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兽医治病讲的是什么故事?
从前,有个人患了眼病,疼得两眼几乎睁不开。家里人叫他去找眼科医生,他嫌路远太麻烦,便到邻近一家兽医那里,请求兽医医治。
兽医叫他躺了下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一把柳叶刀就动手替他做手术。结果,他的两只眼睛全被弄瞎了。
没办法,这人只好叫家人搀扶着,到法官那里控告兽医。法官问明案情后,说:“去你的吧,你如果不是一头驴子,为什么要请兽医治眼病呢?”这人一听,顿时面红耳热起来。
2、中国古代医生治病的故事
华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国谯县人,早年游学徐州,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佗孝廉,太尉黄琬辟,均不就。唯以从医为事,足迹遍及今河南、山东及安徽、江苏之江北地区。治愈息者甚众。他精于方药,每疗疾,开汤药不过数种,抓药不用称量,随手取来,自然适度。为人针灸,不过扎一两处,每处七八针,针拔即见效。除内科及针灸外,还精通妇产及儿科,尤擅长外科。为了解除病人手术时的疼痛,他总结前人行医经验,加上自己对醉酒现象的观察借鉴,完成了麻醉术的发明,《后汉书》卷82下《方术传》言华佗在动手术前,先令病人以酒服麻沸散,使之沉醉无所觉,这是祖国医学上的一大突破。据说阿拉伯医生知道用麻醉剂,即系从中国学到的,说明用酒和麻沸散作临床手术前的麻醉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国志》卷29《方技传》言: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说明华佗当时已能作切除肿瘤及割除肠胃病灶等手术。其作法与现代外科手术大致相仿,足见其技术之高超。
华佗非常重视日常防病和保健工作,他对徒弟吴普说: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物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华佗以上作法,正似个人作体操,打太极拳,生于一千七百年前的华佗能够重视体育锻炼,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了。
曹操素有“头风”病,每一发作,心乱目眩。他闻华佗医术高超,召到诊治,为之针灸,随手而差。因此,操使佗常在左右,佗辞以妻病、归乡不返。操怒而杀之。佗死后,操头风症未除,操因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曹操这话是说错了,操的头风病,即现代医学亦难为之根除。华佗曾言操病,“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倒是符合事实之语。但操袅雄,用政治手腕对待医人,是猜忌过甚了。及后曹操爱子仓舒病困,操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设使当时华佗尚在,也未必能使仓舒起死回生,但若非膏肓之疾,也非没有治好的可能。在古代,因有奇才异能而招致杀身之祸者,实所在不鲜,华佗之死,也是其中悲剧之一。
3、华伦治病救人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典故就是在古代有一个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也很高尚,给穷人治病都不要诊费,只要他们在病好后在他家门口种一棵杏树很多年后他家门口就有了一片杏林从此以后就形容杏林高手为医德高尚而医术精湛的人。(河北医大一个小区的男生宿舍就叫“杏林苑”,取得就是这个典故)
4、华伦治病的故事
在周泰受重伤时,华佗医好他,所以后来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时就说「江东医周泰者乎?」,后来关羽中毒箭,也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后来曹操得到风延病,有人推荐华佗,华佗说要用利斧劈开脑袋才可以,曹操以为他是要来为关羽报仇,所以把他抓起来处死。
5、神农治病救人 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
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
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
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6、民间维吾尔医药治病的故事
维吾尔族医药(简称"维药")是祖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伊斯兰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人民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植物、动物、矿物防病与治病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术,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的药物学。
7、中医养生的小故事
中医养生故事――扁鹊与牛黄
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洋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 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 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中医养生故事--苏东坡妙联对名医 答案补充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 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爱好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答案补充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补充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 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 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8、“防病”胜于“治病” 讲的是什么故事?
