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养生之道的典籍有哪些?
我不是内行,但是我看过许多有关养生的书籍,抄对于养生累的书籍,推荐你看黄帝内经但是如果没怎么读过医术(中医类的,)很难透彻的理袭解里面的意思,还有推荐你了解了解气功。参考书籍(《黄帝内经》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2、胡粉的相关典籍
天工开物·五金
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1),纸糊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作黄丹料。
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2),或如磊块,待干收货。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误朝粉)。今则各省直饶为之矣。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擦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所谓色尽归皂者。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
(1)固济:封牢固。
(2)截成瓦定形:截成瓦状以定形。
原文翻译
制作胡粉的方法是:先把一百斤铅熔化之后再削成薄片,卷成筒状,安置在木甑子里面。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间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盐泥封固,并用纸糊严甑子缝。用大约四两木炭的火力持续加热,七天之后,再把木盖打开,就能够见到铅片上面覆盖着的一层霜粉,将粉扫进水缸里。那些还未产生霜的铅再放进甑子里,按照原来的方法再次加热七天后,再次收扫,直到铅用尽为止,剩下的残渣可作为制黄丹的原料。
每扫下霜粉一斤,加进豆粉二两、蛤粉四两,在缸里把它们调和搅匀,澄清之后再把水倒去。用细灰做成一条沟,沟上平铺几层纸,将湿粉放在上面。快干的时候把湿粉截成瓦形或者是方块状,等到完全风干之后才收藏起来。由于古代只有湖南的辰州和广东的韶州制造这种粉,所以也把它叫做韶粉(民间误叫它朝粉),到今天全国各省都已经有制造了。这种粉如果用做颜料,能够长期保持白色;如果妇女经常用它来粉饰脸颊,涂多了就会使脸色变青。将胡粉投入炭炉里面烧,仍然会还原为铅,这就是所谓一切的颜色终归还会变回黑色。
作品简介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3、傅说的相关典籍
根据典籍记载,傅说出身卑微,是在傅岩筑城时被武丁发现启用的,《古文尚书·说命上》说:“说筑傅岩之野”,《孔传》:“傅氏之岩,在虞、虢界”, “傅氏”就是指傅氏邑,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二十五里,也就是傅岩所在的地方。关于这个傅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根据《新唐书·表十四·宰相世系四》的记载是,傅氏出自黄帝之后的姬姓,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商代的时候,在虞、虢交界处有傅氏的人居住在岩傍,这里因此叫做傅岩,武丁(原误作盘庚)就是在这里得到傅说,命以为相。 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将《新唐书》此文辑入云:“傅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傅邑,傅说其后也。”
2、《路史·后纪十·陶唐氏》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尧之子丹朱,在帝舜的时候被封在房,为房侯,其后有房氏。房氏之后有一支是狸氏,狸氏之后里有一人叫大繇(即《新唐书》的“大由”,由、繇音近通假),在夏代的时候被封在傅邑,以邑为氏为傅氏,傅说就是出自这个傅氏。
二说不同,本来《新唐书》的记载要早于《路史》,而据罗苹《路史注》说《路史》的记载出自《傅子》,《傅子》是魏晋时期傅玄的著作,则其记载又早于《新唐书》。《傅子》这本书已经佚失,今看到的是辑本,里面没有这个记载,只在《举贤》这一篇里说“傅说,岩下之筑夫也,高宗引而相之”。 实际上,根据《潜夫论·氏姓篇》和韦昭《国语注》,丹朱之后的傅氏周代以前本是狸氏,到了周代才为傅氏(参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世本八种》第242页),那么殷商时期的傅说就不太可能出自这个傅氏。可《新唐书》之说也不知所据,是否原出自《世本》也不能确定,故此二说皆存疑,相同的是二者都认为大由(繇)是傅说的祖先。
3、《孟子·告子下》记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殷代国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4、我国农业历史中的农学典籍有多少种?
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产生和保存了丰富的农学典籍。据国家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计,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大小农书共出现634种,保存至今的有300余种(包括辑佚)。而近年来又发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农书。
5、在农学方面有哪些著作?
在农学方面,除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官修的《授时通考》也是一部重要的回综合性农答书。专类性农书大量出现,是明清农学典籍的一个特点,地区类农书如《宝坻劝农书》、《知本提纲》、《马首农言》等;救荒类农书如《救荒本草》、《野藻谱》等;治蝗类农书如《捕蝗考》、《捕蝗汇编》等。农田水利方面的农书,更比以前显著增加,其中专述某一流域范围的,如明代姚文灏的《浙西水利书》,清代王凤生的《浙西水利备考》、黄士杰的《云南省城六河图说》、沈梦兰的《五省沟洫图说》、吴邦庆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等;
6、我国的农业历史产生和保存了哪些农学典籍?
我国的农业历史产生和保存了丰富的农学典籍。据国家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计,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大小农书共出现634种,保存至今的有300余种(包括辑佚)。而近年来又发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农书。这些农书可以区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农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面貌和农学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各个阶段的标志。
7、中国古书中有哪些关于养生的书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8、著名的彝问典籍叫什么?
《西南彝志》
彝族文献汗牛充栋,《西南彝志》是其中的一部代表力作。此书彝语原名为“哎哺啥额”,《西南彝志》是其汉译本的书名。
全书共分六个志:一、创世志;二、谱牒志;三、地理志;四、天文志;五、人文志;六、经济志。彝文计有37万余字,400多个标题。彝汉对译本共26卷。现简介如下:
一、创世志。是叙述彝族先民对宇宙与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谱牒志。是以父子连名制记述了彝族从希慕遮到笃慕的引世及六祖武、乍、糯、恒、布、墨及以下各主要家支世系的相互关系,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滇、川、黔、桂、彝民迁徙路线。
三、地理志。是叙述彝族先民生活的一些古地名以及沿金沙江南北迁徙的历史。分别记述了罗甸、乌撒、东川、乌蒙、芒布、扯勒等几个彝族小王国的统治区域及一些土目的居住地址。
四、天文志。是记述彝族先民关于宇宙起源及发展的认识,对清浊二气运行、日月出没以及日月运行产生四季、24节气和风雷云雨雪进行了解说和论述。
五、人文志。是反映古代文化发生发展和古代思想及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论述了诗歌、竹书、君臣歌等的来历。
六、经济志。是反映彝族先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及后来“耕田有邑聚”的农村社会,农业生产水平,工艺水平及经贸情况。
由于《西南彝志》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誉为彝族的大网络全书。又被《中国大网络全书·民族卷》列为民族史文献的重要词条之一,被国家民委列为“七·五”期间重点整理的项目。
9、福报的相关典籍
《造立形像福报经》
《食施获五福报经》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
10、中国古代论述养生的典籍主要有哪些???
中国百古代论述养生的典籍汗牛充栋,这里只选取较为著名的部分典籍供读者参详,包括《道德经度》、《管子》、《知庄子》、《子华子》、《黄帝内经》、《养生论》、《抱朴子》、《养生延命录》、《颜氏家训》道、《千金翼方》、《景岳全书》等,这些内典籍基本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是后容世养生学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