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老子养生三宝

老子养生三宝

发布时间:2020-09-03 13:49:31

1、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2、如何看待养生大师因病早逝这一颇具讽刺的社会现象?

前段时间,养生大师梅墨生先生因肠癌早逝的消息想必都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对于梅先生的逝世我个人是比较难过的,但是对于他的死,很多人对此争论不休。也就是梅墨生先生身为养生大师,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这个问题的讨论甚至一度上升到了中医与西医的辩证,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养生的理论绝大多数都是契合中医理论的。

例如说,提到养生,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平时拿着个养生杯,里面泡着枸杞红枣茶,饮食以米和面为主,荤素搭配,有菜有汤。平日里不吃垃圾食品,不去娱乐场所,不蹦迪,不熬夜。持续健身,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等等。

那么这些行为真的能够养生吗?这样养生真的能让我们减少病灾吗?持续如此的养生真的能够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吗?

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是的”。

但是如果你问我,这些行为能不能避免癌症的发生,能不能杜绝癌症的出现,那我只能摇摇头说“我不知道”了。

所以说,不能单纯地把梅先生的逝世归结到“养生”的层面上,因为梅先生是死于肠癌的。而癌症是当前社会最难攻克的医学难题,我们无从知道癌细胞突变的原因和几率。

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张学良抽烟喝酒还活到一百岁,就认为抽烟喝酒对人体无害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寿命不长就完全否定其生活习惯,更不能因为“养生大师”早逝就简单的否定养生无用。

