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易经与自然养生的心得体会

易经与自然养生的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10-03 04:24:39

1、黄帝内经素问十二时辰养生法心得体会

曲黎敏教授讲述的知《黄帝内经》分养生智慧i和养生智慧ii 养生智慧i共十章:1、为什么要学《黄帝内经》2、中医与日常生活 3、因道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 4、上古天真论 5、四季的养生 6、关于饮食 7、情志病 8、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9、医道总纲 10、中医的要点养生智版慧ii共七章:1、中医的定义 2、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的四个方面 3、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 4、《灵兰秘典论》的五脏解读 5、不权可轻视的六腑 6、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7、人生智慧与养生智慧

2、学习食疗学的心得体会

健康是一种责任.一个人可以拒绝金钱和地位,但不愿拒绝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要想健康必须做到:合理的膳食,平衡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我们每天都要进食,民以食为天.可是我们该如何吃,吃多少,这就需要各位营养师们发挥所长,指导那些需要健康的亚健康人群的合理膳食,预防疾病的发生.
食疗对于各位并不陌生.它在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疗是历代医药学家留给后人的智慧结晶.'药食同源'.'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的新陈代谢是通过饮食进行的,所以人体的健康与所处的环境.气候.季节.地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的配膳.如妇女具有月经,胎孕,生育.哺乳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脏腑组织随不同时期而发生变化,除应遵循一般的食补要求外,还应结合其生理特点科学食补.了解,掌握,顺应四季的变化,'因时养身',是保持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正常的重要方法.了解每种食物的特性,和它所含的营养素对不同的人合理指导用膳,食物的合理搭配,以増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食疗的理论基础学习是最基本的,可我们的学会应运,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进步的更快,纸上谈兵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渴求健康的人太多了.学习食疗可以更好的服务大众,纠正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希望他们得到一个健康的未来.

3、曾仕强:易经从四个方面告诉你如何正确养生

要维持气血的平衡:气属于阳百,血属于阴,那么我们要度维持阴阳平衡,气和血的平衡当然要保持。气是构成问人体最基本的物质,血则具答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无以载气。所以版气血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的意权义尤为重要

4、饮食与养生课 感想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
人有万物之灵的尊称,但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响。宇宙荣国阴阳运动,形成司机变化,从而影响万物,也影响着人。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精髓。
我们了解了在一天当中怎样养生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我们怎样养生呢?一年四季的养生也同样要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呢,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出名的两句。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季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
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
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则“入地户”。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
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
天时气候反常的节气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因而养生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寒暑交替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不适,我们非常有必要顺从24节气的更迭,进行养生与保健。24节气在我国的发祥极为久远,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更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一年就是二十四个。“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四季节气歌。在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八个节气至关重要,我们讲的二十四节气养生里面,重点讲的就是这八个节气: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这八个节气,是因为这八个节气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气候变化。在这几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气候该变化就会变化,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春天刮春风,夏天刮夏天的风,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风。如果我们的身体顺应四时变化,就像春天是温暖的气候,夏天是热的气候,冬天是寒冷的气候,你秋天是凉风,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过来,如果春天刮的是反冲的风,或者叫做对冲风,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风,应寒反热,夏天刮冬天的风,应热反凉,有这种气候变化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养生了,因为这种时令不正常的气候是疾病最有可能会发生的时候。天气暴热或者暴寒,而你的身体呢或寒或热,身体的虚实加上天时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时就要注意保养。
《易经》中讲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所赐,那么人的养生也就应该要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进行。这种养生哲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应自然则养生成功,违背自然则百病迭起。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与体质养生之秘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我们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5、从事养生养老事业感受与体会

随着身后老龄化养百老产业回潜力很大,关键是要做出全面的调研和研究怎么才能做度出一个优质的养老产业。首先要有爱心🥰做基础,不能为内了利益而利益做。眼里只有利益的事不做好养老这个行业的容, 以爱心为基础服务的信誉赢得信任会越做越好

6、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怎么保持顺应自然的心界?

遵循自然的规律展开行动。自然既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也作自然界。是人类的生活场所,人们离不开自然,必须保护自然。


1.遵循自然的规律所展开行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植物界的规则,事物发展的潜在规则。主动去发现和利用规律,非指听之任之。2.不闻不问,顺应其规律,即事物应有其发展规律。3.科学上,意味着取其自然状态以便于观察--任其自生自灭不闻不顾,顺应自然的发展趋势,事后知其果。4.日常生活中,用于感情表白上,是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自然规律的。

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生老病死、弱强壮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世上的一切自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本质上就是一本讲人生境遇变化及其应对策略的智慧大全。64卦,其实就是64类人生问题境遇,384爻就是384种不断推演、冲突、发展的状态。任何复杂的变化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易经·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所谓“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事物目前呈现出的不同现象上去发现变化、了解变化,从而应对变化。

7、易经 简易不易容易 简易,变易与不易,易经中的养生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无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国学大师-李-冠-论解释《易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

与易经与自然养生的心得体会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