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里用于养生的穴位有那些?
肾经:肾俞。
肝经,脾经,肾经的交汇处:三阴交 。
胃经:足三里。
五心:头顶百汇,胸心檀中,腹心丹田,手心劳宫,脚心涌泉!
坚持每天按摩和敲打这几个穴位,可以延年益寿,这些都是人体的非常重要的穴位!
2、哪几个穴位是美容养生穴?具体如何按摩才能养生?
女人的美丽来自一个健康、健康的身体,从内到外支撑着女人的自然美。所谓心连心,娇嫩白皙的皮肤源于健康的体百质和心理。女性要想面对一朵桃花,获得一种健康自信的气质,不仅要注意日常度饮食和日常生活,还要知道一些穴位按摩方法,对女性朋友保持青春肌肤更是大有裨益。
按摩女性身上的四个穴位问,无论是为了健康还是美容,都比昂贵的化妆品要好,而且不用担心重金属、化学物质、防腐剂等工业原料对皮肤和健康造成的潜在损害。
第一,太溪穴
人体的穴位之一,此穴是人体足部及少阴肾的主要穴位之一。太溪穴,位于足部内侧,内踝后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也就是说,在脚和太溪穴之间两边对称,共有两个。太溪穴的主要缓解作用:有滋阴肾阴、喉咙痛答、手脚冷、生理生理机能差、手脚无力等。
第二,太冲穴
位于脚背侧,在大脚趾往后一点。太冲穴是人体足部和肝脏的重要穴位之一。它能养肝、补血、养肝。
实际上内,容易生气和愤怒的人往往口袋里有异常。通过针刺和按摩太冲,确实可以缓解病人的情绪,这样就不会让一个人特别难受了。
第三,血海穴
一个普通的穴位,坐着,双腿伸直,膝盖内侧有容一个凹陷,凹陷上方隆起肌肉的最高点就是了。通过按摩,主要对妇科疾病、肌肉疼痛、以及缓解疲劳有效。
3、第五:养生题 提升人的正气的四大穴位是哪四个?
养生养什么?其实就是养人体的正气。因此,我们强调养生保健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扶养正气,《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人体正气,而扶正之中,又贵在脾肾。为什么这么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那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窦材提到的4个穴位,就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15~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有,我告诉你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调。艾灸是温热的,所以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孙思邈有言“要想人常安,三里长不干”,古语也有“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家有三年灸,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可见艾灸之功不容小觑。
4、中医养生穴位
耳穴按摩法瘦身排毒防便秘
便秘点
对缓解便秘非常有效的穴位。便秘是由于肠胃蠕动缓慢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刺激便秘点可以有效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毒素排出。
位置:耳轮内侧上方
功效:促进肠胃运动,消除便秘。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根据便秘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按摩次数)
胃点
一个与消化有关的穴位。腹部脂肪堆积是由于胀气或消化不良,对胃点施以压力可使消化激素活跃起来,促进消化。
位置:约在耳朵中央
功效:促进消化酶分泌,减少腹部脂肪。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
内分泌点
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分泌点穴位控制下丘脑中的食欲控制中心,减少饥饿激素的产生,增加产生饱足感的激素并加快代谢速度。
位置:耳轮内侧下方
功效:增加饱足感,促进新陈代谢。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
饥点
这是一个跟饥饿感有密切关系的穴位。当肠胃向控制食欲的下丘脑发出“饿”的信号时,人就会有进食的欲望,而按压相应穴位能起到阻止信号传递的作用。
位置:耳垂上方
功效:有效抑制食欲,阻止饥饿信息的传递。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饭前或有饥饿感时按摩效果更好)
注意
1.为了更精确定位,可以用火柴棒代替手指按压穴位。
2.耳部皮肤较薄,按压力度适中,不可过于用力。
5、针灸养生常用的主要穴位有哪几个?
针灸养生经常用到的主要是五大穴位zd,《四总穴歌》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版缺,面口合谷收”,深入浅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穴位的功能与主治,后权世又加上内关穴,这五大要穴对全身起到了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6、艾灸哪个穴位最养生?
足三里穴能够起到防病健身强壮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人老先老腿,灸足三里穴能够使腿脚灵活可防止衰老预防百病。
7、五、 为什么说养阳是养生的关键之一?养阳有哪些方法?穴位举例(最少3个,部位,方法)。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上讲,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后为阳,前为阴,所有的事物都符合阴向阳走的规律,而且所有阴面的问题都会通过阳会反应出来。比如人发烧或疲劳时,刮一下背部就会使症状减轻,还有,当人上了火后通常会通过面部来走火,这些无一不说明,阴往阳走的规律。所以养生先养阳,像穴位可以点按直沟、足三里、曲池等 三.先春养阳法: 准备 席地盘坐,或盘坐于床,全身放松,头正颈直,含胸拔背,双眼微合,口唇轻闭。两手或轻握,或手心向上相叠,置于小腹前,或两手在腹前做抱球状,也可分别轻按两膝上。采用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均匀细长。吸气时腹部肌肉放松,自然鼓起;呼气时收腹,缩睾,提肛。 具体做法 坐定,放松毕,呼吸调顺后,意守肝部,舌舐上腭,上下齿轻轻相叩。叩齿过程中,口中生津,用力吞下,意念将此津液深咽至腹部丹田。咽津后复叩齿,津满复咽下,如此连做7遍。共咽津7口。 7次咽津毕,慢慢站起,取自然站立姿势,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弯曲,松肩垂肘,两手掌轻靠两大腿外侧,十指放松。站定,两手徐徐上提,向对侧腋下移动,抱往两肋,带动上身慢慢摇动,连摇3次。 3次摇肋后,两手松开,慢慢下移,轻靠两腿外侧,稍作停顿静养,待情绪平走,心境安定,再恢复盘坐姿势,依上法叩齿,吞咽津液,连做7遍,吞津7口。 注意事项: 1、本功法强调闭目冥心,深咽津液,意守肝部,同时主张抱肋摇动,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较为实用的动静气功功法,整个春天均可采用本功法锻炼。 2、意守肝部,是本功法的最关键之处。叩齿咽津时要意守肝部。抱肋摇动时也要意守肝部。注意力要集中,不回忆往事。勿牵挂眼前事务,把一切念头都暂时放开,全部意念都集中至胸肋肝部。 3、咽津时,要做到汩然有声,用意念送至腹部丹田。咽津的同时结合叩齿,不但能使口中津液增多,还能健齿益肾。古人将咽津与叩齿结合的养生方法称作炼精,认为是健身长生的重要手段。 4、本功法源自陈士锋的《石室秘录》。坚持本功法锻炼,不仅有顺时防病的作用,还有治病的效用。对春令风邪偏胜,侵袭人体导致的发热恶寒、头身重困、关节疼痛、四肢酸楚、头项强痛、头面浮肿、皮肤瘙痒病症,以及头目眩晕,肢体麻木等肝的病变,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四.“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胃寒贴中脘,呼吸系统贴大椎、肺腧、风门,肾阳不足贴肾腧、命门,气血不足贴膈腧。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8、人体的养生穴都有哪几个穴位?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