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国古代养生大家

中国古代养生大家

发布时间:2020-09-11 18:05:53

1、中国古代最流行的养生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2、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养生的小技巧?到现在还适用吗?

中国古代的养生技巧,就算是流传到了现在,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时间的洗礼,应该大部分都是有用的。

因为在古代,他们的养生观念差不多都是统一的:希望可以长寿,希望可以子孙满堂。而他们的养生方法则分为以下几种:

通过经络养生:

根据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地方,他对关于消化功能的疾病特别有效果。而据说经络有着可以决定人生死、治疗关于身体的各种病状和可以调理人体虚实的作用等等。

通过饮食养生:

古代的人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将脏腑的阴阳不协调的地方纠正过来,还可以防治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通过稳固经血来养生:

在古人的看法里,经血是人体中营养物质的精华部分,一个人如果经血比较弱的话,这个人就会经血虚弱,会经常的生病。但是经血比较好的话就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人的衰老。

通过顺时养生:

在古人的看法里面,四季都各有各的不同,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之中所含有的不同的规律,而人的习性养生不可以做与时节相反的事情的。

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是从古时候代代相传下来的老办法,虽然他们的方法相对于我们这个美食众多,诱惑众多的年代而言,是非常麻烦的,但也不能否定他们的这种有理有据的说法。

而相对来说,在古代的时候的人都要比我们更加长寿的原因也在这里了。因为他们所受到的诱惑比我们少,而且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比我们更加的注意养生效果。

3、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养生术?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

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

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

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

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5、中国古代养生和现代医学谁高?

其实这不就是中医和西医的高低问题吗?中医的思路在于其整体性,而并非西医所谓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更重视防患于未然,保养好,不得病,自然不需要治病,在境界上,中医确实比西医高明,但这并不是否定西医,西医在点上的技术效果快,如果能够把二者合二为一,就是最好,毕竟西医其实也只有几百年历史,西方各国在古代和中国一样,并没有所谓的西医,一样能治病,中国像华佗这样的医生,在东汉时期就可以开刀,这样的技术和现在的西医有何区别?所以现在迷信西医,否定中医,或者迷信中医,否定西医,都是不可取的。

6、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有哪些?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

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

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

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

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7、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九种养生法

我告诉你,积极的情绪是很重要的,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啊。。。不中听,但是中用

8、中国古代论述养生的典籍主要有哪些???

中国百古代论述养生的典籍汗牛充栋,这里只选取较为著名的部分典籍供读者参详,包括《道德经度》、《管子》、《知庄子》、《子华子》、《黄帝内经》、《养生论》、《抱朴子》、《养生延命录》、《颜氏家训》道、《千金翼方》、《景岳全书》等,这些内典籍基本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是后容世养生学的源泉。

与中国古代养生大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