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
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
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
《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2、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3、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依据是什么?
中医养生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百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度,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知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道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3.动静结合:现代版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权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
4、结合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现代生活方式谈谈日常生活应怎样养生
上士养心,中士养生,下士养身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更具体点就是子时前要睡觉,饮食要清淡,规律.心态好
5、结合中医养生理论谈谈如何在四季进行养生
你这是论文题目啊?
找个学习中医药的人给你谈谈吧!我的能力回答不了你哟
6、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如何达到养心境界?
养心贵在静心,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养心重在养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7、中医养生如何养心
中医理论中,心属火。火,就是火焰、火苗。火这个东西本身是个气,是空的,是虚的,它本身是没有办法养的。只有给它加柴,柴多、柴好,火焰就强烈就持久。
肝为心之母,所以,养心首先要通过养肝。而肝又是将军之官,可顺不可逆。所以养肝要少生气,多吃清淡,少焦虑,不要长时间用眼。而肝经当令的时间是丑时,就是一点到三点的时间。肝胆互为表里,养肝也要养胆,而胆经当令是子时,就是晚上十一专点到一点的时间。属所以,养肝胆就要早睡。
同时,心的外面有心包,是心的最后一道保护。心包强,心的功能也就强。
8、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该如何养心呢?
我认为养心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既然要养心,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同时不能太浮躁,注意认来真的学习,同时也要培养一个单纯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时也要注意好好地学习一下东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再有,要记得微笑,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微笑可以让自己释放源一下内心,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许多美好,也能让别人看着心里舒服,不像愁眉苦脸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记得运动,运动可以百放松身心,比如跑步,可以让自己在有度氧运动中得到一些愉快和满足,同时也能思考一些事情,也能让自己的心情愉悦,想通一些事情,也能对我们的心灵起到保护作用。
还有就是可以冥想,冥想其实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问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答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这样的话就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养心的作用。
9、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的修身养生是什么?
对于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百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度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回怒、哀、乐、悲、
恐、惊,这是人的7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答,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