3、园艺与养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精辟描述。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其实人体精神,生活,语言,行动的准则都应是阴阳的平衡,及儒家的思想:“不偏不倚”。达到了这个准则,才是恰到好处。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应用:寒者热之,是指人体中的阴气太盛,阳气的相对不足,导致人体出现肢体冷痛不适的症状,用诸如生姜,附桂之类温阳散寒的药物,使阳气得以增强,过盛的阴气得减退,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肢体冷痛得以好转或消失。或用针灸温通,可达到同样的效果。热者寒之,是指人体中的阳气亢盛,阴液的相对不足,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口干的不适症状。用诸如黄连,石膏,生地之类清热生津的药物,使阴液得以增加,过盛的阳热得以减退,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使发热口干诸症状得以好转或消失,或用针刺的泻法或放血,可达到同样效果。
二、阴阳学说在西医治疗原则中的应用:我们把血压过高设定为阳,过低设定为阴。血压过高是阳盛的表现,血压过低是阴盛的表现。人体的血压高于140/90mmHg时,就会出现头晕、急躁、易怒等表现。血压低于120/80mmHg 时,也就会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压的过高或过低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病理机制。当血压过高,给降压药,实则为潜阳泄热的治法。血压过低,给升压药,实则为温阳补气的治法。所以说高血压病的治疗从大的原则上讲,也应属于平衡阴阳,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即血压在120/80mmHg左右的范围,只有这样人体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也就是精神乃治。同样糖尿病的治疗亦为平衡阴阳。我们把血糖过高设定为阳,血糖过低设定为阴。血糖的过高是阳盛伤津的表现,血糖的过低是阴盛耗伤阳气的表现。血糖过高用降糖药物,实则为抑阳降火。血糖过低,用升血糖的药物,实则为扶阳益气。故糖尿病的治疗亦为平衡阴阳的治疗法则。是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及血糖在空腹时保持在3.9—6.1mmol/l左右的范围,只有这样人体的机能才属大致正常的范围,也就是精神乃治。
三、阴阳学说在饮食烹制中的体现:我们要烤一个美味香脆的饼子,就要火力适中,当火力太大烧烤时,短时间烤出的饼子就会皮焦里生,饼子质量下降,人们就不喜食之。反之,当火力太小烧烤时,用很长的时间烤出的饼子就会无色而不熟,不能食用。我们把火力太大设定为阳,火力太小设定为阴。阳的过亢或阴的极度不足,都烤不出好的饼子。只有阴阳的相对平衡,即火力大小的适中,才会有满意的效果,即烧烤出味美香脆的饼子。
四、阴阳学说在饮食量中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餐吃多少,不同的人均有一个相对恒定的量。我们将饮食摄入过量设定为阳,饮食摄入不足设定为阴。阴阳的相对平衡即我们每餐摄入相对恒定的量。假若2—4两为某个人每餐恒定的量,当饮食摄入过量为阳有余,饮食摄入过少为阴不足,2—4两为阴阳的相对平衡点。长期摄入过量会损伤脾胃,或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反之,长期饮食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病。只有按生活规律,每次摄入定量适量的饮食,才有利与身体的健康,即过量或不足(阴阳失衡)均对维持生理状态不利。而适当的饮食量(阴阳平衡)才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状态。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饮食要求就是患者的饮食每日摄入的热量和消耗的热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其血糖才能保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其观点还是一个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阴阳学说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人们日常的行为应该不急不躁且不拖拉,办事心中有数,井井有条,这样的人才是一个良好心态的人。过于急躁过于拖拉均非正常人格。我们将性格过于急躁设定为阳,性格过于拖拉设定为阴,阴阳的过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办事效果。过于急躁的人,头脑简单,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处,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处理的问题漏洞百出,不能取得良好的办事效果。过于拖拉的人,往往失去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或机遇,使原本能取得好的结果的事物,因为失去机遇而处于被动或不利状态。故人体的行为也是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做好事情。
六、阴阳学说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体现:在日常语言对人体的评价中,也反映了阴阳平衡的观点。譬如说某人聪明能干,是对这个人的赞美肯定,是接受评价者很喜欢听的语言。如果说某人太聪明了,其评价的含义就发生了反方向的变化,意味着其人办事斤斤计较,事事从小事着想,蒙骗别人,使人上当,是对其人的否定而不是肯定。评价某人老实忠厚,是对这个人的赞扬肯定,说那个人太老实了,其评价的含义也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意味着其人办事呆板教条,办事不灵活,也是对其人的否定。我们将聪明设定为阳,太聪明就是阳亢。将老实设定为阴,太老实就是阴盛。阳亢和阴盛均非常态也。只有聪明和老实达到一定的度,才是恰到好处,这样的人才是人们喜欢交往的人,是我们做人的追求目标。
七、阴阳平衡在运动锻炼中的体现:马克思曾精辟的论述:“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了运动在生命中的作用。活动二字,就是说想活就得动。平时注重活动锻炼的人,气血运行就通畅,体内的代谢废物就易被代谢出去,人的精神状态就好,平时就不易生病。但并不是运动的次数越多越好,运动的量越大越好。有调查显示,职业竞赛运动员的寿命低于正常人的寿命,我们将运动锻炼过度设定为阳,将不去参加运动锻炼设定为阴。阴阳失衡就不能取得锻炼应有的效果,只有运动锻炼适量(即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
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养生,延年益寿的基本法则。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长期失衡的反映。所谓的医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将失衡的阴阳重新调节成相对平衡的阴阳。养生保健涉及到阴阳平衡的诸多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其表现在吃、穿、住、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现在性、情、意。都不可过剩或不及。掌握好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阴阳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阴阳平衡,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养生格言摘录:
一、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言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经散为五难。
二、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三、养生十六宜:
发宜常梳 面宜常擦 目宜常运
舌宜舔腭 齿宜常叩 耳宜常搓
津宜常咽 肩宜常耸 臂宜常抻
腹宜常摩 腰宜常捂 背宜常暖
肛宜常收 腿宜常曲 踵宜常提
足宜常按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 ,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见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贵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给予主体选择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寿限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因此主张并且相信经过一定的炼养过程,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予以反复阐明:“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普天下最珍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当“以生为贵”,“乐生恶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本能要求和权利,因而人活在世上,应以追求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为最高理想目标。
1.3 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则吉,去则凶。”认为形神“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晋代葛洪认为:“形须神而立焉”,“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认为生命是形神的统一体,形与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离。由于道教的养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既重视精神的修养,也重视形体的锻炼,并竭力把精神与肉体的修炼密切结合起来。性命与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性与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命与形相通,谓人的形体躯体、存在等。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之炼养家则多称“性命双修”。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理论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生修养体系,并借这个理法完备的体系,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与中国儒家、佛教的养生学相比较,唯道教性命双修,故更为圆满。
