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行走坐卧皆养生 下载

行走坐卧皆养生 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8:00:00

1、行走坐卧吃的礼仪是什么

坐姿

坐姿是一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劳动姿势,也是一种主要的休息姿势,更是人们在社交、娱乐中的主要身体姿势。良好的坐姿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塑造沉着、稳重、文雅、端庄的个人形象。

1、标准坐姿要领

1)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目光平视前方或注视交谈对象。

2) 身体端正舒展,重心垂直向下或稍向前倾,腰背挺直,臀部占坐椅面的2/3。

3) 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双脚并齐。

4) 两手可自然放于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

除基本坐姿以外,由于双腿位置的改变,也可形成多种优美的坐姿,如双腿平行斜放,两脚前后相掖,或两脚呈小八字形等,都能给人舒适优雅的感觉。如要架腿,最好后于别人交叠双腿,,女子一般不架腿。无论哪种坐姿,都必须保证腰背挺直,女性还要特别注意使双膝并拢。

2、入座、离座要领

1) 从椅子后面入座。如果椅子左右两侧都空着,应从左侧走到椅前。

2) 不论从哪个方向入座,都应在离椅前半步远的位置立定,右脚轻向后撤半步,用小腿靠椅,以确定位置。

3) 女性着裙装入座时,应用双手将后片向前拢一下,以显得娴雅端庄。

4) 坐下时,身体重心徐徐垂直落下,臀部接触椅面要轻,避免发出声响。

5) 坐下之后,双脚并齐,双腿并拢。
走姿

行走是人的基本动作之一,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行走姿态的好坏可反映人的内心境界和文化素养的高下,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风度、风采和韵味。

1、标准走姿要领

1) 走姿是站姿的延续动作,行走时,必须保持站姿中除手和脚以外的各种要领。

2) 走路使用腰力,身体重心宜稍向前倾。

3) 跨步均匀,步幅约一只脚到一只半脚。

4) 迈步时,两腿间距离要小。女性穿裙子或旗袍时要走成一条直线,使裙子或旗袍的下摆与脚的动作协调,呈现优美的韵律感;穿裤装时,宜走成两条平行的直线。

5) 出脚和落脚时,脚尖脚跟应与前进方向近乎一条直线,避免“内八字”或“外八字”。

6) 两手前后自然协调摆动,手臂与身体的夹角一般在10°~15°,由大臂带动小臂摆动,肘关节只可微曲。

7) 上下楼梯,应保持上体正直,脚步轻盈平稳,尽量少用眼睛看楼梯,最好不要手扶栏杆。1)行走辅助训练

A、摆臂。人直立,保持基本站姿。在距离小腹两拳处确定一个点,两手呈半握拳状,斜前方均向此点摆动,由大臂带动小臂。

B、展膝。保持基本站姿,左脚跟起踵,脚尖不离地面,左脚跟落下时,右脚跟同时起踵,两脚交替进行,脚跟提起的腿屈膝,另一条腿膝部内侧用力绷直。做此动作时,两膝靠拢,内侧摩擦运动。

C、平衡。行走时,在头上放个小垫子或本子书本,用左右手轮流扶住,在能够掌握平衡之后,再放下手进行练习,注意保持物品不掉下来。通过训练,使背脊、脖子竖直,上半身不随便摇晃。

2)迈步分解动作练习

A、保持基本站姿,双手叉腰,左腿擦地前点地,与右脚相距一个脚长,右腿直腿蹬地,髋关节迅速前移重心,成右后点地,然后换方向练习。

B、保持基本站姿,两臂体侧自然下垂。左腿前点地时,右臂移至小腹前的指定点位置,左臂向后斜摆,右腿蹬地,重心前移成右后点地时,手臂位置不变,然后换方向练习。

3)行走连续动作训练

A、左腿屈膝,向上抬起,提腿向正前方迈出,脚跟先落地,经脚心、前脚掌至全脚落地,同时右脚后跟向上慢慢垫起,身体重心移向左腿。

B、换右腿屈膝,经过与左腿膝盖内侧摩擦向上抬起,勾脚迈出,脚跟先着地,落在左脚前方,两脚间相隔一脚距离。

C、迈左腿时,右臂在前;迈右腿时,左臂在前。

D、将以上动作连贯运用,反复练习。

2、武术怎么练才能做到“行走坐卧皆是练拳”

