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建立的养生法是怎样的?
庄子生活在战国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世所共知;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气功大师,他总结了先秦时期流行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从形、神的关系来认识人体健康与长寿的思专想,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
接着是从体能方面,登高不发抖,入属水不沾湿,入火不觉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多年的气功修炼;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这种境界,是只有气功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或现象。没有练过气功的人,不会有这种境界,也不会相信这种境界。
2、中医养生学为什么强调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复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制、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百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度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庄子认为的气功养生问题有哪些?
庄子的气功功法,主要见载于《养生主》、《刻意》、《在宥》、《达生》等篇。尤其是《达生》篇集中论述了气功养生的问题。
在庄子看来,养形派最大的缺陷在于有为,而这是违背清净自然的规律的。他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也就是说,养形离不开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为取得这些物品,必须劳其形体,由是造成了精神的亏损,这刚好违背了养生之旨。
庄子抓住生活中一些死于非命的现象批评“养形”,他说:“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
庄子认为,万物为天地所生,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返归元始。生死往来,非己所能掌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既然如此,养形是徒劳无益的。
针对养形的缺陷,庄子提出了“养神”的主张。他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进一步指出,养神最主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达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4、道教:庄子是怎么谈养生的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要蕴含在他的《养生主》、《达生》、《外物》、《让王》、《山木》、《刻意》、《天道》、《至乐》等著作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形”,即通过摄取外在的物质来调理保养身体。《庄子·达生》:“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是说保养身体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保证,然而物质充裕却不能很好地保养身体的情况常有,保全生命虽然离不开身体,但身体存在,生命却已丧失的情况也常有。生命的产生不能抗拒,生命的离去不能制止,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内为转移。“养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延续,但不能避免天灾人祸给人带来的危险和侵害。二是“养志”、“养神”,即通过内在的修养来培养志向、保养精神。所谓“养志”,是指培养、保持不慕荣利的志向。《庄子·让容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意思是说,善于培养自己不慕荣利志向的人,就能忘却自己的形骸;善于保养自己的身体的人,就能忘却功名利禄;得道的人,就能忘却工于心计。所谓“养神”,是指保养精神。《庄子·刻意》:“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
5、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积极的方面有哪些?
庄子养生之道详见知《养生主》、《达生》、《外物》等
积极方面
一 养形过摄取外在的物质来调理保养身体,好好吃饭,根据个人需求以及年龄大小看是定时吃餐还是少吃多餐,是否需要药膳调理等。
二 养神,也就是清静无为当中一些很有用的东西,不大喜、大悲、大怒等,因为大道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焦虑伤肺,惊恐伤肾等。讲究的就是个清净自然。不为不正之事而焦虑,比如某些小事又不是工作你一直想,搞得心力交瘁。这些都是庄子养生的积极之处。庄子里面几句话你看看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回,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以瓦注者巧,以钩答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泯。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不好意思大多都忘了只记得意思了,反正讲究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养生。
6、《庄子》里记载了哪些养神的方法?
养神的方法,《庄子》所载主要有心斋法、坐忘法、守一法、守舍法。
庄子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阐述了心斋的方法和要求。《人间世》记载,颜回说:“敢问心斋?”
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若一志”,就是专一你的精神。在气功修炼中,就是凝神入静的意思。后世气功把凝神入静作为修炼中的根本原则或者练功中的总要求,不论任何门派都很少例外。
紧接着是凝神入静的方法。不要用耳去听,而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耳朵的作用仅仅止于听声音,心的作用仅仅止于符合外物;只有气这个东西,空虚、透明,能够容纳万事万物。
气功在练功时,很多功法都要求在放松形体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呼吸之声,先是慢、细、长,接着若有若无,最后连呼吸也不存在了。这时候就进入了“听之以气”的境界。
“虚者,心斋也”。这个“虚”,就是空虚、透明,就是没有任何念头,就是我自身也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这种状态就是心斋。可以看到,后世流行的气功功法庄子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并且理论成熟,核心突出,操作性很强。
庄子借颜回的口解释了坐忘法。“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就是放松身体,将全身的各个关节、部位全部放松;“黜聪明”,就是抛弃自己的聪明,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念头;“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摆脱形体放弃智慧,与大道融合为一。
可见,坐忘就是气功最常用的静坐,在虚无中忘怀一切,与道为一。这段话里,首先提出了放松的要求,其次是入静,也就是离形去知;只要达到这两点,就能进入气功态,与大道融通为一了。而这两点,恰恰是气功中的两个基本点,缺一不可,十分重要。
7、《庄子》——《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指的是什么?
