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保养身体
女性保养身体技巧:
1、皮肤出油毛孔粗大:
如果皮肤因为经常出油毛孔粗大,可以用食用盐加精油轻轻按摩脸部皮肤。特别是鼻子周围仔细的按摩,按摩之后洗干净,毛孔就会变小。
2、经常加班的人的保养:
由于睡眠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品,但是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经常要熬夜,那你就每天都吃阿胶、红枣和桂圆来代替肝脏补血吧。这三样是补血圣品,桂圆少吃,一天三粒,红枣10-20粒,阿胶早晚都要吃,一天两遍。
3、美白的方法:
(1)喝牛奶和薏仁粉,整天喝柠檬水可以加快美白。
(2)美白还有一个小秘方,就是用白醋做主水,加如五分之一的甘油或者橄榄油,如果嫌刺激的话,可以加纯净水在里面。坚持每天涂两遍,一个星期就能看到效果。
4、皮肤保湿的方法:
对于干性皮肤,橄榄油可以做保湿面膜,做加强保养。中性和油性可以每天晚上用喝剩一点酸奶。面膜做频繁了,自然细纹就没了。
5、女人要经常吃的两样东西:
银耳和黑木耳,古时候都是皇家的营养品。黑白木耳的营养丰富,成份大致相近,都含有丰富的胶质。胶质对于女人很重要。
黑木耳能够阻止有害脂肪在血液里的停留,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从吃进身体里开始,就从气管开始,从上到下的,包括肺,胃,肠道,血液,身体里的灰尘,二手烟灰,不好的异物,环境污染物,全都能带出体外。身体里面也能洗澡。黑白木耳有很强抗癌功能,并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1)养生来源扩展资料:
保护肠胃的方法:
尽量做到三餐规律,无论怎样,早饭一定要吃。中老年人的肠胃功能已经开始退化,生活要尽量规律。中年人一定要谨记吃饭时要“吃少、吃慢、嚼烂”,吃少,就是要吃七成饱,不过饱;吃慢就是要一口饭一口菜嚼50遍,不要狼吞虎咽。
还有在饮食上要懂得结合环境,比如川渝地区的人爱吃辣,但如果长期生活在北方,爱吃辣的口味就要有所改变,毕竟川渝地区潮湿,吃辣可以祛湿,而北方干燥,辣椒虽好,吃太多也容易上火。
对于经常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状态的中年人,李乾构建议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茯苓、莲子等,这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有助于健脾胃,另外,可以喝点酸奶进行调节,酸奶经过发酵更容易消化,最好喝益菌多的酸奶。
需要注意的是,酸奶不建议喝太凉的,特别是夏季,常温的酸奶对肠道健康更好,因为凉酸奶温度过低,会对肠道造成刺激。年轻时火力旺,问题显现不出,年纪逐渐变大后,凉酸奶对肠胃的刺激更大。
2、人类养生离不开食物的调理使用,哪类食物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和最经济的能量来源?
膳食要多样,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由多种食物组成并粗细搭配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谷类食物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
膳食要多样,以谷类为主
一般来说,正常成人每天应食用250~400克(5~8两)谷类食物。
粗细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上的粗粮,即相对于大米、白面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包括小米、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每天最好食用50~100克;二是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糙米、全谷类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和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和水果含水分多,能量低,可以提供微量营养素,同时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碳水化合物等,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钙、磷、钾、铁等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一般来说,正常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6两~1斤)蔬菜;摄入200~400克(4~8两)水果。
每类蔬菜各有其营养价值,选择不同种类的蔬菜合理搭配有益健康。蔬菜应选择新鲜、应季的;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多种蔬菜,包括茄果、瓜菜类、根菜类、鲜豆类、嫩茎、叶、花菜类、菌藻类等蔬菜。
另外,深色蔬菜摄入量最好占蔬菜总量的一半,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是胡萝卜素、叶绿素、叶黄素、番茄红素、多种植物化学物质的良好来源,常见的深色蔬菜有菠菜、油菜、芹菜叶、莴笋叶、西兰花、茼蒿、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红辣椒、紫甘蓝等。还要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甘蓝等)、菌藻类食物(如口蘑、香菇、木耳、紫菜等)。
尽管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健康效应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各有特点,因此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
红色和黄色水果(如芒果、柑橘、木瓜、山楂、沙棘、杏)中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枣类(鲜枣、酸枣),柑橘类(橘、柑、橙、柚)和浆果类(猕猴桃、沙棘、黑加仑)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香蕉、黑加仑、枣、红果、龙眼等的钾含量较高。成熟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一般比未成熟的水果高。
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3、气功来源于那个学说
据初步的研究表明,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古代的气功叫“吐纳”、“导引”、“按跷”、“行气”等等。“吐纳”字面上的意思是吐故纳新,实际上是调整呼吸的锻炼;“导引”的定义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把躯体运动与呼吸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的肢体运动;“按跷”是按摩和拍打肢体的运动,在古代,导引、按跷常常互相包含而不分;“行气”是以意念配合呼吸,想象“气”沿周身经络运行。
