?

天赐恩中药验方吃了效果明显,因人而异,对症饮用。确实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6、古代名医葛洪写了一来养生书叫什么

这本书叫《抱朴子内篇》,葛洪自己说这本书是将延年益寿,禳邪去祸为主旨,其初步是养生延年,大者白日飞身。

7、陶弘景是集养生之大成的名医吗?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人,古代著名医家、道家学者。早年朝中为官,中年后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隐居,自号华阳陶隐居。《南史》载:“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博学多艺、平生著作甚多,为医、道两家所推崇。其中《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书中汇集了梁代以前各种养生著作的精华,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文献。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养性延命录》说:“人生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丧,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2)静者寿、躁者夭

陶弘景主张道家守静养生之道。有“静者寿,躁者夭”之说。又录《老子指归》曰:

“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为丧生之本。又称:“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陶弘景主张讲究饮食劳逸、起居调节之法,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又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尤其重视饮食调养,说:“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4)善长服气导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并修炼各种气功、导引、按摩之术,以为养生之道。其所录六字气诀尤为后世养生家推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导引法中载华佗“五禽戏”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头发、梳发、干浴身体等。称:“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导的东晋张湛的“养生十要”,颇有价值:“养生十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8、7月1日东方卫视的《名医话养生》,何裕民教授讲阿尔茨海默病那期,在哪里可以重新看?

网上可以看,只要进入看看新闻网回看东方卫视的《名医话养生》节目。

与名医养生故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