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120中医健康养生

120中医健康养生

发布时间:2020-09-07 13:36:47

1、中医健康养生的介绍

《中医健康养生》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杂志依托中医药行业权威媒体中国中医药报丰富的信息和专家资源,依靠报社和杂志社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向广大读者提供权威、科学、地道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弘扬优秀中医养生文化,正确引导养生保健舆论。《中医健康养生》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0-1279/R。杂志为月刊,设计精美,全彩印刷,每月1日出版发行。

2、求大神回复!请问中医养生健康的基本概论有哪些呢?

一、天年与衰老(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3、中医养生保健?

我个人感觉这个中医养生保健比较靠谱一些,他毕竟他的身体的副作用比较小。

4、中医养生有哪些?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食疗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分为:


针灸: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药膳食疗: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5、中医健康养生的主要栏目

《中医健康养生》除了每期新闻热点类“封面报道”重头栏目以及不定期特别策划外,内容分为三大版块:养生汇、治未病、大健康,主要栏目和内容如下:
一、养生汇:面向社会大众,刊载权威好用的养生知识和方法
1.生生之道:权威专家谈四季养生。
2.静心斋:重点关注中医情志养生,解决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
3哲理养生:中医药文化、佛道儒等哲理养生内容。
4.名人坊:古今中外社会名人的养生故事、养生感悟、养生方法。
5. 养生真相:对有歧义的热点养生理念方法等正本清源。
6.养生动起来:介绍不同的养生健身功法。
7.吃健康:营养饮食,各类药膳,食疗等。
8.生活中医:从生活点滴中解读中医理论,学会如何运用。
二、治未病:面向亚健康人群,注重中医防治疾病和特色方法
1.名医说: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结合防病治病等谈养生保健。
2. 问健康:时下最关注的健康问题或读者提及最多的问题,请各权威医生进行解答。
3.慢病有方:中医防治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和方法。
4.自我把脉:介绍自我诊断的技巧、方法等。
5.我的一招:介绍防治疾病的真验方、真方法。
6.两性健康:介绍男科、妇科常见病的健康问题及房事保健等。
7.父母心:父母学习育儿经。
8.颐年课堂:老年保健的课堂。
三、大健康:面向中医健康产业从业者,交流大健康行业发展经验
1.健康产经:健康养老养生相关产业的行业分析、解读趋势,产业新知商机等。
2.生态旅游:围绕中医养生旅游谈各地特色。
3.医馆:全国各类有特色、好口碑、知名度高的医馆、会所等。
4.读书时光:各类中医药养生保健好书推荐及书评。
5.点墨轩:和中医养生有关的散文、随笔,琴棋书画、闻香品茗等内容。
6.特色疗法:介绍有中医特色的各种外治法。
7.小刀测评:养生保健软件、产品的使用比较。
8.信息:中医养生类会议、活动、招聘等。

6、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运动重食疗选环境”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孙思邈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著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了101岁,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寿老人。具体地说:他的养生理论归纳有如下四点。

1.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并强调性医学保健的重要性,认为房事太过,不仅可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优生优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发育。为此,他引用彭祖的观点:“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以说明节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3.强调食养重视药饵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见其对食养与药饵的重视。在饮食调养方面,他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的措施之一。

4.环境居处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总之,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实。

7、中医健康养生的简介

中医健康养生 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0-1279/R。杂志为月刊,设计精美,全彩印刷,每月1日出版发行。国际刊号:2095-9028,邮发代号:80-107。

与120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