在这种发力架构下,刚开始训练会强调“形正则气顺”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内脏功能优势发挥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会慢慢增加。中医所讲的元气,也逐渐充盈。武术能够治百病,道理就在这里,气血畅通了,元气充盈了,免疫力增加了,那就调动了人体自愈的能力,侵入到体内的病菌,即使是癌细胞都可以斗上一斗。消灭了各种病菌,人体想不健康都不行啊。因为气血充足,运行能力也强。做个比喻,我们再水龙头上接一根水管子,打开水龙头,当你把水管子折叠起来的时候水就流通不了了;但是当水龙头里的水流足够强大时,你想折叠都不可能了。水管子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管和经脉,水就是气血。一开始人体气血亏损,运行能力不强,人体自然身姿下血管和筋脉以及肌肉都是对气血产生阻碍作用,一旦“折叠”,气血就不畅通,尤其在末梢。就像水渠的末端一样,由于水流循环不好,总会积累很多垃圾,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死水”。人体也是这样,气血亏损的人,循环能力不好,在手指和脚上体现的更明显。很多人到冬天都会手脚冰凉,而站桩的人却是手脚温暖。区别就在这里,手脚是经脉、气血循环的末端,气血不壮,循环不好,因此手脚冰凉。而桩功,重新分配了人体重力分布架构,源头上不压迫内脏,就连肌肉都不给气血运行产生阻力。虽然气血循环弱,但是由于阻力减少,循环能力得到提高,手脚便不会冰凉。

3、戒期内行走坐卧洗手漱口等皆有咒语~都有那些?

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学习,百度下以下优酷土豆、视频钟茂森讲的《弟子规》4集或12集请听净空法师讲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注意讲公案的部分,也许能开悟)阿弥陀佛

4、《坐卧美人间》txt全集下载

坐卧美人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区区九朵玫瑰就要四十五个大洋,简直是抢钱吗,虽然我心中暗自诽谤,可是却不得不忍痛掏出四十五块钱递给一直面带职业微笑的服务生,还不能有一丝的脾气
林蕾,我的女朋友,一个如天使般点亮我人生的女孩
对于林蕾会答应做自己的女朋友,我在这一刻仍觉得像是梦中一般。尽管我和林蕾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了,可是她实在是太优秀了
在小学一年纪的时候我和林蕾就是同位,虽然那个时候的林蕾便是唇红齿白如瓷娃娃般可爱,可是毕竟那个时候自己还小,还不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后来明白了,可是自己与她也分开了,直到上高中时,林蕾才再次走进自己的生活中,当时的林蕾已经由一个毛丫头……

5、行住坐卧皆可修行.行时应该如何修

修行功夫到家的人行住坐卧,不管什么时候都处于很深的禅定境界中,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说行住坐卧皆可修行,就是为了像那个方向走,具体在行的时候修行,方法有很多的,念佛、四念处、观心等等都可以的,根根据自己的修行进度、主修法门、以及目前面临的障碍来!

6、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且看古人如何表达得“意”之行?

魏晋玄学中,“言”、“象”、“意”是思想家们辩论的命题之一,王弼主张“得意忘象”、“言不尽意”。言,是语言;象,是形象或意象;无论是“言”,还是“象”,都是“意”的工具,“得意”才是最终的目的。

语言文字的表达是有局限的,在有些时候很难真实地传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有“溢于言表”,想要表达的思想即意,在言语之外,没有合适的语言文字来贴切地表达,就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艺作品或文化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著作、国画、书法、戏曲及一切物质文化产品如玉器、铜器、家具等,是作者与读者(受众)心与心的交流,如苏东坡所言“神游故国”,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与内涵;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能于千里之外感知作者的心境,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得意”。作者的思想传达到了读者心中,并能够产生彼此的灵犀之感,真正地实现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作品只是个工具,通过这种具象的表达,传达的是内在的意蕴。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蓝田代表作《包青天》,其扮演的秦香莲在相府怀抱琵琶诉说身世:“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身冤屈??”唱词柔回百转,曲折动婉,使人闻之不仅潸然泪下,观众被秦香莲的苦难悲情所感染,也在台下默然流泪,观众与秦香莲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观众也进入了故事中,观众得到了剧作的真意!

