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国画养生形神共养

国画养生形神共养

发布时间:2020-09-27 14:31:21

1、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吗?

“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又一养生观,其主旨在于强调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是物质基础;而所谓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是功能作用。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致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

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从病理上看,形的病变可导致神的异常,神的改变也可影响形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形与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体现出人的机体的整体辩证关系。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问》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辟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合养方法。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的养生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实际上不外乎“养形”与“养神”两种:

“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养形”须与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

“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养神”受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越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2、传统体育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形神供养

形神共养是指在练功实践中既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要注意精神的调摄,更要使练功者
形神合一。

3、国画讲求“以形写神”,怎么理解?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声明: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9-04-16/920145.html。

4、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形神合一
形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范畴,也是体育哲学人体观的基本范畴。形神,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合一,指两者相互统一。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学派对形神关系有着不同的解释。南北朝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又称:“形者神之质(实体),神者形之用(作用)。”肯定了形体版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形体的产生、存在和变化决定精神的产生、存在和变化,从而坚持了形神合一的权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合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5、什么是养生先养神?

“形神合一”是养生防病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古代养生学家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保养的关键。神,这里主要指精神思维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思虑过度,或情绪不畅,‘会耗伤精气,引起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脏器损伤而发病。故有“养生先养神”之说。养神,指精神情绪常宜安静,使精、气、形得到休养生息。

由于精神思维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谓“静”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静神就是动中求静。如气功中的静功锻炼,艺术活动中的琴棋书画等,使人精神愉快,贯注专一,起到良好的养神的效果。所以,养神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或调节作用。

适时调神,是根据自然界的时间节律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界四时之气的变化,包括消长盛衰、生长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动也应与这种变化一致。春天阳气回转,冰雪消融,花开柳绿,一派生机。此时应格外珍惜时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应使神志伸展舒畅,不宜抑郁,以顺应春天生发之势。夏天艳阳普照,万物繁茂,地气蒸腾,雨水充足。此时应使神志充实欢愉,不可过怒,对事物充满爱心,让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顺应夏天成长之势。秋天,阴气渐长,秋风劲急,万物成熟,果实待收。此时应使神气收敛,神志安宁,不可过分伤感,以避肃杀之气,顺应秋天收成之势。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盛,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此时应使神志平静,不可过分发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时再行活动,以顺应冬天潜藏之势。一日之中的时间节律也类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为冬。人体的活动和精神状态要随四时变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应当情绪振奋,精神清爽;日中应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日落精神应保持安静,不可过于波动;夜半应入睡休息,不可强使兴奋。这样,才能使神志变化与自然节律、生理节律同步,保证机体健康。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6、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养生宜动。是对的,常动,就是锻炼经络,使其常通,对五脏六腑大有好处。
养心宜静。要多做点解释:心,非心脏。是指精神,或者是指人的七情六欲。
宜静,用“空”更合适。养心宜静,是指清心寡欲,不为世俗烦恼。

7、怎样才能形神兼养?

老子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合一,养神为主。形是神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健壮的身体是养生的基础。

针对如何才能形神兼养,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子提出了几个答案。

首先是粗茶淡饭,饮食养生。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真正的饮食之道,不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之中,而在粗茶淡饭之中。后世许多事实证明了素食对人的益处,老子养生思想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老子在具体实践中提出“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呼吸节奏的减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如龟的长寿与它的呼吸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龟呼吸非常缓慢,而且是用腹式呼吸的。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也是龟得以长寿的原因。

老子认为,腹式呼吸对人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龟息之功能对腹部器官进行一种天然的按摩,促进其生命活动,激发其生命潜能。

老子还说过:“居善地,心善潚。”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所谓“吉祥地”,就是后世所说的风水宝地。其实,风水有一定科学根据,与地理学、建筑学、心理学、气象学有很大关联。风水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养生必须选择一块善地。

8、中医养生讲究一个“形神共养”,怎么共养?

在中医界,如果要养生,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那就是形神共养。其实也就是其字面意思,我们不仅要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摄取还要注意形体方面的保养。只有两个相辅相成,方可真正均衡且统一的发展。那形神共养又是怎样的一个养法呢?

首先就是精神方面的摄取了。在精神方面,我们需要静心静气,不可什么事都操之过急,得理不饶人,随意发火,随意生气,这样子是极为不利于精神方面的养生的。其实,心胸狭窄之人是最不利于养生的。其实生气的时候貌似别人是在受气,其实吃亏的是自己,或许对方毫不在意,根本就不管你,那你只能独自生气。气憋久了,不仅不利于养生,反而还会折寿。

所以,要养生,必定是心胸宽广之人方可达到。当然,精神摄取足了,自身每天都心平气和,凡事佛系对待仍是不够的。除了在精神方面的保养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形体上的保养。

形体可以说是我们一整个人生命和灵魂的载体。形体保养不好,丢了生命,又谈何养生,这不是与养生相克吗?是另一方面的自我摧残。所以说,注重形体的保养是极为关键的。其实,形体的保养也可以理解为是健身,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健身是不一样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保养形体的时候,如果是老年人建议身体力行即可,不可运动过度。

中医方法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较具权威的养生方法,在中医界都如此建议,所以要养生,神形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方可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9、中医养生学为什么强调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复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制、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百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度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与国画养生形神共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