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吞津练精养生法

吞津练精养生法

发布时间:2020-10-01 21:44:36

1、“叩齿吞津保健法”如何做?

步骤:
1.叩齿: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2.吞津: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时间及次数

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1)吞津练精养生法扩展资料: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 ,年过八旬 ,齿紧完好 ,身体健壮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 ,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 ,精神爽快。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 (饮食物 )”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2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律”,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3 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4 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5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2、叩齿吞津保健法:叩齿有什么好处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养生论述各有出入,总之,叩齿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有一种说法叫"叩齿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三十六下,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从小坚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相传这还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方法。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饮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西医的角度对叩齿吞津的分析从现代医学对牙齿功能研究的认识来看,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牙所需要的营养在血液里,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养供应,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类似咀嚼运动形成的刺激,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齿变的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有益于口腔健康。经常叩齿,还可以使咬肌及牙齿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强机能,并维持其一定体积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年老机体萎缩造成的凹脸瘪肋状。已经有牙病的患者,经常叩齿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叩齿时,嘴、舌充分活动,血液循环加快,这对延缓面部皮肤衰老大有裨益。叩齿后跟着做吞津,所谓“津”,就是口腔活动后所产生的唾液。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中医的角度对叩齿吞津的分析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叩齿与咀嚼的区别叩齿主要目的是健齿、固齿,属于保健性质;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齿将食物研碎,属于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确使用牙齿和使用过大力量,就会造成牙齿损伤,如咬瓶盖、咬筷子等。叩齿与咀嚼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力量不同:叩齿是轻微的力量,叩齿震动牙根周围的组织,有利于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与咀嚼的食物种类、软硬度有关。作用效果不同:叩齿效果是健齿、固齿,减少疾病发生,具有预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齿效果,如果长期使用一侧牙齿咀嚼可产生牙合创伤。有些医家认为,叩齿法对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适,主要中叩齿力大,恐有损伤牙齿.如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介绍了他亲自实践的护齿、健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姑息,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张氏提出的咬齿,可视为叩齿法的一个轻量级的改变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异。叩齿与咬齿,都属于牙齿的自我按摩运动。他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提出牙齿保健经验,值得重视。

3、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什么,该怎么做?

古代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医学家,例如李时珍、扁鹊等,他们留下来的医书虽然有一部分内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非常准确的,他们是古代先人留下来的瑰宝,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有部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在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我们的身体与十二时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过后人的总结,有了如今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那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什么,该怎么做?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一套养生的方法,与我们每天的时间有关,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将十二时辰养生法应用到每天中,达到养生目的。

十二时辰养生法许多医学家都有总结过,十二时辰指的是我们一天中的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都对应了我们的身体的部分器官,比如卯时对应的大肠,而辰时对应的胃部,一共有养生的十种方法,比如巳时,人们应该养花、读书等,做一些清心养性的活动,在疲劳时可以闭上眼睛,静坐养好精神,在戌时应该做一些轻微的活动,准备睡觉,睡前不要胡思乱想,最好右侧睡觉等。

十二时辰养生法有许多方法,并且对应好了时间段,但是对于处于工作中的人来说实现的难度较大,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以此来养生,早上5点到7点看见晨光便起床,然后转动肩膀,活动一下脉络,可以打打太极之类的,7点到9点,喝一杯白开水,用梳子梳头发,早餐可以喝粥,尽量清淡些等。

十二时辰养生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留下来的宝物,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方法,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做好这十个方法,我们的身体会有明显的更为健康的变化。

4、中国养生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皮、骨”,那我们最好的锻炼方法是什么?

武术,丹道
如果只练一种:太极(不是太极操,花架子)

5、叩齿吞津法坚持多久效果才明显?我坚持两个星期了,每天差不多做8次

叩齿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

叩齿吞津是中国古人的养生方法,古代的八段锦里面就有叩齿吞津的练法,认真练习叩齿吞津不仅能有效地减轻饥饿感,还能收到美容和养生的功效。

早晨醒来后,先不要说话,摒弃杂念,口唇徽闭,全身放松,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叩击刚开始锻炼时,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增加,可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

(5)吞津练精养生法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叩齿的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牙病患者叩齿的力度不宜过大,防止牙齿进一步损伤。

2、搅舌的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适当均匀,缓慢而周到。

3、牙齿尚未完全发育完全的人,不宜做叩齿运动。

4、口腔糜烂、牙龈脓肿时可暂停操练,待口腔炎症痊愈后再继续练习。

5、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过多影响其他动作进行,可将唾液部分咽下,不可吐掉。

与吞津练精养生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