从《庖丁解牛》析养生之道
主旨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明养生之道,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段落大意
本文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说明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
第二段∶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第三段∶写文惠君对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的赞叹。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见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话总结全文,并点明文章的题旨。
内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归纳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养生主全文的总纲,说明了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重点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作对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
知识,那就会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为了免除对身体的危害,人应忘却一切善恶的观念,不要为善以追求好名声,
不要为恶以遭受刑罚。
(3) 为忘却善恶、免伤身心,则凡事都要顺著自然的中道以为常法,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阐释养生之道。这部分的重点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A ) 庖丁解牛时,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脚踏著、用膝盖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动作纯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节拍旋律。
B) 庖丁运刀解牛时发出的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於经首乐章的节奏韵律。
(2)文惠君的赞叹∶
由於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而且富於美感和节奏感,令文惠君赞叹不已∶赞叹
地说:「技术何以竟达到这样的境地?」
(3)文惠君的赞赏,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见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总则∶「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已超过於一般的技术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经验∶
(i)解牛的三个阶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为不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看不见筋肉骨节间的空隙,所以将整头牛看成一个整体。
(b) 三年后∶因为庖丁解牛的经验多了,对牛体的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时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头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体筋肉骨节间的空隙罢了。
(c) 现在∶他解牛时只用心神跟牛体接触,而不需用眼睛去观看。这是因为他顺著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筋肉骨节间的空隙运刀,不会碰著筋肉盘结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衬托自己的技艺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硬把骨头砍断。
(b) 「良庖」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截断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但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因为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则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宽广非常,很有运转的馀地。所以他的刀虽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锋利如新。
(4) 庖丁从解牛经验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谨慎∶虽然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但当他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时,绝不掉以轻心,他会战战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视线,放慢动作,谨慎小心地轻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难时,应谨慎小心,以免出错。
(ii) 做人要敛藏自处∶当牛分解开了,他自然感到心满意足,於是把刀抹净后收藏起来。正如人解决困难后,应收敛锋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后,领悟到养生之道,点出了文章的题旨。
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
喻体 本体
牛体 错综复杂的社会
牛的筋肉骨节 世上纷繁的事务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过程 人生的历程
解牛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养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顺著牛体自然的肌理,从筋肉骨节的缝隙处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无损,故能持久耐用。人处身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世事,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巧妙地避开种种障碍,不硬碰,才能尽享天年。
8、庄子是如何养身又养心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顺应“天道”,放弃一切“妄为”。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将这种思想贯穿全文,为我们指点了养生的要领。
庄子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庄子?养生主》既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体现了庄子的养生智慧。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个中滋味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坐忘”养身又养心
“坐忘”,语出《庄子?大宗师》,是庄子借颜回之口说出的。“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而并非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种彻底的清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所以说,“坐忘”方法所能够成就的是人的一种静态,并且让人在这种特殊的静态下恢复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达到最佳平衡,甚至还能够开发人体的潜能。在现代心理学与现代治疗学中,也有很多的阐释与运用。
庄子三法得长寿
庄子享年83岁,而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这实在是高寿的奇迹。细究其故,其中长寿之道,如下三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曰寡欲。庄子认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二曰静心。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只有心平气和,心静身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三曰超然。庄子看待人生的态度十分超然,一切顺应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遗体旁敲着瓦盆唱歌。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坦然地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重归自然,无疑不是乐事。虽然这个理论并非人人都可接受,但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从庄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长寿,就要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则。正所谓:“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9、庄子有哪些养生之道?
“养生”一词最早即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道家养生思想,并且总结起来可称之为“八字诀”。
首先是“少私”。庄子认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一个人“私”字当头,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终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静默补病”的见地,就是说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遇事顺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宽慰,方“可以保身,可以养身,可以尽年”。少私才能长寿。
其次为“寡欲”。庄子认为“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则必招祸染病。他提出少性欲就不会损精伤神,节食欲就不会劳气伤神,寡官欲就不会积虑伤心。
再次为“清静”。庄子主张“静中养生”,常劝人习以头空、心静、身松为要领的静坐功。他认为人若终日不得安谧,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他提倡人应当重视磨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绪激动中要不时创造静下来的机会。
最后是“乐观”。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乐观豁达,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情绪乐观,因之得以保生;而鸟儿关在笼中,羽毛会憔悴,意志消沉,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人如果禁锢于精神惆怅之中,必会忧愁相接,有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