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韩书锁五兽行健身法养生先养筋

韩书锁五兽行健身法养生先养筋

发布时间:2020-09-17 20:30:20

1、如何正确练习“五兽行”

五兽行健身法是由71岁的老人韩书锁根据老虎,猩猩,大象,袋鼠等野兽的走法并研究出来的健身方法。
刚开始韩书锁的这一行为并不被大家所理解,他整天像个动物似的在公园爬来爬去,路人还以为是个神经病呢,大家不知道韩书锁在50多岁的时候就身患多种疾病,家里也不是很富裕,韩书锁无意之间在一本资料上发现爬行是健身的好办法,并且可以治疗很多病。韩书锁就研究动物的爬行方式逐渐的研究出人与动物的内在的形体互补性。模仿动物可以拾遗补缺,强身健体。

2、怎样养生保健?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 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1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2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 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 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 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3、孕前宜选择哪些运动项目?

“生命在于运动”,为了优生,孕前一定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得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但孕前的运动必须科学,尤其是要注意方法。

1.多去跳舞: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把舞蹈活动作为养生、长寿的手段之一。如华佗的“五禽戏”,其中的“戏”就有舞蹈的内容。与华佗同时代的傅毅,在他写的《舞赋》中,就曾说舞蹈是“娱神遗老,永年之术”。在我国古代一些医生的疗法中,也重视通过音乐、舞蹈,辅助药物和针刺,以治疗情绪忧郁的病人,收到一定疗效。

舞蹈之所以有益于健康,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全身性的肢体运动,而且是在一种愉快情绪支配下的运动,因此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作用。有些舞蹈是从民间武术发展而来的,有一定的医疗体育的性质,有些舞蹈则可直接作为治病的手段。这是因为舞蹈的节奏起着调节人体节奏的作用。人体有种种周期书奏,最常见的如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细胞分裂、能量代谢等等。正常的生物节奏,都有稳定的周期,各种生物节奏之间构成同步的或协调的关系。人体内的许多周期节律,可以说是自然界的变化在人体内的反映。人体内的各个节律之间以及大自然节律之间必须协调和谐,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条件之一,一旦丧失或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就会生病。人体的种种生物节律,需要经常进行调节,使之互相配合,切勿使之紊乱。而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节奏,就有着调节人体节律的作用。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度,过分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舞蹈活动也是这样,如果不讲节奏、不顾身体疲劳程度和不分疾病性质的狂舞乱跳,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是有害的,这也应该引起注意。

2.常常揉耳,人的耳朵是整个人体的缩影:人如果生了病,在耳朵的相应部位便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点,这就是耳穴。耳穴约有350个,经常揉耳穴,是一种祛病强身的自我按摩疗法。具体方法是:先把手心搓热,再上下左右把耳朵搓热,然后用食指或拇指针对病情按压相应耳穴。如胆囊炎按压耳上胆俞穴,腰肌劳损按压腰俞穴,要反复按揉多次,早晚各做一遍。本法简便易行,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持之以恒,都能受益。

3.散步最好:散步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可以防泊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和消化不良症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已成为中国民间健身的格言。而养生家们则更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意思在众多的健身方法中,散步是最好的方式。

散步,就是指不拘形式的从容踱步,闲散和缓地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加之轻松自如的情绪可以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散步,不但可以健身,而且能够防病治病,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是其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及场地的条件限制,随时随地皆可行之。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中国历代养生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不少增进散步效果的宝贵经验。

散步的要领:散步之前,应该使全身放松,适当地活动肢体,调匀呼吸,平静而和缓,然后再从容展步。清代曹廷栋撰写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说:“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诸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可见,全身放松是增加散步锻炼效果的重要步骤。身体拘束而紧张,筋骨则不得松弛,动作必然僵滞而不协调,肌肉关节也不会得到轻松的运动,当然也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散步时宜从容和缓,不宜匆忙,更不宜使琐事充满头脑。“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百事不思。这样可以使大脑解除疲劳,益智养神。悠闲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不仅可以提高散步的兴致,也是散步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散步时,步履宜轻松,有如闲庭信步之态,周身气血方可调达平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即主张“行不宜急”。这种步法,形虽缓慢,然而轻松缓慢之中,气血畅达,百脉流通,内外协调,是其他剧烈性运动所不及的。对年老体弱之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适合。

散步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老老恒言》说:“届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脉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意思是说,散步要根据体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勿令气乏喘吁。这对于年老体弱有病之人,尤当注意。即使健壮之人,也不可过力过累,而耗气伤形,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于身体有害。

