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夏天养阳养生堂

夏天养阳养生堂

发布时间:2020-09-08 06:37:21

1、中医常识:夏天阳气最盛 为什么还需要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这是《黄帝内经》里提出的养生方法,这个养生方法主要是教我们要顺应四时来养生,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为什么还要养阳呢?夏季该如何养阳?
为什么夏天还要养阳
一般来说,夏天应该是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中医有一句话叫“阳逢阳旺,阴逢阴盛”,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养阳,不会“火上浇油”吗?
事实上,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离不开阴和阳,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为阳在后面,推动着阴从身体里出来,叫汗。所以,如果汗出的多,伤的不仅仅是阴,一开始是“气阴两伤”,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了。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
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比如空调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就容易伤阳气,容易造成一些“空调病”。再比如,吃的或喝的太凉,喝冰镇啤酒不过瘾,还要再加冰块,也会伤到阳气。
《黄帝内经》中很多观点乍一看有点自相矛盾,但是仔细琢磨,它实际上是一个辩证法。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养阳”就是一个辨证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说,开春后就不能吃羊肉了,因为它太热,但这和“春夏养阳”的概念并不矛盾。假如你阳气从来不虚,也没有受寒的机会,就不存在补阳的问题,但一些长年怕冷的人,到了夏天就该重视养阳了。
女人、老人最易阳虚
很多人即使到了炎热的夏天,手脚依旧很凉,这就是阳虚的一种表现。我曾经看过一个特别严重的病人,40多岁的女性,大热天从河北来北京看病,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边拿着毛巾擦汗,一边说怕冷,这位病人就属于阳虚。《伤寒论》中说“阴阳气不相顺接”,阴和阳接不上了,手脚就凉。当然,它也可能有很多种原因,最常见的就是阳虚。
阳虚最常见的表现,首先是怕冷;从舌头上看,一般是舌体胖大,颜色淡,或者白白的,或者是水汪汪的;另外还有一个规律性的表现就是眼泪、鼻涕、口水动不动就流出来了,女性也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大,尿失禁。大笑或打个喷嚏后,尿就出来了,这是因为阳虚以后容易固涩无力。
从脏腑来讲,阳虚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那么,如何鉴别自己属于哪种阳虚呢?比如说心阳虚,张仲景有一句话叫“其人插手自冒心”,有点胸闷、心慌、憋气、怕冷,这些都是心阳虚的表现;脾阳虚,主要是消化吸收有毛病,表现为大便比较稀、肚子胀等;肾阳虚,大家都知道,最常见的就是腰膝酸软等问题;还有我们上面说到的手脚怕冷,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脾肾阳虚。此外,还有一个肝,但我们不说“肝阳虚”,我们称为“寒邪入肝”、“寒滞肝脉”等,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小腹发凉,男的甚至会牵扯到阴囊部位。
说到容易阳虚的人群,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多,从年龄段来区分,则是老人居多。其表现不只有手脚冰冷,还可能背部发冷,女性小肚子怕冷的也比较多,或者腰以下腿脚冰凉等,有的女性月经不规律,有淤血,颜色发黑,怕冷。虽然表现的部位不同,但都有一个寒的问题在里面。
夏补阳,效果好
中医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实际上这里面还蕴含了一种中医的预防思想。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阳虚加重时才想起来补,平时就要多加注意,甚至到了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预防,提前温阳补阳。
中医的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空调房呆久了,泡杯干姜红茶
老百姓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热性的,不管什么姜都是热性的,生姜也好,干姜也好,泡姜也好,只是热的程度不一样。姜是非常好的“夏季补药”,夏天吃姜除了补阳、温阳,还能通阳。不管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中医讲究不能呆补,一定要在补的同时“通”,否则就会把一个人补出毛病来。推荐一个食疗方——干姜红茶,就是先煮干姜,用煮干姜的水来泡红茶喝。