曾经看过对佛经的比喻,佛经“真意”就像那皓月当空,佛经“典籍”就是那指向明月的手指,所以,佛教修行虽然是以佛经典籍为出发点,但落脚点是在佛教真意上,佛经典籍只是着了“文字相”的工具,而“无相”才是真正的“觉悟”,才会悟到真正的“意”!所以,后来禅宗南派主张“顿悟成佛”,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不着文字,尽得真谛!

意,就是国画中的东晋顾恺之说的“以形传神”;是南齐谢赫说的“气韵生动”;也是唐代诗歌“七绝圣手”王昌龄说的“意境”;也是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发展中提出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道”。这是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

作品有思想、有内涵,读者(受众)才会“得意”,才会“明道”,作者才能更好地最大化地实现自身价值!

7、禅宗的“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出自那部经典?

这句是出自王维的诗!但是王维受禅宗心法熏陶,很有心得,故能言说如此妙偈妙句妙语妙境!可以说契合维摩诘所说经的无二意境!

有疑问请追问
满意望采纳,谢谢!

8、如何做到行走做卧,皆是修行?

正所谓 你离了行走坐卧外 又能到哪里去修行呢?从简单的概念上来说,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身语意方面错误的行为。那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行走坐卧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合不合道,是为公还是为私,是对还是错。使自己的行为都在正确的道理,方式上,那就是
行走坐卧皆修行了。

9、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发表时间:2017-06-17 来源:禅文化网

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体姿势四威仪的禅修,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那么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断无明。没有任何的执著就能够解脱自在。

节录自大愿法师《大念处经学记》
四威仪(行住坐卧——了知身体姿势)

我们在生活之中都离不开这四种基本姿势,行、住、坐、卧,在这里面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就可以成就解脱。但是对于初学者要减少修站禅和卧禅,因为站禅一直站在那里面,站立的姿势会让你很快地身体僵硬、沉重,然后就产生极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会干扰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禅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传的卧禅跟药师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话当然很善巧,因为他就在睡眠里面修。但是这个卧禅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觉知的,如果初学者你就学卧禅的话,你还没开始修你就睡着了。吃完早饭睡,睡了醒了吃午饭,吃了午饭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这个是不可以的,这样修的话你会越来越懈怠和懒惰。所以它容易引发睡意,这个卧姿的话,难以保持觉知,要少修。

怎样通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来修,然后达到解脱呢?比如说我们修行禅,行禅怎么修呢?我们看底下经文:

复次,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正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正在躺卧。』无论何种姿势,皆如实了知。

这样来修行禅。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后一直心里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后放下,然后又抬起右腿,这样是行禅吗?不是啦。行禅不是这样的,你这样修的话,当然能够让你心静下来,但是这个不是行禅,不是真正的行禅,只能说是行禅的前行准备。事实上你要真正修行禅,你要先稍微在你经常要经行的道路,要站在那个起点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说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别观,到能够见到色聚,见到色聚就见到辨识色法了。你能够辨识色法了,然后就分析它们,分析它们最后的究竟色法不过是地水火风,见到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然后才起步,慢慢走,这样是开始修行禅;然后观照,在行走的时候这个心会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说,你迈步之前,你一定心里起个念头,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这念头一起,就会生起很多色法,这个叫心生色法,然后才会指挥你抬腿迈腿。所以要观照,因为“要行走”这一个念头,就产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时也要观照,因为“要行走”这一念,这个起心动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过程。心路过程里面包含了一个意门转向心和七个速行心,这个意门转向心有十二个名法,每一个速行心法里面有三十多个名法,这样地来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禅了。不是说: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里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禅了。不是这样的。

