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田养蟹有什么特点呢?
稻田养殖河蟹的特点如下:
1. 立体种养殖的模范
在同一块稻田中既能种稻也能养蟹,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实现稻蟹双丰收。
2. 养殖环境特殊
稻田属于浅水环境,浅水期仅7厘米水,深水时也不过20厘米左右,因而水温变化较大,因此为了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蟹沟、蟹溜等田间设施是必须要做的工程之一。另一个特点就是水中溶解氧充足,经常保持在4. 5~ 5. 5毫克/升,且水经常流动交换,放养密度又低,所以蟹病较少。
3. 开辟新的养殖水域
稻田养殖河蟹的模式为淡水养殖增加新的水域,不需要占用现有养殖水面,开辟了养蟹生产的新途径和新的养殖水域。
4. 保护生态环境,有利改良农村环境卫生
在稻田养殖河蟹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利用稻田养殖河蟹后,稻田里及附近的摇蚊幼虫密度明显地降低,最多可下降50%左右,成蚊密度也会下降15%左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5. 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田养殖河蟹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稻田养殖河蟹后,稻田的平均产量不但没有下降,还会提高10%~20% 左右,同时每亩地还能收获相当数量的成蟹,相对地降低了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2、稻田养蟹的主要技术关键是哪些?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虽然其个体比青虾大得多,但其食性与青虾雷同,只是对螺、蚬等贝类的摄食能力比青虾强得多。因为河蟹的繁殖必须在海水或人工海水中进行,所以稻田养蟹分两个阶段:购淡化的蟹苗培育成第五期幼蟹;幼蟹继续培育到年底或第二年春天则为蟹种,俗称扣蟹。
田块的选择和准备与青虾基本相同。但也有像稻田养鱼开挖田间沟,使成“田”或“目”等形状的蟹沟。因为蟹会钻洞,所以田埂要加宽至2~2.5米,底部宽4~5米。高度也相应增加至0.8米左右。田埂压紧,不能有缝。田埂上用塑板、厚塑料膜或玻璃钢建成防逃墙。埋入土中20厘米,每1~1.5米用竹竿打桩,内外夹紧,防止被风吹倒。进排水闸门处地基要压实,不留缝隙,闸门要用较密的镀锌或不锈钢网阻挡,防河蟹逃跑,并防敌害进入。
蟹苗、蟹种必须选择长江水系天然苗种。选择规格整齐,健壮、活跃、无早熟的苗或种。蟹苗运输采用特别蟹苗木箱运输和尼龙袋充氧运输。蟹种运输采取网袋法。运输中切忌重压,防风吹日晒,适量适时淋水。放养前避免温差太大,先淋水后放入稻田。
放养时间和放养量。稻田在放养前同鱼、虾一样先消毒,施基肥,毒性消失后放苗种。蟹苗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公顷稻田放优质苗约7.5千克。先把蟹苗围在暂养池投喂蛋黄、豆浆加鱼糜。待秧苗全部转青再进入整个鱼沟和稻田。年底一般每公顷可获75千克左右优质蟹种。如放蟹种则在1—3月份。蟹种规格为80~120只/千克为佳。计划每公顷产商品蟹450千克以上的可放90~105千克;750千克以上则放150千克左右。放养前,稻田同样要消毒。适当混养鲢、鳙夏花或一龄鱼种。
培养天然饵料和投喂。在蟹沟和暂养池中移栽水草或水生蔬菜,以利蟹的摄食、隐蔽、蜕壳。4~5月份每公顷稻田放鲜活螺、蚬60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作为优质动物饲料。3—4月投精料为主,7—9月高温季节,也是摄食高峰,以青料为主,如水草、红薯、南瓜等,补充少量野杂鱼。10月份以动物饲料为主,每日投喂2~3次。傍晚一次占日投喂量60%~70%。每日投饲量约为蟹体重的5%~8%。水质管理和青虾一样,要保持水质清新,方法同虾。每半月用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防止蟹病,并补充钙。每公顷用量150~225千克。其他管理工作以及水稻用农药均同前述。
捕捞方法有四种:①用地笼、蟹笼捕捉;②利用其洄游性,白天加水,晚上排水,在排水口置网捕捉;③先加水后排水,将蟹引入暂养池中捕捉;④夜晚河蟹爬出时用手电照射,很易捉到,捕捞率可达95%。
3、从地理角度稻蟹共养的优势是什么
稻壳等可以养蟹,蟹肥可以作为稻田的肥料,形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产品质量。
4、稻田养蟹的效益
稻田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同一个生长季节里,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这是一项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的种养巧妙结合的立体种养新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因此减轻了农业污染,可使水稻与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共生。
5、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优点?