作为领导,必须明白防火比救火高明的道理。谁的功劳大,谁更有智慧,你一定要搞清楚。
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户人家的烟囱离房顶太近,他的邻居对他说:“你家的烟囱离屋顶太近了,容易失火。你应该把烟囱建成弯曲的,使它远离屋顶,另外也不要把柴草堆在烟囱下面,这都是隐患啊。”这户人家不听。后来,他家真的失火了,周围的人都提着水来救火。火扑灭后,他感谢那些前来救火的人,却忘了那个提醒他防火的人。这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来历,是《史记》讲汉朝重臣霍光的故事时提到的。
还有一个故事,战国时的魏文侯问名医扁鹊说:“听说你有兄弟三人,都在行医,那么你们当中,谁的医术最为高明呢?”扁鹊回答说:“其实我的大哥医术最为高明,他目光犀利,一眼就可以看出得病的征兆,可以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先把它治愈,所以他的名声并没有外传,只有我们自家人知道。二哥次之,他为人治病,可以把刚刚开始发作的小毛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也只在家乡流传,没有传播到太远的地方。我其实是最差的,我治病的时候,一直要等到病毒已侵入了血脉的时候才能诊断得出,所以要使用猛药,大动干戈,结果反而声名远播了。”魏文侯听了,深有感悟,钦佩地说:“你的见解可真是高明啊!”
防病先于治病。扁鹊与魏文侯的一番对话,对这一观点做出了生动鲜明的解释。在扁鹊三兄弟之中,大哥的医术最为高超,但正因为他的医术高明到了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就将其根治的程度,从根本上杜绝了疾病对人的危害,反而不被一般民众所理解,因而并没有什么名气,真正有名的倒是三人之中医术最低的扁鹊。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是这样,治病的高手和动手术的“一把刀”总是要比防疫的公共卫生医生吃香。同样是治病,如果医生在病人病未发生时就做出预防,或是疾病始发时就及时救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这样的话,哪怕医术再高明,也不容易受人赏识;但若是当病人卧床不起,乃至病情危险时进行救治,病人尽管受尽了折磨,吃够了苦头,一旦治好,却将会对医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视为再生父母,医生也因此红极一时了。
不仅是医疗治病方面是这样,在别的方面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墨子的故事。
春秋时候,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不远千里跑到楚国,劝说楚王息兵。终于,墨子靠他的辩才说服楚王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墨子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城门洞里避避雨。
“喂,干什么的!”守门人大喊。
“我,我只是想避避雨。”墨子有些惶恐。
“走开,这里闲人莫入!”
宋国的大恩人墨子如丧家之犬,好不狼狈。
“做好事不求留名,否则就不是君子了。”墨子自我安慰道,然后走了。
墨子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做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假如他不去劝说楚王,而是等到楚国出兵以后,直接带着他弟子帮助宋国打仗,我想,他的知名度一定更高,他会成为宋国的英雄人物。
墨子把一场兵祸消弭于无形之中,使宋国少死很多人,少花很多钱,这样的功劳,不比浴血征战要大吗?作为领导,必须明白防火比救火高明的道理,你手下的人才,有的是防火型的,有的是救火型的。谁的功劳大,谁更有智慧,你一定要搞清楚。要给防火者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冷了他们的心。
9、华佗用麻沸散给人治病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天,几个壮汉抬着一个男子急匆匆地来找华佗看病。病人双手紧捂肚皮,额冒冷汗,并高喊着:“痛死了,痛死了!”华佗赶忙给他切脉诊断,很快找到了病因。华佗想为他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给他扎了几针,又让他当即吞服了几粒小药丸。几分钟之后,病人的叫喊声没有了。
可是过了没多久,病人又高呼“痛死人了!”在一旁陪伴的他的妻子吓得大哭起来。华佗知道,保守治疗不管用,只能通过手术了。他对病人的妻子一字一句地说:“你丈夫患了阑尾病,只得切开肚子,割去有病的肠子,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痛苦。”
病人妻子一听说要剖肚切肠,连连摇头说不行,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华佗耐心地对她说:“现在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只得动手术。否则,病人很快会痛死。这种手术我以前做过,只要给他喝一碗麻沸散,再动刀他就不会有任何疼痛感了,而且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你尽管放心。”
病人的妻子见到了这种地步,只得同意动手术了。华佗给病人喝了麻沸散后不久,药力开始起作用,病人昏沉沉地睡过去了。华佗不慌不忙地用煮沸消毒过的刀切开病人的肚皮,然后切除溃烂了的阑尾,吸去腹内的脓血,再用事先配制好的药水洗净患部。最后将切口缝合,敷上了药膏。
一切如华佗预料的那样顺利,几个时辰之后,病人逐渐醒了过来,痛苦显著地减轻了。四五天后,病人肚子上的口子开始愈合。一个月后,病人完全恢复了健康,如病前一样行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