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读书养生曾国藩

读书养生曾国藩

发布时间:2020-08-29 15:16:31

1、如何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国藩

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很多
(1)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曾国藩的《论读书》全文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而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易经》、《左转》、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渊之韵。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与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3、曾国藩的这句,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何意?

意思是:

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出处:

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彼时曾国荃被削官职,勒令其省亲回家,意志未免消沉,临别之际,曾国藩赠与其以上格言,勉励其能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的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百余年前,曾国藩写下了这幅对联,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而如今,这幅对联已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

“百战归来再读书”,正是现在很多在职人员在经历了商海沉浮,人生坎坷之后重新拾起书本的真实写照。,曾经是无数人的梦想,但是由于各种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匆匆地走上了社会,走向了商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

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澜之后,有了成绩,有了经验,渴望读书的心情便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清晰了。于是,很多人回到久违的学校,用读书来梳理人生,沉淀智慧,用足够的情感和和经验积累去感知书本,感悟生活。

(3)读书养生曾国藩扩展资料

工作之后,人极易产生习惯的懒散。读书人读书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但能在每天身心俱疲后还坚持看上几十页书,便是配得上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勤”字。

能把这样的好习惯上升为人生哲学,上升为外在事功根源的内在源泉,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便是配得上一个有功底人该有的“恒”字。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还可以勤而有恒,倘若坚持两个月,大概便能初见出类拔萃的气象。

“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荃虽仅国立大学肄业(国子监贡生),但从少年时就随其兄曾国藩在京读书,文化修养不可仅以取得的功名论。

以百战剩余之躯,誉满中华之名和一等伯爵之尊,以洞悉世事人情之眼,平实恬静之心,再来读书,既不为名,也不图利,想来后期的“九帅”更进一步领悟了人生真谛,享尽了精神大餐。

大学时代曾读过刚刚五连冠载誉归来的女排队长郎平的《训练日记》,当时颇为郎平的思想内涵和独到见解所折服,并讶然于文化程度并不高的郎平的思想深度。现在想来,经非常之事者,自当获非常之见。“百战归来”是一种辛苦,更是一种人生难得的阅历和收获。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一种气概,也是一种心态。韶华远逝,青春不再,是一种伤感,也是一种成熟。世间事总难两全,有青春的沸腾、热情和激越,就有青春的鲁莽和幼稚;有成熟的经验、阅历,却失去了青春的热情和闯劲。

但事从两端,唯其韶华已逝,年渐见长,乃知时不我待,更当立起直追。而“千秋邈矣独留我”的气概,正可弥补成熟后热情的不足,青春虽已远去,风情已深入骨,少年的壮志与豪情不会因了岁月的流失而稍逊一二;“百战归来再读书”则当是对阅历和经验的升华。

4、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对此,曾国藩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对读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他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不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嘛。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条: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呼啦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属于老牛拉破车,车破牛也累,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做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得边看边写写划划,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做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她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了《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览》,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说起来,曾国藩虽然是一代大儒,但也不可能样样都擅长,那么他怎么可能在西学、算术、语言学各个方面都能给孩子以指导呢?

要说曾国藩真是一个海纳百川式的人物,当时他的幕府中网罗了天下最杰出的英才,包括像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自己教儿子,还主张儿子向这些饱学之士学习。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胸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儿童,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一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所以,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指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也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本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不论结果如何,这种学习的姿态应该算是这个儒家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5、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别的,也是相关联的,不可偏废。而写和作,是看和读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是看和读的目的所在,是升华,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是读书过程中必须要统筹的四个方面,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或者说读书没有效果。 因此说,读书是一项综合活动,只读不看,或只看、读,不写作,都是不科学的。 曾国藩强调读书时心急不得,因为积累学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读书有难解者,……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国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书,在读书问题上是有着宗教般情怀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曾国藩的读书观的确值得所有读书人借鉴。 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过读书,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不是宗教情怀,又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那些想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是何等的讽刺啊。 对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是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的。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不会甘落人后;有识则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就不会骄傲自大,就不会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那样没有见识了;有恒就会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见解、胸怀,“恒”就是恒心、决心,这三者在读书时缺一不可。 曾国藩一生尽管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但是在说到读书问题时却非常谦虚。

