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季养生小常识广告语
四季养生小知识
春养肝、夏养心百、秋养肺、冬养肾
春天易食度:葡萄、苹果、桃子、黄瓜等水果;睡前喝一杯柠檬脏有益;
夏天易食:苦瓜、西瓜、西红柿等水果;
秋天易食:葱、蒜、山药、芋头等食物;可内预防呼吸道疾病;
冬天易食:黑木耳、核桃、黑芝容麻、黑米、香菇等食物;
2、求五篇有关四季养生的参考文献,标明作者,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日期,谢谢
1、从《摄生月令》看道教的顺时养生理论
【作者中文名】 宋野草;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文献出处】 中国宗教, China Relig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9期
2、四季、养生与企业理财
【作者中文名】 王化成;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出处】 财务与会计, Finance & Accounting,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4期
3、四季养生歌
【作者中文名】 梅雨霖;
【文献出处】 中国道教, China Taoism,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2期
4、由摄生到卫生之经——论老庄的养生思想
【英文篇名】 From Preserving One′s Life to Health Principles: On Maintenance of Life in Laozi and Zhuangzi
【作者中文名】 付粉鸽;
【作者英文名】 FU Fen-ge(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文献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11年 02期
5、《诗经》中的饮食与养生文化考究
【作者中文名】 闫茂华; 宋喜贵; 陆长梅;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文献出处】 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编辑部邮箱 2011年 01期
3、四季养生的原则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静”:让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3)四季养生主题名称扩展资料
养生时间点
1、饭后半小时:刷牙。提醒各位读者,饭后立即刷牙有害牙齿健康。因为牙冠表面有一层珐琅质,刚吃过饭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后,珐琅质变得松软,此时立即刷牙会对其造成损害。
时间一长,牙齿的珐琅质逐渐减少,易患上牙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出现酸痛症状。因此,建议老人饭后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刷牙,防止龋齿。
2、饭后1小时:走路。饭后散步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呼吸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但要休息1小时左右再去散步。散步前先做简单热身,如搓搓手脚、举举胳膊、伸展筋骨等。
散步姿势也很重要,要抬头挺胸,避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也不要迈大步或走得太急太快。注意足跟先着地,双臂随步行节奏有力地前后交替摆动。不要走崎岖道路或羊肠小道,也不要背着手或倒走。散步时间最好别超过1小时。
3、晚上9点:泡脚。晚上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促进血液循环。老人记得别拿塑料桶泡脚,最好选较深的木桶,更易保温。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在40~45摄氏度为佳。要将水完全淹没脚背,时间也不宜过久,因为老人泡久了容易出汗、心慌,20~25分钟就可以了。泡脚结束后,配合足底按摩更有养生效果。
4、睡前90分钟:洗澡。这样到临睡时,体温刚好降至最适宜睡眠的温度。建议洗澡前喝150毫升左右的温水,能防止老人血液黏稠度升高。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否则可能造成毛细血管扩张、脑组织缺氧缺血、心绞痛等。洗澡水温最好在40摄氏度左右。
4、四季养生谚语
1.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元朝 许有香
2.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
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4.萝卜进城,药铺关门
5.萝卜上市,医生没事
6.上床萝卜下床姜
7.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8.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9.十月萝卜小人参,常吃有精神。
10.多吃萝卜少吃药
11.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
12.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
13.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平安
14.萝卜熟,医生哭
15.萝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医
16.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萝卜保平安
17.馒头有数客有数,一个萝卜对一个坑
18.缺个玉米塞个豆,拔棵萝卜栽棵葱。
19.萝卜快了不洗泥
20.头伏萝卜末伏菜
21.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22.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23.上床萝卜下床姜
24.萝卜白菜葱,多用大粪攻
25.吃了胡萝卜,百病化乌有
26.常吃萝卜菜,啥病也不害
27.常吃萝卜常喝茶,不用医生把药拿。
28.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连。
29.九月九,大夫抄着手,家家吃萝卜病从哪里有?