1.4 修德行善,颐养天年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并非仅仅的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存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事实上成为道教仙学理论的基础。自我肉体修炼与自我心灵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为一,养生与道德紧密联结。道教认为,修仙道之前必须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扬善抑恶,实现生命之转化的关键是人的德行。中国文化重视自我修养的传统自古就有,《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尚书》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的规律,提倡做人应“慎厥终,修思永”。
道德修养,一方面是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2〕。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也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而道德表现是人能自主选择的,一个人的选择就决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无论富贵或是贫贱,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会充实而长久,长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报。善的人生就是福与乐的人生。 可见,道德修养是长生不老的必备条件。一个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药,内练精气之外,还必须积大功德,功夫、功德并俱,方可成为“天仙”。道教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创造一个统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状态。
2 道教养生观在传统医学中的体现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义,认为通过采取各种养生手段来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许多思想被传统医学的经典所吸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养生学。
2.1 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 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首先,体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的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二者共同经历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道教养生非常重视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如:服食养生、房中术以及日常摄养卫生即是如此。其理论根源来自于道教“天人相应”。其次,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是同构相应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万物变化之源,所谓“万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 :“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分而万物生”。可见老子这个“道”实际上是一种有象可见,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质,由这种物质衍生为“一”,“一”即元气,再化生阴阳而成万物,说明“道”如同太极是万物化生之原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确地指出了“道为万物之宗”,并同时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运动的规律,掌握阴阳之道,方能养生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道者,圣人从之,愚者背之。”此外,《素问 》尚有“谨道有法,长有天命”、“谨奉天道”之语,也是告诉人们,人应顺应自然法则,并遵从之,才能寿老而长生。并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术。可见养生防病应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前提条件。
2.2 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朴素地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宇宙,并与自然界的大宇宙联系起来,不仅要调谐人体“小宇宙”的运行,而且还要调谐“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转。同时,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统一的整体。由此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心为主宰,通过经络将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灵枢》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才能健康长寿。《素问·调经论》曰:“阴平阳秘,自然界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四季的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如果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注意养精安神,益气补血,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就能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养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调整阴阳平衡,最终达“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3〕。
2.3 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道家认为,“精”是人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物质现象,也是精神现象。是人体正常生命的物质保证。中医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气,“先天之精”必须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方可保持充盈,发挥其功能。道家认为,“气”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聚成人,气消则人亡。中医的“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的“气”具有很强的活力,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它既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推动着人体生命进程,贯穿于生命运动的始终。“气”的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终止。中医的广义“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道家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来源。老子说:“谷神不死”,即养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气”来滋养才得以发挥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内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为用,精、气、神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能化气,为气之源,气能生精;精充气旺,气生精盈。精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充则神旺,精亏则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则精固,神荡则精失;精为神之基,气是神之力,精气充足则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强调了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养生中的重要意义,主张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如此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 小结
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充分体现了道教珍爱生命、重视养生,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之基础等的中医养生学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为使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将探索延年益寿的研究工作持续做下去。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Therapy,日本称为园艺疗法,韩国称为园艺治疗,简单的定义是:利用园艺来治疗。园艺疗法概念的最早起源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麦加的人在《英国庭园》中对园艺的治疗效果记述道: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园中挖挖坑,静坐一会,拔拔草,这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这样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园艺疗法操作的主要方面:
