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古代著名养生专家

古代著名养生专家

发布时间:2020-09-23 15:38:26

1、古代神医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神医排行

古代神医有哪些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著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2、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张仲景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丹溪 孔伯华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代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张仲景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我国古代四大名医有⑴扁鹊(战国);⑵华佗(东汉末); ⑶李时珍(明);⑷张仲景(东汉末)。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晋、医学家。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
魏晋问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於世。

钱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山东东平县人。曾任太医丞。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儿科造诣最高。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著述多已失传,谨有《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万为后世医家广为采用。

叶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医学家。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并有重要的建树,尤其对一些疑难重危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著《温热论》对温病的理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温病学的奠基人。后人根据叶氏所存医案整理成册,还出现了一批托名著作。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3、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医药学家有哪几位?

万密斋 (1499~1582) 医圣。为湖北罗田县大河岸人,是与李时珍齐名的明代著名医学家。万密斋原为廪生,科场不得志后,决心学医。万密斋一生以“医药济世”,且医术高超,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清初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

万密斋提出以“寡欲、慎动、法时、却疾”为精魂的“养生四要”研究了人类生命规律,阐述版了衰老因素,是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具体措施。“养生四要”理论比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养生概念早几百年,甚至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自己身体力行,活到83岁,确属高寿,被专家誉为500年来“中华养生保健第一人”。

据悉,万密斋著作颇丰,共10种108卷,其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内容除儿、妇、内科常见病证辨治以外,也包括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及养生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论述。明清以来反权复刊印,不少的版本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4、著名养生专家去世,养生究竟有没有用?

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和自己的基因有很大的关系。

就是由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有的人体弱多病,来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让自己延年益寿,只有正确的看待养生的方源法,才能让自己预防突发疾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养生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可以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只要有这样的思想,才能让养生在生活当中起着延长寿命的作用。

由于现在的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就开始注重养生,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才能让养生延续下去。zd

5、中华古代十大名医是?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6、国内著名的十大养生专家是谁?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 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 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习医、武、堪舆 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研修中西医理论、 潜修老庄哲学,道、佛学经典。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

5、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维勤: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主任医师、正师级教授。

7、张家瑞:台湾省台南县人,1948年6月出生。财团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湾中华全民自然养生协会秘书长,台湾中华离子医学民间团体教授,台湾中华自然医学宣导中心创办人。

8、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9、孔令谦: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多年来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20余年。

10、王洪图:研究《黄帝内经》三十多年。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的专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倒背如流。因此他在业界被尊称为内经掌门人。

(6)古代著名养生专家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7、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医都是谁?

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 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 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却被忽略了。其实,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 钱乙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8、国内著名养生专家有哪些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 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 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 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 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 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 熟读四书五经 习医、武、堪舆 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 研修中西医理论 潜修老庄哲学 道、佛学经典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 5.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编著有《新编抗衰老中药学》、《中国实用传统养生术》、《老年医学在中国》、《抗衰老药物学》等10余部学术著作 发表有关延缓衰老及养生保健方面的论文及文章数十篇 并获多项成果奖。目前 张国玺研究员主要从事养生保健知识方面的研究和讲座活动 广受好评。 6.胡维勤: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 主任医师 正师级 教授。他先后为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领导同志做过保健医生 并在党和国家的多次重大会议和活动中担任保健工作 也多次承担外国元首、重要领导人来访的医疗保健任务 积累了丰富的保健经验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 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将中医进行到底》 7.张家瑞:台湾省台南县人 1948年6月出生 财团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湾中华全民自然养生协会秘书长 台湾中华离子医学 民间团体 教授 台湾中华自然医学宣导中心创办人。 著有《不生病之真法》 8.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益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 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 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 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 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巡回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让每一位听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 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9.孔令谦: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 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 多年来 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20余年。井根据中医学理论及孔门医学特点对养生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三线、四则、五法养生防治体系模式。著有《孔伯华及传人医案》、《孔少华临床经验集》、《中医文化与太极养生》等著作 深受读者喜爱!是国内外众多养生健康杂志专栏作家 《跟名医学中医》、《孔伯华养生医馆专家谈养生》等大型丛书主编。并受邀在全国举办过多次养生保健讲座 广受好评 凤凰卫视中文台也曾对其进行专访。 著有《无病一身轻》。 10.王洪图:研究《黄帝内经》三十多年 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出版的专著有二十多部 他能把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倒背如流 因此他在业界被尊称为内经掌门人。作为学科带头人 王洪图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全面系统地围绕《黄帝内经》做一次论证和整理 但是《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文字深奥 单是古今中外注释它的著作就有500多部 要想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继承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洪图经过长达十年的辛勤耕耘 把一部460万字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这一年是1997年 这部著作被学术界评为了划时代、里程碑性的著作,并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这也是中医学著作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9、古今中外著名的养生专家有谁?

东汉医学家华佗百创制五禽戏,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
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7岁,他在讲到自己的养生经验时说:“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度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版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道,才是养权生的准则和关键。”

10、现代著名养生专家有哪些

个人认为孙思邈的比较好 其他都翻版

与古代著名养生专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