姜除了内服,还可以用于外治。外治法“针灸”的“灸”字,上面是一个“久”,下面是一个“火”,凡是中医带“火”的字都是热性的。因此灸法对于阳虚怕冷的人最合适。姜本身就是热性的,用其来做隔姜灸更能增加外治的效果。所谓隔姜灸就是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0.2~0.3厘米厚,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背部、肚脐周围等穴区,再将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此外,一些做饭的调料也可以用来养阳,比如桂皮、桂枝、十三香、小茴香等都是热性的,有助于补阳。我曾经就用桂枝、小茴香这些热性的东西再稍微加一点活血的东西治好过月经不调。
为什么夏季要养阳?上面的文章为大家做出了介绍,也为大家介绍了夏季阳虚的症状及夏季养阳的方法,夏季养阳大家可以试试三伏贴,当然贴一次两次看不到效果,要坚持几年。

2、春夏如何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极,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重养阳由于春季生发之气属少阳,夏季长养之气属太阳,所以生、长之气均属阳;秋季收敛之气属少阴,冬季闭藏之气属太阴,所以收、藏之气均属阴。因此,“春夏养阳”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在春夏季节,要保养、增长、调节人体生、长之气的能量,以与自然生、长之气相适应。“秋冬养阴”,就是要求人们在秋冬季节,要保养、增长、调节人体收、藏之气的能量,以与自然收、藏之气相适应,这样才能符合养生之道,从而沐到却病延年、延缓衰老过程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适应自然变化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如天寒增添衣被,天热裁减衣被等所谓防寒、防暑的措施等,实际上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内容。中医常说阴阳,局外人雾里看花大致已经习惯,但了解一些它的基本轮廓,也有必要。打个比喻:一支蜡烛点燃着,烛膏和灯芯属阴,烛光和热能为阳;一辆急驶中的汽车,车械和汽油为阴,展示的车速和力量则属阳。人体也一样,躯体、脏器、体液为阴,生命的活力、脏器的功能则为阳。它是物质和功能间的关系,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明代张景岳说得最贴切透彻:“道产阴阳,原同一气”,这是合二为一;“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是分则为二。说明了它可分而不可离的道理。盛夏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古人认为是阳气充旺的缘故,人类养生也应顺时维护保养本能上已经萌动着的阳气,从而来增强体质,或修复自身。《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绿荫蓊勃,庄稼成熟,人体也一样,全身细胞随着大自然阳气的鼓荡而生长旺盛,连头发也不易脱落,想必都有体会,一年四季当中,夏天洗头是掉发最少的,一发可知全身,内脏器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阳气生发对人体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见了。地球运转了亿万年,近一二十年来大自然面临着人类的最大挑战,大到核子裂变的地动山摇,小到不可胜数的车辆、机器、空调的不间断的轰鸣和排污,亘古屹立的冰川为之融化,飓风、海啸、暴雨、地震、荒漠接踵而至,长此以往,我真不敢遐想我们的后辈骨肉将如何再苟且寄生在这颗危机四伏的地球上。其实,今天活着的人都有责任,不能只顾自己,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凡事要顺从自然规律,不能用尽手段来阻遏和背逆气候的更迭,滥用空调就是显著的一例:现今不少市民,出门冷气车,工作八小时蜷缩在空调下拨弄电脑,晚上拥着鸭绒被昏睡,与春夏当令的阳气生发背道而驰,人体数千年来积渐形成的生物钟本能,被非时之寒颠倒得昏头转向,面目全非,抗病能力随之下降,于是感冒发热、肺部感染、腰颈椎病、心脑血管病变与日俱增,以前隆冬的疾病都提前来到了夏天,可以预言,受寒将成为伏暑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这是夏不养阳的恶果所遗。唐代学者王冰注疏《内经》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要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春夏养阳”除了生活起居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突出一点就是避免过度的寒冷刺激,它有利于阳气的生发,有利于正气的内存,王冰说要“敬顺天时”,我说还该加点敬畏心态,大自然不可侮,当火烛小心。 接受冬病夏治治疗的患者,在三伏天30天内要在饮食等生活上有所注意:(1)要远离空调,因皮肤会遇冷而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2)少吃冷饮,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而影响治疗效果。(3)睡眠充足,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反应。(4)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鼓舞阳气的发生,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5)注意饮食营养,可选服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避免烟酒、辛辣、海腥发物。春夏季节由于人的阳气发散于外,内脏的阳气相对空虚,适当用些补阳之品。对人体颇有裨益,譬如春季有些阳气不足的人们容易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身体困倦乏力,嗜睡等症。另外阳气不足还可导致卫外防御力下降,易患摩冒,到了夏季还容易出现肠胃系统的疾病。所以‘内经·素问》中指出的春夏养阳是非常有科学性的。