气功起源的时间,至今未见直接文献资料,目前对气功起源的研究,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而推测的。其主要是:
根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着,在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史记》、《孟子》 都有类似的记述。而另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由于多雨潮湿,人们气血淤滞,易患筋骨拘紧,或周身及关节疼痛一类疾病,于是就用舞来宣导气血以治病。2000年前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在讲述各种不同治法的来源时说,中原一带,平坦潮湿,人们易患肢体寒冷,或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四肢痿软等骨关节病,应该用导引按跷来治疗,所以导引按跷这种治法来源于中原地带。这说明唐尧时期曾有“宣导”作用的“舞”,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居住在野兽出没无常的大自然中,靠运动来加强新陈代谢,增加热量以避寒;找个阴凉处安静休息,降低代谢,减少产热以避暑热;内心不受七情干扰,外形不受名利趋求等奔波劳碌之苦;这是人们具有安静愉快淡泊心态的朴素社会,所以病邪侵犯也不会深入人体内。这正是对原始气功养生的一种描述,至今气功仍分动静两大类,与古人的动静养生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考古发现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了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罐等文物。在彩陶罐上有一彩绘浮塑人像,二目微闭,口形近圆,微向前翻,腹部隆起,双手张开,放在腹部两旁,两膝微屈,双脚分开,略比肩宽,正是站桩吐纳的练功形象。经有关专家考证,该文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练功人像正是古人服气吐纳的一种姿势。更有趣的是该人像为男首女身,即男性的上身,女性的下身,这虽然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但是把男女合为一体,体现了调和阴阳,使阴阳合一的理论思维。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气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1957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还发掘了一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其中有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绘有黑色舞蹈人形,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佩戴饰物,共有三组,据考证,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由原始模仿动物发展为导引,称为仿生气功,如五禽戏、六禽戏等。
说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除了古书记述和出土文物证明外,还有古代医籍和医家都十分重视气功疗法。从儒、释、道、武、艺等各家对气功的运用来看,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发挥气功的健身养生作用,这与气功源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健有关。
中国气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由方术进入了学术的殿堂,这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都有反应。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庄子??在宥》记述了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的故事:黄帝慕名去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毫不客气地叫他回去斋戒三个月再来;黄帝果然如此做了,广成子见他如此虔诚,于是概述了气功养生的秘诀:“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儒家“八目”,很多类似于气功修炼,特别是提出“止于至善”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孟子》提倡“善养吾浩然之气”。
在《庄子》一书中以孔子和颜回对话的形式,具体描述了“心斋”与“坐忘”。如在《庄子??人世间》中,孔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则在《庄子??大宗师》中向孔子谈了坐忘的体会,谓“堕姿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回谓坐忘。”坐忘即为早期的静坐,故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当溯源于颜回,……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始。”
《管子》还认为“能守一而弃万疴”。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据专家考证,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文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这是一件珍贵的反应气功历史的实物,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文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目前气功界对铭文所描述的为何种功法虽有不同意见,但这表明在战国时期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华佗则根据《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和《淮南子》上提到的6个动物动作,结合自己的临诊经验,创编了一套动功,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能“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几件相当珍贵的气功文物,如《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方》等,反映出当时气功发展的情况。