6、每天读点曾国藩的目录

第一章 曾国藩之修身修心绝学
欲正人先正己
谦受益,满招损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可以有傲骨,不可以有傲气
管住自己的嘴巴
有先见之明才能抓得先机
做人要低调
修身养性,宁静致远
以诚待人,以心换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第二章 曾国藩之行事坚忍绝学
想法决定活法——志当存高远
读书是为了什么
提升学习力的关键——专、熟
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
吃苦就是吃补
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凡事不能急于求成
做事要从大局考虑
难关要靠自己挺过去
不是失败,只是暂时还没成功
第三章 曾国藩之立身处世绝学
君子当自强不息
不断内省,才能不断长进
淡泊名利明心智
抱怨不如改变
不要把别人都当傻瓜
切莫追求十全十美
能屈能伸则为大丈夫
第四章 曾国藩之进退有度绝学
把眼光放长远
凡事留有余地
荣耀不可过早享用
以退为进真智慧
迂回曲折,藏巧于拙
自强但别逞强
该出手时果断出手
和为贵,忍为高
急流勇退见好就收
第五章 曾国藩之谨行慎思绝学
小心驶得万年船
大智若愚,“度”中取胜
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
耐其心才能解其烦
敬畏之心,惜福之道
贪心重,身心累
拿鸡蛋碰石头不是勇气,而是傻气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第六章 曾国藩之造势选才绝学
不独揽功劳,学会推功让贤
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
多结交良朋益友
给人留面子,自己更有面子
选对人才,选择成功
用人以长,不计小节
知人善任,量才器使
选对继承人很重要
管理人才两手都要硬
赏罚分明,真心激励
打造自己的“和”谐团队
第七章 曾国藩之治家方圆绝学
家和则福自生
孝友为本,感恩亲情
身教甚于言传
无规矩不成方圆
兴家之道在于勤奋
持家之道在于节俭
耕读是咱们的传家宝
第八章 曾国藩之养生养性绝学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治气
惩忿窒欲,少食多动
仁者自长寿
“四必”调养身心
“君逸”和“臣劳”相结合
早睡早起身体好
亲近大自然

7、盖士人读书出自曾国藩的哪篇文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出自曾国潘的《曾国潘家训》。
他的家书是一本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8、曾国藩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

环境、心境、禅境。

曾国藩用语简练,最喜欢将成功经验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他称之为“字诀”。其中有“二字诀”、“三字诀”、“四字诀”,甚至“六字诀”,用一个字归纳,可以统称为“一字诀”。这是曾家的一个传统。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就将治家之道归纳为八个字,分别是书、蔬、鱼、猪、早、扫、孝、宝,曾国藩称之为“八字诀”,视为传家之宝。

曾国藩在自己的一生中,总结了许多“字诀”,涉及到各个方面。如文章之道有八个“字诀”:涌、直、怪、丽、忧、茹、远、洁;相人之法有十二个“字诀”:长、黄、昂、紧、稳、称、村、昏、屯、动、忿……其中有关为人处世、治国为官,更是精华所在。这类字诀,是他苦心孤诣,日积月累总结出来的。如咸丰九年牗1859牍八月,他在日记中说:“敬、恕、诚、静、勤、润六者,缺一不可”。咸丰十九年牗1860牍九月又说:“睡后,思八年所定‘敬、恕、诚、静、勤、润’六字课心课身之法,实为至要至该。”

9、读书养生的原则?

读书养生的关键是“善读”。倘若读书经常熬夜、常苦思冥想,读得无趣负累,也会造成对自百身能量的透支,也会有损身体的健康。“善读”便是要科学地读,读逸结合地读,要读得有兴趣,读得不累。南宋爱度国诗人陆游对善读是深有体会的,陆游一生十分喜欢读书,一直到80岁高龄还坚持读书写诗,但他懂得读书一定要有兴趣,还要留心劳逸结合,他说:“读书取畅适性灵,不必终卷。”

再者,读书养生内还应注重书籍的选择,应该选择那些有益于容身心健康、有益于怡情养性、有益于增长知识的好书来读。如若迷恋那些黄色的、邪恶的、坏书,非但不利于养生,反而还会让人短命或犯罪。

10、为什么读书益养生?

人们都知道,书是人生的指南,对于养生来说,读书更是如此。人的生命堪称伟大,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只要能很好地领悟书中的内容,便会化作巨大的精神,使人发生极强的生命力。

有人挑出20世纪以来欧美名百人400人,比较哪类人的寿命最长,结果发现读书人居首位。我国也有人对秦汉以来13088名著名的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读书人的寿命远远超过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前几年瑞士《读者文度}商》曾报到“很多从事老年学专家发现,读书学习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有密切关系。”从事老年生理学研究的约翰·摩西博士说:“读书学习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还涉及反射和一种被我们称之为意向的活动。依我看,不论老内幼通常有读书学习上的要求,都会使人健康。”

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读书疗法”已成为时尚。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很多医院还专门为病人开容设图书室,有专门医生指导病人配合“读书疗法”来加速患者的康复。

与读书养生曾国藩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