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唔够表讲健康长寿还有学会养生了吗养生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
人有万物之灵的尊称,但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响。宇宙荣国阴阳运动,形成司机变化,从而影响万物,也影响着人。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精髓。
我们了解了在一天当中怎样养生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我们怎样养生呢?一年四季的养生也同样要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呢,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出名的两句。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季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
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
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则“入地户”。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
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
天时气候反常的节气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因而养生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寒暑交替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不适,我们非常有必要顺从24节气的更迭,进行养生与保健。24节气在我国的发祥极为久远,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更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一年就是二十四个。“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四季节气歌。在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八个节气至关重要,我们讲的二十四节气养生里面,重点讲的就是这八个节气: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这八个节气,是因为这八个节气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气候变化。在这几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气候该变化就会变化,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春天刮春风,夏天刮夏天的风,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风。如果我们的身体顺应四时变化,就像春天是温暖的气候,夏天是热的气候,冬天是寒冷的气候,你秋天是凉风,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过来,如果春天刮的是反冲的风,或者叫做对冲风,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风,应寒反热,夏天刮冬天的风,应热反凉,有这种气候变化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养生了,因为这种时令不正常的气候是疾病最有可能会发生的时候。天气暴热或者暴寒,而你的身体呢或寒或热,身体的虚实加上天时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时就要注意保养。
《易经》中讲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所赐,那么人的养生也就应该要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进行。这种养生哲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应自然则养生成功,违背自然则百病迭起。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与体质养生之秘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我们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2、要长寿怎样养生?
现今我国已经走向小康社会,解决了人们吃饱,穿暖以后,就应该注意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这样,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寿命很短,而为什么古代名医寿命都很长呢?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四条:
(1)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是说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起居无节,故半百岁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来养成的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定时醒来,按时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节律,到时候生物钟便会起作用,出现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这个习惯和节律起卧、作息,会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经常打乱这个规律,不按时起卧,贪恋夜生活,便会扰乱生物钟的节律,使身体产生一些反常的病态,如失眠、烦躁不安、乏力困倦等,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所以说有规律的生活、起卧实为长寿之道。
饮食有度既不是忍饥挨饿,也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应该适度。老中医大多都注意吃饭定时、定量,不强食过饮,懂得“寓医于食”的营养学说,常常根据自身的需求,用食补的方式选择食物调理机体,如:原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张志纯老大夫,一年四季经常喝豆汁(是绿豆经过发酵做成的一种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岁时,仍耳聪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书一篇,后人甚为钦佩。当时我也曾效仿喝过豆汁,果然喝后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时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说,喝豆汁,可以与用青霉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态平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是说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对相应的内脏有影响,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是使人体生病的“内因”。人的情绪、心态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时,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当情绪不好,或有各种恶劣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就会发生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人的衰老进程,或导致某些疾病发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谨慎调理、养性强身,以保持身体健康。
(3)讲究养生,注意防病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意思。中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养生内容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从医疗(治病)注意得多,而从养生(防病)考虑得少。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既有深刻认识,又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国际上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养生学对人的生命有着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疗的功效。它是提高人体的生命系数,延年益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识病”“早治疗”是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张。古人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说“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状态。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古人说的“疾”的状态。此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范,就可以发展成为“病”。中医古籍《内经》也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老中医很重视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候的早期调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还特别注重调理肠胃功能,他们牢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保养好,吃饭香,营养充足,身体就好。这与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强调的,要有全面均衡营养的补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视调理气血,认为气与血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关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治病养生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通气血,令其畅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者宜决之”意思就是引导疏通,如决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气虚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老中医很重视应用益气养血补虚和行气活血祛瘀的调理法则保养身体。我曾见到一张用三七为君药组成的传统药方,从每年立冬时节开始服用,对防止老年人冬天关节不利和关节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国名老中医的防病胜于治病的养生长寿经验,比1992年世界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制定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两千多年,而且比维多利亚宣言更全面,更具体,也更符合实际。老中医的养生保健经验,也可以说是我国古老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优秀遗产之一。
3、如何养生长寿
早晨起来喝杯水,如厕,中午吃饭,以青菜为主,晚上,吃少,十点半前入睡,不暴饮饱餐,心情愉快,每周锻炼三次身体,不吸烟,就可以了
4、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病逝,这么注重养生的大师却早逝,养生真的不能长寿吗?