《导引图》是一张彩色帛画,绘有男女多种姿势,出土时有残缺,现存44幅图为4行排列,多有题记,但能辨认者仅28幅。据考,该墓墓主为当时长沙丞相利苍的儿子,葬于公元前168年。整幅图高50厘米,长约100厘米,原无总名序跋及作者,现用名为出土后依其内容而定。
《却谷食气篇》是以描述食气(即呼吸锻炼)为主的练功方法之专著,也是历史上首部专论却谷的著作。全书仅26行,刻在竹筒上,它对却谷食气的方法、适应症有明确的论述。此外,该书所述之如何掌握不同季节特点、不宜食气的4种气候等内容,则反映了中医养生思想中的整体观点在气功锻炼中的具体应用。
《养生方》专论养生尤其是气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该书《十问》篇描述的治气方法是“吸必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易老,新气易寿。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以彻九窍,而实六腑。”强调了呼吸锻炼吐故纳新之作用。同篇论述的治气四时注意事项,与《却谷食气篇》中的内容互为补充,“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雾,东避凌阴。”
在长沙还出土了东汉前期的“仙人饮玉泉”青铜镜,除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仙人和瑞兽外,还有三句铭文:“尚方佳境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尚方是当时为皇帝制作御用器物的官,在黄帝用的青铜镜上,刻上神仙家修炼辟谷的方法,可见当时气功发展的程度。这与《内经 ??素问遗篇 ??刺法论》的吞津法是一致的。
从中国古典文化关于“气”的概念出发,我们来谈谈气功的内涵。要阐明这一点,还需从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看法说起。
众说周知,人与一般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他具有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因此,人的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对此,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例如《淮南子 ?? 道原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这里形指肉体,神则是特定的物质,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是其功能体现。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活动都是靠周流于人体内的气来充养、维持的;而各个层次上的气化过程,则不仅以形体为基础,而受神、意控制。
根据上述以神为主导,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人有可能通过神、意的能动的锻炼,增强神、意对形体和体内气化过程及气机运转的控制,从而激发、强化人体的固有功能,并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这种方法古人统称“修身”。
先秦诸子,对于社会问题,所见各不相同,但于修身之道都是十分重视的《管子》把这类修身方法称之为“心术”、“内业”;《庄子》认为有“纯素之道”和“养形之术”的区别;孟子提倡“存心”、“养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倡导“治气养心之术”;而养生家.医家则有“导引”、“行气”、“食气”、“养生”之方。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铭》上刻的铭文就是“行气”的方法;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里,有《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和《养生方》等。秦汉时期,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丹道开始流行,这又有内丹和外丹之别。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道教创立,这类修身方法和宗教修持相结合,名目就更繁多了。明清以来,武术家有内功之说。
“气功”一词最初见于晋??许逊的《灵剑子》,但直到宋代的《云笈七签》里才成为一个术语。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一章名曰“气功阐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二练气,”但气功一词并未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先生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问世,气功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才得以推广。
从先秦诸子的“修身”之道,到当今流行的“气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据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国内在气功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有一定造诣的专家编写的《健身气功培训教程(试用)》中对“气功”的内涵,作如下概括:
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
上述关于气功内涵的界说,说明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概括了古往今来各门派气功功法的共性是“调心、调息、调身”;指出了气功的基本功效是健全心身,开发人的固有潜能。
应该指出,气功不仅是强化自身生命运动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生命运动规律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4、粥的来历
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4)养生来源扩展资料:
健康食之:
1.三餐不能总喝粥
这个错误老人常犯。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属于流食,在营养上与同体积的米饭比要差。且粥“不顶饱”, 吃时觉得饱了,但很快又饿了。长此以往,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所以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将粥煮得稠一些,配个肉菜,或在两餐之间吃 些点心等,都能补充能量。
2.冰粥并不可取
冰粥是夏天的热卖食品,但它不适合体质寒凉、虚弱的老年人以及孩子。冰粥喝多了不仅会使人体的汗毛孔闭塞,导致代谢废物不易排泄,还有可能影响肠胃功能。
3.糖尿病人喝粥要适量
糖尿病患者一般更容易饿,而且粥具有消化快的特点,所以很容易让人吃了很快又想吃;粥本身在短期内还容易被身体所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或者波动过大。糖尿病患者要适量喝粥,每次一小碗即可。