秋冬季节阳气又逐渐潜藏于体内,阳热之气复又回到体内,阳热之气熏妁阴液,造成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此时苦不注重阴血的培育,就会造成明阳平衡失调。出现病症。所以素体阴虚的人到秋冬季节易患秋燥,寒包火邪所引起,但根本原因还是机体阴虚而致;寒包火证则属体内阴虚阳盛。阴阳失衡,卫外功能低下,复感寒邪侵袭而致。治疗此症时,适当加用滋阴补血之品,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秋冬养阴”很有道理。 尚需说明一点,所谓冬季宜用养阴滋补,仅是对阴虚体质或久病阴虚患者而言:夏季宜用补阳药。也只是针对阳虚体质或久病阳虚者而言。对于一般体质之人,或急性病,则不应拘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应该注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疗原则。 ------------------------------------------------------------------------------------------------- 《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很多人可能都很奇怪,秋冬已经很冷了,你还让我养阴。春夏已经很热了,你为什么还让我养阳? 在我前几篇博文中,其实已经讲到了一些春夏养阳的问题(见《为什么要“春捂”》、《春季养生重舒发》)。今天专门来着重解释下为什么春夏要养阳。 中医养生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一定遵循自然的规律,如此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百病不侵。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跟治洪水一样。大禹的父亲治洪水用堵,结果洪水冲破了堤坝,大禹用疏,洪水就治理好了。人也是如此,顺着自然规律,就是养生,逆反自然,就是自寻死路。近几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因为比较关注环境,所以这里多罗嗦一下,言归正传)。那么,春夏是怎么样的自然规律?春天,天气渐暖,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生物都开始焕发光彩。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阳气开始生发,阴气开始渐收。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夏天,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两个时段,自然要求所有的生物是把阳气舒发出来,不能憋着,我们人同样如此。“春夏养阳”,其实主要包含两个意思 。 其一,要让阳气舒发好。也就是要配合着自然环境,让自己体内的阳气生上来。那哪些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比如,适当增加运动,出点汗。多去户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稍微多穿点,让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的状态。吃点辛味食物,能促使身体内部的生发。早晨早点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阳气舒发的方法。而现在很多人,却总是违背自然做事。比如不爱运动,不爱去户外,自诩自己为宅男宅女。为了漂亮,初春就早早得穿上了夏装,晚上不睡觉,白天睡不停,这些举动,都是促使阳消阴长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体质都很弱,走不动路,爬个几层楼梯就喘息不止,动不动就要生病。很多人还很奇怪,我每天生活很正常啊,大家不都这样吗,为什么身体感觉这么不好呢?是的,大家都这样,所以这样的大家体质都不好。即使现在你感觉还行,那只是你先天底子好,但是只要你继续这么折腾下去,你的身体迟早会报复你的。当然了,夏天天气太热,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的常规承受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出汗,但是不能经常大汗。否则也会因为出汗太多而脱阳。而现代人,夏天总是吹着空调,吃着冷饮,又是把自己的阳气给憋回去了,这个是夏季养生的大忌,必须得改变。所以,春夏养阳,首先,要让阳气能舒发,这是养阳的第一个意思。 其二,要保护阳气。有人要问,这么热了,还保护什么?这个保护,是我们人自身造成的。因为天热了,人就喜欢贪凉。春天的表现是脱得太快,其实“春捂”就是告诉你春天要稍微多穿点,捂点汗出来才能养阳。而夏天,就是前面所讲的,吹着冷气,吃着冷饮。好了,外面确实很热,但是因为人自己作孽,把身体里面搞得很寒。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阳气,这个时候就要养阳了。那么怎么做呢?春天就是穿多点,多做户外运动。夏天,就是不能老吹空调,冷饮要少吃,每天要让自己出点汗。有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姜就是驱寒的,能驱走我们体内的寒,达到保护阳气的目的。所以,夏天的时候,适当吃些热性的食物还是需要的。有很多地区流行夏天吃羊肉,因为羊肉也是养阳的,就符合“春夏养阳”的道理。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哦,我知道怎么做了。然后春天的时候拼命穿,裹得透不过气来。夏天就姜啊、羊肉吃个不停。如果这样做,你就完了。什么事都讲究适可而止,我们养阳,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与自然界平衡。你捂的太多,热性食物吃得太多,超出了与自然的平衡,照样要生病。要掌握这个平衡,做得很完美,那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我们一般人如何控制这个度呢?简单得说,春天日常穿着以微汗为宜,当然运动时多出点汗不要紧。夏天冷气不要直接对着人吹,在空调房里也是微汗为宜。吃冷饮时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两个礼拜或一个月,专门吃点热性食物。这样,基本能达到要求了。 所以,“春夏养阳”,一要配合阳气舒发,二要保护阳气,这样,才是正确的养阳法。