稻田养鱼种养模式是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在系统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发展稻田养鱼,对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稻鱼基地建设,发挥稻鱼互利共生优势,可以增加鱼的产量和亩产收益,稻田养鱼产业化经营可使稻鱼产品达到质的提高和量的增长,使农民尽可能多的获得生产上的收益并参与分享加工、流通过程带来的效益。
稻田养鱼还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利用鱼除草,施肥,除虫,防病,降低施肥施药数量,从而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促进生态平衡,并通过稻田养鱼产业化,建立现代生态种养园区,带动农家乐、渔家乐的发展。
稻田养鱼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灾害侵袭风险小,增产、增收、富民的效果明显,农民容易接受,产业化发展前景良好。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和加强市场化建设,推广休闲化种养是稻田养鱼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6、稻田蟹的养殖技术
1、养蟹稻田准备
养蟹稻田需要防逃设施。田埂要求高60厘米,宽40-50厘米,在田埂上覆双层塑料薄膜即可。也可在稻田四周围起光滑的石棉瓦或聚乙烯网片防逃。进出水口也要装防逃棚。在距田埂3米开挖环沟,养蟹苗、蟹种的环沟宽1米、深0.8米就可。养成蟹环沟宽2-3米、深1米。田中间也要开沟、开溜(蟹塘)。沟宽50-60厘米、深50厘米,养成蟹可加宽到1米、深60厘米。 溜的面积8-10平方米、深1米。沟、溜约占稻田总面积的30%左右。养蟹田以2-3亩为一个养殖单元为宜。
2、苗种放养
培育蟹种每亩放养蟹苗0.5千克。养殖成蟹则每亩可放养个体重为 10-15克的蟹种 1500-2 000只。也可利用当年早繁蟹苗,放到温室里强化培育后,5月再放进稻田,可以缩短养殖周期。
3、螃蟹的饲养管理
日投喂1-2次,一般上午8-9时和下午4-5时。特别饲养成蟹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饵率为3%-5%。投喂点应在预先设置的食台上或蟹沟两侧的岸边。投喂时要注意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因河蟹有打洞习性,发现漏洞及时堵塞。暴雨时注意防涝、螃蟹的逃逆,干旱季节注意缺水。正常情况下稻田水深保持6-10厘米。为保持水质的清新,要经常换水,6-7月可每周换水1次;8-9月每周换水2-3次;9月以后可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1/5。另外饲养期间每隔10天在沟、溜中施1次生石灰,使水呈5-10毫克/升。
7、稻田养殖河蟹有什么特点
稻田养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其优点是:
(1)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每千克售价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5)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
8、稻田养螃蟹?每亩要多少成本?正常情况。亩产多少?
稻田养河蟹是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又是一种集约经营的方式,它可使水稻少施1次肥料,又可拉加稻谷产量,使蟹、稻获得双丰收。稻田养河蟹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一般投放蟹苗,饲养16~17个月,亩产成蟹可达50~80千克。如果投放幼蟹养1年,亩产成蟹可达50~70千克,亩产值达万元以上。
据研究,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层0~15厘米的土壤有机质提高1倍左右。可见,稻、蟹共生的结构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城市、郊区发展稻田河蟹养殖,对于服务“菜蓝子”工程和农村脱贫致富,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稻田养蟹准备
养蟹的稻田,应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好的单季稻田,前茬作物一经收割离田,要及时搞好规划和整修。
(1)开沟作畦:根据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5~2米外开挖一条围沟,围沟中间每隔2.5米挖畦沟与围沟通连,沟宽0.5米,深0.6米。畦面供种稻,沟内供养蟹。
(2)人造蟹洞:为避免河蟹掘穴造成水沟淤塞,在水沟沟坡离畦面25厘米处,每间隔40厘米左右,用直径12~15厘米的扁圆形棍棒,戳成与畦面成15度斜角,深20~30厘米的洞穴,供河蟹隐蔽穴居。为防止河蟹相互格斗致残,两坡间的洞穴以交错设置为宜。
(3)清田消毒:田块整修结束后,每亩用生石灰30~35千克,化水后,全田泼洒,以杀灭敌害,预防病菌蔓延。
(4)田块的选择:养蟹稻田要求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田四周筑宽1.3~1.5米、高0.8米的田埂并夯实,田埂上围起高 0.75~0.80米的钙塑板,或其它光滑的材料均可,用毛竹固定,稻田内开沟,使稻田成田字型的小块,沟宽0.8~1.2米、深0.6米,沟内种植水葫芦、浮萍等,每小块田设1~2个食台。