4.胃不好的人少喝
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因为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含量 偏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到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这同样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其他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5、什么是养生瑜伽
养生瑜伽,是一种来源于古印度的运动。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运用一些动作和姿势,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让身心的达到最好的状态。可以消除身体的疲惫感,让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还可以让心态变得更积极。
很多运动是需要到户外,或者是健身房才可以完成,瑜伽却很简单,只需要在家用一张瑜伽垫就可以完成了,用这种简单、方便,而且又很快捷的方法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5)养生来源扩展资料:
规范要求
一、暖身很重要。不要一开始就做高难度的动作,以免造成运动伤害。最好先做一些瑜伽暖身动作,循序渐进,避免身体受到惊吓。
二、练习时,一定要保持室内相对安静,空气一定要流通。不要在太软的床上练习,准备一个瑜伽垫子,然后穿着睡衣,光脚练习。
三、练习瑜伽不一定非要照猫画虎,完全按照光盘的动作完成,练习者能够记得多少动作就做多少,动作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心所欲,只要保持呼吸的平稳和心态的平和就可以。
四、练习瑜伽时,每个动作一定都要保持3至5次呼吸,练习瑜伽后应该感觉心情的愉悦而不是身体酸累,甚至痛苦。
五、练习瑜伽千万不要勉强,瑜伽不一定每天都要做,只有在你心情好、身体感觉好、时间空闲时做瑜伽,才会事半功倍。
练习后注意:
① 0.5-1小时以后再进食。瑜伽练习中,消化器官得到充分的按摩,需给予一定的休息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升器官机能。
② 休息0.5-1小时后再洗浴。瑜伽练习后体感非常敏锐,短时间内应避免忽冷忽热的刺激,从而保证体内能量有序流动。同时,能够避免毛孔过度扩张所造成的油脂清洗过度,从而保养皮肤天然保护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瑜伽
6、知道什么是十二时辰养生法、起源、由来吗?
工作最旺时间 脏器名称
==========================================================================
子时(23~01) 胆 (主脑,脑有病反映于胆)
丑时百(01~03) 肝 (主眼,眼有病反映于肝)
寅时(03~05) 肺 (哮喘,晚度上睡觉前吃些白萝卜)
卯时(知05~07) 大肠(多吃维生素。维生素:易溶道于水,40℃以上分解)
辰时(07~09) 胃 (不吃早点,胃酸进到肠道,易患病)
巳时(09~11) 脾 (主运化,产气之处。专虚则心脏不适)
午时(11~13) 心 (主血和咽,咽炎者中午吃苦为宜)
未时(13~15) 小肠(吸收营养。皇上的早餐,属大臣的午餐,叫花的晚餐)
申时(15~17) 膀胱(排泄、降温。低烧可调此处)
酉时(17~19) 肾
戌时(19~21) 心包
亥时(21~23) 三焦(休息为宜)
7、清明节的由来,如何养生以及饮食习俗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了。不管是什么节,只要放假,对我们来说就是好节!可是这个清明节真真是不一般呢!
“清明节”古称“寒食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源起由来:
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要数重耳与介子推之间发生的故事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插柳
向来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说法,清明节,中国民间也向来就有插柳习俗。据说,清明插柳的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清明养生吃什么?
1、荠菜
春季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中医常说“春气者诸病在头”。清明节之后,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是荠菜。
作为春天最受欢迎的野菜之一的荠菜,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是非常的丰富,不仅具有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的作用,还含有钙,铁,磷等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够增强免疫功能,适合清明时节食用。
2、香椿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香椿可治蛔虫病,还有“助孕素”的美称,特别适合食欲不振和适龄妇女食用,是春季养生的必备佳品。
况且,亳州人民向来嘴刁,爱吃,会吃,恐怕这鲜美可口的香椿早就已经走进你家的餐桌了吧!
3、韭菜
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要品尝至鲜之味,可要趁早呀!
春天吃韭菜除了味道鲜美,还有什么好处呢?韭菜中含有硫化物,这些硫化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在这个春季各种病毒迸发的季节,增强自身免疫力真的再重要不过了。
4、马兰头
吃马兰头的季节特别的短,春发芽,到清明节,这个时候的马兰头鲜嫩可口,过了清明,便会变老,成为无用的野草,因此还没吃今年马兰头的,赶紧趁早。
马兰头制作简单,和豆腐干拌后点上香油,一道鲜美爽口的凉拌菜就做成了。而且,在春天这个整天都昏昏欲睡的季节,吃马兰头不仅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还能够缓解春困,总感觉我沉睡二十多年的身体就要清醒了呢!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春回大地,天清气爽,虽有“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转莺”的美景,也不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特点,出门在外欣赏春日美景的同时,不要忘记在自己的包中多放把伞,另外,春日早晚温差大,记得多加件外套,小心着凉感冒哦!
8、中医养生保健的中医养生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