3、新浪 北京卫视养生堂 夏季养阳 生姜

您可以,有详细的摘录笔记

4、夏季养阳吃什么

 养阳有妙招

1.先吃热、后吃凉。有凉、热两种东西要吃时,最好先热后凉,避免凉气给子宫带来伤害。

2.吃凉适可而止。夏季解暑难免吃一些寒性食物和冷冻饮品,但无论是常温下的西瓜、苦瓜,还是刚从冰箱拿出的饮料、雪糕,都要适量食用,体燥、火气大的人可以多吃一点,但不能过量。经期千万不要吃冷饮。

3.餐前喝姜茶养成习惯。餐前可以喝一杯姜茶。切一片鲜姜,以开水冲泡,趁热喝,能帮助化解寒凉食物中的寒气。

4.三餐两性食物相配合。注意合理搭配,避免一律偏热或一律偏凉,保持食物属性的平衡。如要烹煮蟹、蛤蜊、苦瓜、黄瓜等寒凉性食物时,可使用温热性的酒、醋、蒜末调味。

5.生吃食物时最好搭配一些熟食。如吃火锅等偏热性菜肴时,可食用梨、西瓜等凉性水果。

6.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使菜肴性质不会太凉。除了食物的本性以外,不同的烹调方法和烹调用料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食物性质。如白萝卜生吃为凉性食物,烹熟后为温性食物。采用炖、烤、烩、炸、烧、煨等方法,可使凉性食物变得温热,用葱、姜、大蒜、肉桂、花椒、料酒等调料,也可改变凉性食物的性质。

7.尽量吃完整的东西,能吃的部分都一起吃。中医认为,食物的各个部位也都有阴阳之分,如果没时间和条件搭配一日三餐的阴阳冷热,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如大米为阴,能滋补脾胃;米糠皮为阳,能散气消积食。因此吃糙米比精米更养生。

8.以热除热。夏天气温接近人体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出汗后以热毛巾及时擦汗、以热水洗澡、喝热茶等,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助于排汗,做家务多用温水,能预防关节炎和妇科病。

9.专家建议,根据女性生理特点,在一个月中应分期加以养护。

月经来潮的5-7天:月经期间,经血是否顺利排出很重要。女性这个时期应忌吃辛辣食物,以免经血量增多。但也不能吃寒凉食物,以免凝血、滞血。还要注意保暖,肚脐、后腰和脚心不要受凉。