那不一定。人要想长寿,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要更正一点,梅墨生先生不是养生专家,更不是营养学家,而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擅长书法和中国画。梅墨生之所以让很多人误解为养生专家,是因为他在出名之后参加的很多活动和电视节目当中,讲了很多他自己的养生经验和观点。
现代社会,科技已经较为发达了,大家都学过基础科学的常识。那些所谓的保健品,打着营养、无毒副作用的旗号,却难超越能量守恒,平常饮食均衡,就已经满足了对各类营养的需求。比如,虽然维生素的副作用很少,超出计量单位的补充,长期破坏体内的生态平衡,医生说是安全范围,但医学真的到了读懂人体的层面吗?只是现有眼界制定的标准而已。你以为的无害,只是现在无法评估评估真实危害。
三餐七分饱,稍微准时准点,别饿死,别撑死,体内减少生理对抗,至少消化系统减少了患病概率。能吃的不能吃的,稍微都尝试一点点,别克制,别贪嘴,身体对于营养元素和毒素有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才能张弛有度、进退有序。运动多了并不仅是提高生理机能,同时也加速身体老化。能多睡就多睡,睡觉降低新陈代谢,身体损耗自然减少。也别睡的昏天黑地,困了就补充睡眠,醒了就起床该干什么干什么。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以微笑相迎。无论是和朋友在一起,还是微信跟老同学聊天,记得都要保持微笑,付出友善。那也会增加寿命。5、你知道吗?最健康的24小时生活指南,快告诉家人!
饮食和作息规律是健康的最大保障
这份24小时长寿指南,就当作是送你的一份新年礼物,收好不谢哦~
长寿指南第一条
8:00 吃早餐
想长寿,不吃早饭、不按时吃早饭,都要改掉!
早晨这个时间,胃在等早饭来临,它按时分泌了一少部分胃酸,但是你没有给它吃早饭,胃酸没有东西可消化,它就会对胃内黏膜产生自我溶解,容易导致溃疡、炎症。
而且,不吃早餐,大脑会释放出需要高热量的信号,导致午餐和晚餐摄取“垃圾食品”的几率大增。长期如此,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都会找上门来。
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还要吃好才行。什么样的早餐是好早餐?记住有这4样就够了:谷类+肉蛋+奶+果蔬。
长寿指南第二条
11:00 从电脑前起身走动走动
对着电脑坐满三个小时,猝死风险会迅速上升!
长期坐在电脑前不动,血液黏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久坐1小时的危害约等于抽两根烟,也就是减寿22分钟。
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的话,能阻止久坐带来的血管伤害。
长寿指南第三条
13:00 午饭半小时后睡个午觉
德国睡眠专家发现,中午13点是人在白天一个明显的睡眠高峰。这个时候睡个短觉,能有效刺激体内淋巴细胞,增强免疫细胞活跃性,免疫力也会相应增强。
而且,睡个午觉还能缓解因晚上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对身体造成的负担,能舒缓心血管系统,使因心脏病猝死的风险降低。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尽量不要超过一小时,以15~30分钟最恰当。
长寿指南第四条
15:00 任务再重,该上厕所也要上
一般来说,这个时间点是下午工作任务最繁重的时候,渴了忍忍不喝,想上厕所也憋着?
喝水少、憋尿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甚至引发肾盂肾炎。尿液长时间不能排泄,长期反复,会使盆腔器官功能紊乱,造成抵抗力下降。
而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你的身体至少已经流失了1%的水分。喝水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长寿指南第七条
21:00 放下手机,和家人聊会天
泡完脚就倚沙发上玩手机?这不是懂养生的人该有的做法!
看似舒服无比的“葛优瘫”其实给脊柱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颈椎和胸椎,腰椎处于悬空状态,腰部肌肉也处于痉挛状态,时间长了,有可能会出现颈部疼痛、腰痛甚至真的瘫痪。
而玩手机头部下垂、肩膀前耸、弯腰驼背的姿势会束缚肌肉运动,同时会压迫肋骨,影响心肺的工作效率。
不如和家人聊聊天,倾诉压力,互相劝慰,交流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儿,既解压、调整情绪,又增进感情,当然也利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