1.活动(Movement)的成分
身体运动(全身、上肢和手,下肢的运动,筋骨与关节可动部位,协调性) ,刺激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平衡感、温冷觉、味觉、嗅觉等)。
2.注意力集中(Intention)的成分
注意力集中,智慧(经验)积累,加深理解力。
3.生命(Life)的成分
季节的变化,生长周期的变化,生命力的增强。
4.抑制(Keeping)的成分
适度的疲劳,增加体力与促进心脏机能,时间的有效利用,人们之间的交流。
“园艺疗法”养生全攻略
园艺疗法的精神功效
(1)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在医院病房周围种植草木,病人于其中散步或通过门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态安静。据报道,在可以看见花草树木的场所劳动,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使劳动者产生满足感,如果是园艺栽培活动地的话,效果则更佳。
(2)增加活力投身于园艺活动中,使病人、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忘却烦恼,产生疲劳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后精神更加充沛。
(3)张扬气氛一般来讲,红花使人产生激动感,黄花使人产生明快感,蓝花、白花使人产生宁静感。鉴赏花木,可刺激调节松弛大脑。
(4)培养创作激情盆栽花木、花坛制作以及庭园花卉种植等各种园艺活动,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布置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创作情。
(5)抑制冲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整地、挖坑、搬运花木、种植培土以及浇水施肥,在消耗体力的同时,还可抑制冲动,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园艺的对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进行园艺活动时要求慎重并有持续性。例如,修剪花木时应有选择地剪除,播种时则应根据种粒的大小覆盖不同深度的土壤,这些都需要慎重与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重来栽植时,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长期进行园艺活动的结果,无疑会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7)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何时播种、何时移植、何时修剪、何时施肥……植物种类不同,操作内容不同,则时间与季节亦不同。园艺活动,必先制定计划,或书面计划或脑中谋划,因人而异。此项工作或爱好可以增强自己与植物的感情,把握时间概念(早、晚、季节的变化等)。
(8)增强责任感采取责任到人的方法,病人必须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坛等。因为花木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当或疏忽,会导致枯萎。这可使病人认识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从而产生与增强责任感。
(9)树立自信心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开花、结果时,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这说明自己的辛勤劳作得到人们的承认,自己在满足的同时还会增强自信心。这对失去生活自信的精神病患者医治效果更佳。当然,为了不让患者们失望,开始时应该选择易于管理、易于开花的花木种类。
园艺疗法的社会功效
(1)提高社交能力参加集体性的园艺疗法活动,病人以花木园艺为话题,产生共鸣,促进交流,这样可以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强公共道德观念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利用花木进行美化绿化,或者自己所负责的盆花、花坛开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强自信的同时,还体会到自己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为花坛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扫除落叶等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环境美化意识和习惯,增强公共道德观念。
园艺疗法的保健功效
(1)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躁、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叶片声也对听觉有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长久闭户不出门的人们,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气,接受日光明暗给予视觉的刺激,感受冷暖对皮肤的刺激,这可称为自然疗法,也是园艺疗法的内容之一。白天进行园艺活动、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劳后上床休息,有利于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保持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这对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强化运动机能人的精神、身体如果不频繁地进行使用的话,其机能则会出现衰退现象。局部性衰退会导致关节、筋骨萎缩,全身性衰退会导致心脏与消化器官机能低下、易于疲劳等。园艺活动,从播种、扦插、上盆、种植配置等的坐态活动到整地、浇水、施肥等站立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时头、手指、手、足都要运动,亦即它为一项全身性综合运动。残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龄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体的衰老,而园艺活动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
观赏园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少子化社会,我国正在进入这种社会。人情淡薄,价值观丧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会与家庭问题突出。园艺疗法被认为是最能缓和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法之一。多亲近那些美丽的植物吧,你将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前,园艺养生正在国外方兴未艾。所谓园艺养生,就是通过栽花、种草、种菜或培植果树来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和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美国旧金山有家医院专为一些慢性病人开辟了一片空地,让他们从事花草和蔬菜的种植活动;澳大利亚的一家疗养院,还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让他们分别在田野里进行拔草、剪枝、施肥、松土、浇灌等体力劳动,实践证明这些病人康复得很快。日本也有一家疗养院,将心理治疗和心理调节融为一体,让病人在轻音乐声中吃药,从事拔草、捉虫、浇灌、授粉等园艺活动。
园艺健康法是别具一格的一种疗法。它主要通过种花、种草、种菜、培植果树等一系列活动来治疗疾病。在种植花草的同时,也闻到了花香,因此,可以说园艺健康法是兼有香味的疗法。在街心公园里松土锄草,或者向花木浇水,观赏各式各样的花卉。所有的这一切都会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安抚。医学家们确认,园艺疗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常,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变。如各种慢性病症患者,往往存在着焦虑状态和沮丧心理,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看到亲手栽培的花木,正在日新月异蓬蓬勃勃地向上长,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自慰感涌上心头,进而增强战胜疾病、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向来很难和旁人相处,通过种植这些有生命的植物,也就迈开了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促进了身体的康复。
再者,许多花草树木都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排出氧气。除了森林树木地带,花草繁多的地方也是负离子较多的场所,当然也是进行空气负离子疗法的好去处。园艺疗法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最适宜于老年人应用。

园艺疗法的适应症包括: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肺结核、紧张性头痛、收发性痉挛症、弱视、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4、帮忙找到《养生论》原文~谢~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5、道教为什么强调养生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

与老子养生三宝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