希望能够帮到你

5、夏季如何养阳,养阳有哪些注意事项

夏季属火,暑邪当令,天气炎热,暑气迫人,人体阳热偏盛,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体弱者易为暑邪所伤而致中暑。人体脾胃此时也趋于减弱,食欲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征。古人还认为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湿属于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每当梅雨季节,湿邪充斥,人体脾胃最易受湿邪所伤。归纳起来,湿热之夏,养生须防损伤阳气。夏季养生养阳要注意哪些呢? 
夏季养生养阳要两防
一、一防“因暑取凉”
入睡后,抵抗力低下,易受风而患面瘫、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腹泻等。故夏季不要过度贪凉,如穿堂风、空调、电扇,这些属于虚邪贼风,会阻止人体排汗。夏季人体皮肤应保持酸性,防止细菌侵入。应勤换衣服,内衣裤应选择透气好、吸湿、散热的纯棉制品。防晒应戴太阳镜、凉帽。
①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②睡觉及乘凉时要盖好腹部。
③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
④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
⑤不要在冷气的环境中呆得过久。
夏天炎热要适当减少户外激烈活动,但也不能过分厌恶太阳,因为太阳照射,可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要顺应阳气上升特性,精神保持轻松愉悦,多与人交流,使情绪得以宣泄。夏天出汗多易伤心阳,因为汗是阳气蒸腾阴液所致,汗为心主。再者,易出现脾胃阳弱,故夏季胃口不开,纳呆、乏力、恶心等,应注意调养心脾、健脾利湿。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丝瓜、西瓜,减少过食生冷、油腻。
二、二防“湿邪侵袭”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暑。此时,是全年湿度最高,也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由于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因为暑气盛,心气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暑湿,从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
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大汗、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可能是中暑先兆,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西瓜汁等。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室内要降温,平时要睡眠充足,饮食卫生。
①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
②饮食要清淡,少吃油重食物。

6、中医说夏天养阳 非但不吃冷饮不能吹空调反而还要喝热水请问这样会热死吗

怎么会?喝热水会使你皮肤上的毛孔充分张开,排出更多的汗,而汗可以带走你身体里的热量。

7、阳虚怎么办,夏季如何养阳,阳虚体质夏天怎么调理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有“少火”还有“壮火”。所谓“少火”就是指人体的热能或者热量,人体的生命活力是不能缺少这种“火”的。《黄帝内经》还说“少火生气”,意思就是说人体的火力,是促进人身之气的,所谓气就是指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的动力。中医将这种“气”,称为阳气。金元时期有一位名医叫朱震亨,他说“气有余便是火”,人体的阳气过盛,火力过壮,就成了“火”,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壮火”,这种火对人体是有害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火”跟阳气是有很重要的关联的。上火要降火,这没错,但是,降火要有度,“气有余便是火”。所以,降“火”只是去掉那点多余的“壮火”,不能去多了,过了,就伤阳气,就对人体有害,尤其是对于阳虚体质者,这种伤害是危险的,所以一定要警惕。
另外,中医还有“实火”“虚火”之分。一般情况下,虚火主要表现有心烦、口干、口渴、盗汗、睡眠不安等;实火旺则表现为口腔溃疡、口干、目赤、尿黄、心烦易怒等。
对于壮火、实火可以用清热泻火的方法,常用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金银花、连翘等中药;另外,一些食物也有很好的清凉败火的作用,如绿豆、赤豆、莲芯、绿茶等。
至于虚火就不能简单地清凉败火了,而要用滋阴清火的方法,常用的滋阴降火中药有生地、天冬、麦冬、玄参等。
所以“上火”了,还是去正规的中医院找大夫瞧瞧,由医生辨证施治,以免过用败火药,误清了火,伤了阳气,毁了身体。
◇问:痘痘听说是内火旺,体内毒素过多引起的,我现在正在吃一种排毒的胶囊,可是吃了两盒后,就觉得没有什么效果了。并且,痘痘也没有消。我是不是不适合吃这个药呀?
◆答:你的确不适合再吃这类药了。说实话,我认为
“排毒”这一概念,有待探讨。这些药大多以泻下为主要作用,并且,据我了解,一些服用了这些药的女孩子,不但没有治好痘痘,反而开始依赖这个药物,不吃不拉,面色蜡黄,月经不调。要想治痘,建议你还是去看看中医,让大夫给你调理一下。
顺应天时,可保人体阴阳正常收发
“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
古时候讲究“天人合一”,即人每天的生活作息要顺应天时,比如最简单的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因时之序”,或“因天之序”的养生定律。

8、养生篇: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该句意思为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

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该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8)夏天养阳养生堂扩展资料:

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链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网络

与夏天养阳养生堂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