(5)防逃设施:河蟹善逃,因此必须筑好防逃设施。具体方法是:沿田岸挖深沟,用砖砌或安装薄水泥板平田岸。根据田块大小,在田里挖“井”字型或“十”字型的蟹沟。蟹沟一般宽50厘米,深80厘米,同时也可挖几个1.5~2米见方,深80厘米的蟹溜。防逃措施是稻田养蟹成败的关键,也是资金投放的重点。因此,防逃材料既要牢固耐用,又要求施工严格。通常四周田埂要用水泥板或砖块砌成两面光滑的防逃墙,墙高0.5米,墙基下埋0.2米左右,墙体三面脱空,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田岸上每隔2米打一根小木桩,将油毛毡竖着铺开,用铅丝或木条将油毛毡固定在木桩上。还有一种做法是在稻田四周砌一条高1米以上,内面光滑的围墙,基部进水口4个,离水面60厘米以上处,用1条15厘米宽的硬塑料薄板,弯成弓形插入即可。此法具有成体低、防逃性好的特点。进、出水口要用铁丝网围拦,做到内可防蟹逃之患,外可防敌害进田。
二、稻田养蟹中水稻的管理
稻田养蟹,对水稻应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的品种。采取少耕直播或常规移栽均可。管理措施着重协调稻、蟹共生的矛盾。
(1)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以减少对河蟹的毒害,另一方面有些有机肥还可作河蟹的饲料。在施足基肥情况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为佳,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施次数和数量。确需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每次亩用量控制在7.5~10千克。最好不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因这二种化肥对蟹种有影响,应慎重使用。
(2)水质管理:养蟹的稻田,需经常保持畦面有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烤田,确需烤田时,只能将水位降至畦面无水层止,分次进行轻烤田,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的正常蜕皮生长。
(3)病虫害防治:河蟹尤其是蟹苗对农药比较敏感,所以凡养蟹的稻田,在选用抗病虫害水稻品种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使用农药,也要注意不可让周围农田的药剂水流入。如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可采用三种办法施药:
一是选用乐果、杀虫脒、叶蝉散、稻瘟净、井岗霉素等对河蟹毒性低的农药;
二是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时间及其规律,对症下药,或选择几种农药混合喷施,进行兼治,扩大防治对象,以减少用药次数;
三是用药方法要喷施,施药时应先灌水,改药液泼洒为喷雾,改高容量粗喷雾为低容量细喷雾或弥雾。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地表水面,施药后结合换水,进行1次套灌,确保田间水体清新,避免农药污染造成蟹死亡。另外采取隔日喷施。用药后要加强观察,发现河蟹有回避反应(出洞乱爬),应及时换水。
三、稻田养蟹中河蟹的饲养管理
(1)种植水草:水稻播种或定植后,水沟水面要及时种植细绿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河蟹作青饵料,也可供河蟹活动和栖息的场所。
(2)蟹种放养:6月上旬,向田中进水30厘米深,插秧1~2天后,将规格为每千克100~200只,体质健壮、肢体完整的蟹种放入田中,放养量每亩 2000~2400只。放养时要均匀,防止局部蟹种过密而互相格斗致残,影响成活率。
(3)投喂饵料:河蟹以蚯蚓、螺蚬、低值贝类、小鱼、虾等饵料为主,搭配畜禽饲用的高质量混合饵料,或玉米、小麦、南瓜丝、谷类等植物性饵料。每天投饵量为河蟹总个体重的5%~8%,并视田间剩饵的多少再确定翌日的投饵数量和品种。投饵定时在下午傍晚为好,定位于水沟岸边上,或投喂在预设的食台上。河蟹每增重0.5千克,需精饵料1千克。
(4)水质调节:养蟹稻田每3~5天换1次水,盛夏高温期每天换1次水,换水放在每天上午10时左右,每次换水量为田间规定水体的1/3~1/2。水位要保持离水稻畦面15厘米。换水时水温温差不能大于3℃,还要防止急水冲灌进田,影响河蟹生长。
(5)消毒补钙:河蟹养殖期内,每月亩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成液体泼洒1次,以杀灭病菌和驱除敌害,并经常补充河蟹需要的钙质营养。
(6)五查五定:养殖期间要坚持每天巡塘检查1~2次。查有无剩饵,定当天投饵品种和数量;查水质水体,定换水时间和换水量;查防逃设施是否牢靠,定维修加固措施;查有无敌害,定防范办法;查有无病蟹和死蟹,定防治挽救措施。
四、稻田养蟹与水稻收割后的管理
水稻在10月下旬或11月收割离田后,为延长河蟹养殖期,通常水沟内仍保持九成满的水位,以满足河蟹对水体条件的要求。适量投饲,做好防逃,按市场需要起捕,捕蟹通常在夜间,先放干沟内水,等多数河蟹爬出洞穴,借灯光捕捉,捕后再放水,如此反复捕捉3个夜晚,大部分可捕净
9、稻田种养结合有哪些优点?
辽宁省盘山县将水稻、蔬菜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组成“稻、蟹、菜”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采取“大垄双行,早放精养”新技术,不仅水稻增产、增效,品质提高,而且稻田中的河蟹可生长成大规格优质蟹,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养蟹稻田比不养蟹稻田效益增加1089元/亩。“盘山模式”将种稻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同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即1+1=4。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的产业。
10、稻田养蟹有哪些优点?
稻田养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其优点是:
(1)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每千克售价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5)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