眼下大家可能听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没有系统学过四界差别观,你都不晓得在说什么,也不会懂得它到底怎么修。但是你学下来就好了,学下来你就知道怎样去修,怎样去修四界差别观。我们特别强调,安般念和四界差别观对初学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这一个意门转向心里面的十二个名法,把七个速行心,每个速行心里面的三十多个名法,全部都能够辨识清楚了,你这个时候就真正地没有我相了,真正地没有我执了,不是口说,而是现证。知道这些名法不过是四种名蕴的集聚,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集聚而已。一切带动和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识蕴,在行禅之中能够观照五蕴,就是真正地能够在行禅。如果我们真正地能够在行禅之中来观照五蕴,就证得了名色分别智,再来观照五蕴的生灭因缘。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外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内外身。他安住于身,随观生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

前面我们讲了行禅,站禅、坐禅、卧禅都是那样地修。然后还要进一步要观照,观内外、观生灭。观内是观自己五蕴身心、观外是观他人的五蕴身心;然后交替地来观内外,这样就把一切微细执都断掉了。把对于其他人的那种肉体的贪执,微细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还要观生、观灭、观生灭。

观照五蕴的因缘,生起这个五蕴的因缘也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就能够去除我想,就能够断我执,达到解脱。

在行禅之中,要观照五蕴证得名色分别智以后,还要观照五蕴生起的因缘,它灭的因缘。首先是用缘起第五法来观照五蕴身心的远的因缘。我们由于前世的烦恼轮和业轮;烦恼轮有三支也就是无明、爱、取这三支烦恼轮。业轮有两支就是行和业有这个两支。因为烦恼轮引生业轮,因为业轮,所以我们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报五蕴的生起。这样就是经文里面所讲的“他安住于身,随观身法”的具体的实修的方法。

然后观照,由于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五种因完全地坏灭,所以涅槃的时候五蕴完全坏灭,这是观照因缘灭,也就是经文上所讲的“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的具体的实修的方法。

然后再来“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就是观照因缘生灭之后,还要观照刹那生灭。烦恼轮、业轮的五种因一生起即坏灭,即生即灭;当下的果报五蕴也是一生起立即坏灭,即生即灭;因此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样地来修观禅。

底下就是讲修四威仪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体姿势四威仪的禅修,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那么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断无明。没有任何的执著就能够解脱自在。这样对于身体四威仪的禅修就是变成观禅,观禅就能够成就解脱法门,让我们成圣道。

我们为什么要来禅修呢?为什么要来参加禅文化大学堂呢?因为禅修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自在快乐的心。

有一些人拥有用之不尽的财富,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物品,但是买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对自己的烦恼却束手无策。

那么禅修者拥有自由自在的心。怎么拥有?用前面我们讲的方法,你观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通过辨识色法、辨识名法,就真正地证到一切都不过是五蕴的集聚。而这个五蕴怎么生呢?怎么灭呢?都能知道。这样我们的心就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任何的挂碍,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么面对任何境界的时候,都能够随遇而安,都能够快乐无忧,法喜禅悦无限。所以这样的生活你选择哪一种呢?你是追逐能够用之不尽的财富吗?还是追逐炙手可热的权力呢?或者还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对于那些修行功夫很纯熟的禅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这个时候,才能够成就,才能够修禅,才能够修观禅。他在一切姿势之中都能够成就观禅的智慧,都能够证圣道,都能够进入禅那。

比如说舍利弗尊者和须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灭尽定的精通者。我们去那烂陀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个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个地方附近的村庄里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灭尽定的精通者。南传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饭的,比丘们每天都要托钵。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钵的时候,他在每一家门口都是先迅速地入灭尽定,然后从定中出来再接受供养。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他是精通于慈心禅、慈心观。他在每一家门口来接受供养之前,总是先入慈心禅,然后从慈心禅出来,再来接受供养。大家要知道,这个止和观,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难成就的,你要修观禅,你要先从定出来,再来修观禅。

你看两位尊者就给我们示现了一种榜样。因为两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养者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所以他们都是从定中出再来受供,先修定然后从定出来,再来受供。那样的话,超胜的善业、无量的善业都会在施主的心路过程之中产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都能够成就禅那,都能够修观禅、开智慧、证无我。

10、万般计较皆是空,行住坐卧总是禅

生活处处是修行,平平淡淡才是真

与行走坐卧皆养生 下载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