30.萝卜抗癌,降福消灾。
31.姜开胃,蒜败毒,常吃萝卜壮筋骨。
32.烟台的苹果来样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
冬季养生谚语:
1、起居作息顺天时,老人早寝晚起床。
2、冬令进补莫过量,合理膳食重营养。
3、冬季严寒万物藏,保健敛阴又护阳。
4、生冷粘硬不可食,少吃干食多喝汤。
5、老人过好严冬关,五福降临寿无疆。
6、前腹后背要保暖,谨防寒气脚下凉,烟酒御寒反有害,衣食住行保健康。
7、红萝卜,显神通,降压降脂有奇功。
8、冬天一碗姜糖汤,去风去寒赛仙方。
9、暴暖暴冷易感冒,暴食暴饮伤胃肠,冬练日出最佳时,雾中锻炼身受伤。
5、四季养生常识有哪些?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变化,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因此,人们既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又要主动地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指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春天,万物生发向上,处于复苏过程之中,于五脏属肝,适宜升补,以调肝柔肝、顺应肝脏升发元气。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喜凉,这时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以养心清火扶脏祛邪。
长夏,于五脏属脾,宜淡补,可选用药膳苡仁猪蹄等。
秋天,气候渐爽但时有燥邪,这时于五脏属肺,适宜平补,以益肺润燥。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收敛潜藏,这时于五脏属肾,适宜温补,以原味滋肾填精、温而不燥。
春天,天气慢慢暖和,万物开始复苏,人体内的变化也与自然气候变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敛慢慢变为阳气初升,所以人的活动也多起来。中医认为,“由静转动、阳气渐升”是人体在春季的重要生理变化,是“人与天应”的结果。此变化能够正常进行则人体就健康无病,若进行得不正常则机体内的平衡就被破坏,人体就易患病。中医还认为,春天阳气升发,树木萌芽,与五脏中“肝”的性质相呼应,有“在脏为肝”之说,而“肝克脾”,春季肝气升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脾的运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饭量减少,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进行饮食调理。无论是比较健康的人士,还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进行饮食调养都必须顺应自然与人体的变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气那样进食太多厚味温补的食物,这样不仅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且会扰乱人体阴阳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温补的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补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后还有胃肠不适的反应。
夏天,天气炎热,万物都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人体在此时的代谢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时期。中医认为,夏天大自然的热气火气最大,人体的“阳气”最旺盛,容易伤害心脏,出现心烦、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养心安神。
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因为天气炎热或暑湿过重,容易脾为湿困,出现头痛、头昏,不欲饮食。夏季暑热过盛,容易耗气伤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和阴阳平衡。养生调补方面,原则上以清补为主,所选药膳性质偏凉或平和,以清火养阴,使阴阳平衡。甘凉、利湿清暑、少油腻为夏季常用药膳的主要特点。人体自然喜凉爽,饮食上也多愿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腻的食物。对于部分在夏季贪凉或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导致脾胃受伤、腹泻发热、感冒的人来说,在患病期间这些药膳饮食就不宜过多服用,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已经因寒凉而受伤、不再旺盛了,清养的时候不宜太过。
秋天,天气慢慢由热转凉、转燥,人体的代谢也渐趋平缓,养生进补也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天气转燥转凉固然再无夏日炎热潮湿之弊,令人感到舒适,但倘若转化太快太剧烈的话,人体也会适应不了,体内的阴阳平衡就会被破坏,表现出凉燥之邪伤人为患,所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另一方面,秋季虽然由热转凉,但夏季余热时有反复,部分人群由于夏季调理不当或受暑热太过,到秋天后体内仍有夏季余火未消,当气候转燥后,变成燥火为患,出现口干、咽燥、咳嗽、皮肤干燥等症状。对这样的情况,就需以清平滋润为主进行调理,不宜过食煎炸动火之品。中医还认为,秋季天气肃杀,“在脏属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无论是初秋温燥,还是深秋凉燥,都容易伤肺致病,调理进补当以滋润为主,并根据天气寒温及个人身体状况选择相应凉性、温性或平性药膳,以收到滋润益肺,祛邪强身之效。虽然如此,但因为肺脏属金,恶热喜凉,故秋季养生调理药膳还是以平性和凉性为多,温补之品相对较少用。
冬天,天气寒冷,“寒主收引”,人与自然相应,机体也处于收敛潜藏阶段,代谢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吸收能力增强,所以冬季是传统的最佳调补季节。
冬季调补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其基本原则能够归纳为四个字:厚味温补。厚味不单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浓郁,更是指膳食营养丰富,味道甘美。中医认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浓郁甘美的饮食补充人体所需的精华营养。温补的意思很好理解,因为冬季寒冷,阴气盛,人体需要服食一些温热性膳食来驱寒温阳。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温补的冬季养生调补原则。从另一方面看,中医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元气推动的,而元气主要由肾化生,冬季“在脏属肾”,“肾主藏精”,通过冬季补益肾精能够促进元气的生成,所以冬季调补的另一原则特点能够归纳为“补肾填精益元气。”“厚味温补”与“补肾填精益元气”是冬季养生调补的原则,其中“厚味温补”是从人们服药膳的性、味方面归纳的,而“补肾填精益元气”则是从所服药膳的功能作用上归纳的,两者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