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饮食调养的心养生保健方法?
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但能够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
2、七种健康的饮食养生方法系?
中医上有“七食利身心”的说法,说的就是七种健康的饮食养生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养生方法吧。 博食:就是对一切食物原料和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的食物都要品尝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现代营养学要求人们博取食物,混合饮食,营养互补。我国医药学历来就认为,食物有湿、热、寒、凉、平、咸、酸、苦、甘、辛,以及补、泻等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长期对食物有所偏嗜,就会使人体的营养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只有丰富多样的膳食,才有可能从各种食物中获得平衡和足够的多种养分,以满足人体的多方面需要。 配食:即对饮食进行合理调配。饮食调配,理应与中药的配伍一样,要按规矩、循准绳、无偏过,方可有益于身心。配膳中,应注意主粮与杂粮搭配、荤食与素食搭配、寒性与热性食物搭配、酸性和碱性食物搭配、五味恰当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平衡。还要注意烹调方法,否则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影响机体多种营养素的吸收,有害健康。 熟食:熟食是我国人民历来的饮食习惯。高温熟食,可以杀菌消毒,且利于消化吸收。熟食还可以增进美味,祛除恶味,经过高温处理,一部分不利于人体的成分经过分解化合,有的挥发掉了,有的则转化成另一种无害成分,同时,食物内部的有效营养成分释放出来,因而适口可食,符合营养卫生要求。生食则不然,食物原料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一般都必须热加工处理,否则将会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饪强调“断生”、“断红”,就是这个道理。有人做过试验,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营养素,但是由于加热分解,有利于吸收所含养分,得失对照,得多于失。 热食:注重热食,同中医饮食保健有关。中医认为:人之热腹不宜承受过多的冷食,用热脏腑去暖冷食,于人体无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张冷食。还认为:热食(不是烫食)一般无害人之危,而冷食则不然,常常有害于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发作时,不宜食生冷),严重者可能导致某种危险,例如负伤流血过多、干渴时饮冷水,极易发生血栓,导致死亡。 节食:节食主要是指饮食控制数量,以不过量为宜。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提出“饮食有节”、“无使过之”。古代有很多关于“节食”的论述和精辟的见解,如“食无求饱”、“不欲过饥,饥则败气。食戒过多,勿极渴而饮,饮戒过深”等。 时食: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关键是“适时”。也就是说,不要等到十分饥渴时才饮食。饮食要定时、定量,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饮食缺乏时间性,像有的人“零食不离口”,必然会使胃不断受纳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减退和胃肠疾病。另外,饮食、配膳、调味也要讲究时令。 医食:就是利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即“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本草经集注》中曾将“果菜米食”列为药物的一个种类专门加以论述。至于什么食物治什么病,什么食物利于人体哪一部分,什么食物有禁忌,或相克、相畏,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禁忌等,我国古代医书上都有记载,并且内容丰富。目前,食物疗法已发展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3、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祖国医学中很多养生保健的观念和现代生命学相似,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书画,气功(引行导气,腹式呼吸)等,.除针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个人操作.经常使用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古法以“固本养元,补气强精”为基础,全面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的量活力,使机体内部协调平衡,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细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环障碍,涤清血管胆固醇积淀,提高血液循环的活力。并应该严格遵从道家及中医传统理论,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并最终达到自然平衡状态,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在这方面有“妙沁药酒(结合了66种中草药的药酒)”。
4、养生保健有哪些方法?
<
5、养生有哪些方法?
1.养气
所谓养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调养健全人体各脏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养调节。后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涑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欲、情绪安定、不妄想贪求而形神兼养者,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必须长时间的性格修养,使正气和调顺达,这样病邪就无从所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顺从自然,内无杂念紛扰,安静乐观,怡然自得,这样形体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养气之道。在形体上,又要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即保证五脏之气健旺,特别是保养脾胃之气及肾气。因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其精气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盛衰,肾中精气旺盛,不使安泄,这样才使人体健康强壮,才能益寿延年。再者,脾胃是后天之本,是维持先天之精气充足的根本来源。所以要饮食规律,切勿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调饮食
饮食不分精、细、粗、劣,都有其一定的“营养精微'。《内经》中所言“美其食',并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讲无论食物的精粗,食之皆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补、不过量是饮食调节的重要一环。此外,饮食的调节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求与自然界相适应。如夏季气候炎热而湿重,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黄瓜、鲜藕、青菜等。可用绿豆汤加冰糖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利湿。
3.运动
人体的气血运行,饮食的消化,都是运动。运动,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气血的运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的衰老,即常言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6、养生保健的方法?
夏天,气温高出汗多,损耗了大量体液,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因此,建议夏天应多吃四类食物。
夏季气候炎热,病菌繁殖生长快,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多,其中健康饮食尤其重要,在这里小编告你几个夏天的饮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夏季哪些水果是上选、夏日喝冰啤酒有四不宜、夏季吃冷饮有六大禁忌。
“酸”味食物: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所以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苦”味食物: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蒲公英、啤酒、茶叶、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但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一次食用不宜过量,过苦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败胃等不适反应。
富“钾”食物:
由于热天人们出汗较多,大量出汗可带走大量的钾元素,会使体内钾离子过多丧失,造成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如草莓、桃子、菠菜、马铃薯、大葱、芹菜、毛豆等。茶叶里面的含钾量特别大,约占1.5%左右,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顺气食物:
夏天天气炎热,往往造成人们身心疲惫烦闷,吃不下睡不好,这个时候,除放松、舒展做好精神、心理调节之外,选食一些顺气又可口的食物尤为重要。例如萝卜、啤酒、玫瑰花、藕、茴香、山楂、橘子等。
7、正确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1、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5、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