散步的形式:散步锻炼,形式可不拘。并非一味只是踱步。单纯走走,未免枯燥无味,可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一则提高兴致,二则达到锻炼目的。春暖花开之时,则可漫步赏花,游览名胜,以百花争艳之姿,览万物萌动之能;风和日丽之际,则可结伴漫游,访贤问友,或参观展览,或登山涉水。乘其雅兴,长步当车,既可活动身体,亦可饱眼福而广见闻。炼在其中,寓健身于逸乐之中,是散步养生的一大特点。可据各人的情趣爱好,随意选择为之。

散步的速度:缓步,指步履缓慢,行走稳健,每分钟约行60至70步。这种散步适于年老体弱者或一般人饭后活动。可使人稳定情绪,解除疲劳,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快步:指步履速度稍快的行走,每分钟约行120步左右。由于这种散步比较轻快,久而久之,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但是快步不等于急行,只是比缓步稍稍轻快而已,速度太快也不相宜。

逍遥步:指散步时且走且停,且快且慢。行走一段距离后,停下来稍事休息,既而再走;或快步走一段,再缓步行一程。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散步,适用于病后复元或体弱之人。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量力而行。因其自由随便,姑称之为逍遥步。

散步的时间: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后,是散步的好时问。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荫大道上,均可行之。最好在树木较多的地方。若置身于青松翠柏之间,效果更佳,空气清新,可调气而爽精神。清晨散步,要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同时,不要在车辆、行人拥挤的交通要道上散步,因为杂乱的噪音及机动车排出的废气于健康不利,也影响散步的情绪,空气新鲜,四周宁静才是散步锻炼的好环境。

饭后散步。中国的许多古代医书都崇饭后散步。足见饭后散步,可健脾消食,而行走中以手摩腹,则可增加其效果。

饭前饭后散步还可防治消渴病(即今之糖尿病)。如隋代的一部医书说:“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稍后的唐代的一部医书也说:“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均记载了散步防治消渴病这具体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率,改善糖的代谢,已为现代医学证实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睡前散步。“每夜欲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善行则身旁,劳则思息……”(《老老恒言》)。睡前散步,环境宜安静,以使心神宁静,产生怡和舒适的感觉。入睡困难者,可能快步行走15分钟;而对情绪堂在兴奋之中的人,则以慢步为佳。久而久之,可起到较好的安神效果。

春季散步。春天是百花争艳之季节。人也应随着生之势而动。春季之清晨进行散步是适应时令的最好养生法。衣着要宽松保暖,步履要和缓有序,情绪要畅达,如此为之,可以养肝。

散步健身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持之以恒。日久天长,方可显出其养生防病的效果。以为三五天、七八日即能秦效的想法,是不实际的。然而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散步确能帮助你健身和防病。

4.“摄谷道”有益: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枕中方》中有“谷道宜常摄”的叙述。谷道即指肛门,摄即提的意思。撮谷道,古人又称为提肛功,指主动地、有规律地收缩肛门部的肌肉,并以此达到防病健身、祛疾的目的。

撮谷道的具体方法是:站、坐、卧均可进行,吸气时提收肛门,如忍大便状;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如解小便状;一提一松为一次提肛运动。20至30次为一遍,每日可做二至三遍。

撮谷道之所以能强身治病,是因为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是练功中真气运行的路线。

中医认为,撮谷道可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并可调节气血阴阳。现代医学认为,有意识的提肛,能对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促进胃肠及肛门部的血液循环以治疗多种肛肠疾病。

患有痔疮、肛裂、瘘管等疾病的患者,用撮谷道法使肛门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使肛门处血液循环改善,淤血消除,且可减轻或消除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门扩大,排便通畅。有肛门瘙痒者,可通过提肛调节其精神状态,转移瘙痒兴奋点,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提肛还能调节肠胃功能,使肠道传输运动正常,对于腹泻或便秘的患者有调整作用。

另外,对于气虚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及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前列腺炎等,提肛锻炼部有一定防治效果。

5.“练”五禽戏好: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熊形: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一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卜抬。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

虎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本动作作用于华伦挟脊穴和督脉,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鹿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猿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鸟戏: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测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的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壮身体的作用。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防止复发的功效。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五禽戏锻炼,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势,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荣的场所。

4、有人练过韩书锁五兽行吗,有什么具体效果,每天练多长,怎么练的?

与韩书锁五兽行健身法养生先养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