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蛹虫草菌丝营养生长特征

蛹虫草菌丝营养生长特征

发布时间:2020-08-22 08:04:56

1、蛹虫草液体菌种的优缺点是什么?

(一)优点

1.生产周期短在液体菌种的发酵过程中,由于所有菌丝都与培养基接触,能分泌大量的胞外酶,能迅速而大量的利用液体中的营养,菌丝生长快,一般7~10天即可。

2.菌龄整齐由于液体菌种生产周期短,所以菌种的菌龄相对整齐,菌龄短,生活力强,接种后生长恢复快,接种的污染率相对较低。

3.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生产液体菌种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节约劳动力,节省能源液体菌种生产不使用菌种瓶、菌种袋,省去了洗瓶、装瓶(袋)、扎口、灭菌、搬运,逐瓶(袋)检查等大量的工作量,节省了劳动力、能源与时间。

5.接种成功率高液体菌种接种后,发菌点数多,生长速度快,可以大大提高接种成功率,减少污染。

(二)缺点

1.不便贮藏液体菌种一旦发酵好,应尽快使用,一般应在1~2天内用完最好,长时间的存放,表面易形成菌皮,菌种老化,活力降低。

2.生产技术难度大深层发酵技术难度较大,需要严格的掌握菌株的选择、发酵液的配制及发酵参数的控制。

3.不宜小批量生产在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液体菌种的发酵设备投资大,成本较高。

2、蛹虫草怎样种植

蛹虫草 - 形态特征子座单生或数个一起从寄生蛹体的头部或节部长出,颜色为橘黄或橘红色,全长2—8厘米,蛹体颜色为紫色,长约1.5—2厘米。

菌丝体
蛹虫草是一种子囊菌,通过异宗配合进行有性生殖。其无性型为蛹草拟青霉。其子实体成熟后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单位),孢子散发后随风传播,孢子落在适宜的虫体上,便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一面不断地发育,一面开始向虫体内蔓延,于是蛹虫就会被真菌感染,分解蛹体内的组织,以蛹体内的营养作为其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最后将蛹体内部完全分解。
子实体
一般当蛹虫草的菌丝把蛹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分解完毕后,菌丝体发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橘黄色或橘红色的顶部略膨大的呈棒状的子座(子实体)。
蛹虫草子实体是蛹虫草主要食用、药用的部分。

3、蛹虫草种植技术

蛹虫草-栽培要点
栽培条件
1.营养
碳源
蛹虫草使用方法
碳源是蛹虫草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人工栽培时,蛹虫草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果胶等,其中尤以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糖类的利用效果最好。
氮源 氮元素是蛹虫草自身合成的蛋白质、核酸等有机氮以及铵盐等无机氮。能利用的有机氮很多,如氨基酸、蛋白胨、豆饼粉、蚕蛹粉等;无机氮主要有氯化铵、硝酸钠、磷酸氢二铵等。有机氮的利用效果最好。
矿质元素 以磷、钾、钙、镁等为主要元素。一般通过添加无机盐类来满足蛹虫草对矿质元素的需求。
维生素 虫草菌丝不能合成必要的维生素,适当加入VB1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
2.温度 在虫草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有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界限。菌丝生长温度6℃—30℃,低于6℃极少生长,高于30℃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生产温度为20℃—23℃。原基分化时需较大温差刺激,一般应保持5℃—10℃温差。
3.水分和湿度 水分是蛹虫草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要达到65%—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要注意培养基适时补水和补充营养液。
4.空气 蛹虫草需要少量空气。但在子实体发生期要适当通风,增加新鲜空气。否则,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响生长发育。
5.光照 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应保持黑暗环境。但转化到生殖生长阶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为100—240勒(勒为光照度单位)。光照强,菌丝色泽深,质量好,产量高。
6.酸碱度 蛹虫草为偏酸性真菌,其菌丝生长发育最适pH为5.2—6.8。但在灭菌和培养过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应调高pH值1—1.5,在配制培养基时可加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等缓冲物质。 育种 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及多次转管的蛹虫草菌种,其母本基因容易变异,表现为出草畸形,产质量下降。因此,在生产中应定期对蛹虫草菌种进行一次有性繁殖。具体做法是,选取高产、优质、早熟的蛹虫草子实体,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表面药液,置于盛有综合培养基容器上方悬空,在21℃-23℃下静置培养,待培养基表面出现星芒状虫草菌落时,在接种箱内挑取单个或多个菌落置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待蛹虫草菌丝布满斜面后再提纯。获得的孢子母种须经出草比较试验后,选取优质虫草子实体再进行一次组织分离,经筛选后方可用于转扩栽培种。
考种 将母种扩大培养后,置米饭培养基上,于18℃-20℃下培养20-30d,观察生长情况。若见有细菌或霉菌污染,应对母种进一步纯化;若无杂菌污染,可继续培养,一个月后即有橙红色子实体产生,说明母种可靠。 二级种子培养 将液体培养基分装于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养液200ml,用12层纱布外加一层牛皮纸封口。13-30分钟灭菌后,将母种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钩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种后于20℃摇床培养5d左右,待形成均匀小球后即可用于栽培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培养液变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细菌污染应予以淘汰;二是由于菌丝生长过分粘稠所致。若难以判断,可进行镜检。 培养基配制 以大米、玉米等作主料,另添加10%-25%的蚕蛹粉或奶粉妈提高蛹虫草子实体的品质。将培养料与营养液以1:1比例拌匀,pH值掌握在5.5-7.0。按常规装瓶、灭菌、接种。

菌丝体培养
接种后的料瓶,应置于清洁、避光的环境中培养,保护空气湿度60%。初始阶段,为减少杂菌污染,室内温室宜保持在15℃-18℃之间,待料面布满虫草菌丝后,将温度提到20℃-23℃,持续15d左右,菌丝即可吃透培养料,完成营养生长。
中国有机农业网cnoa360.com

4、蛹虫草是什么

5、蛹虫草生活型和适应型

温度
在虫草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有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界限。菌丝生长温度6℃—30℃,低于6℃极少生长,高于30℃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生产温度为20℃—23℃。原基分化时需较大温差刺激,一般应保持5℃—10℃温差。
水分和湿度
水分是蛹虫草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

蛹虫草(3张)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要达到65%—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要注意培养基适时补水和补充营养液。
空气
蛹虫草需要少量空气。但在子实体发生期要适当通风,增加新鲜空气。否则,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响生长发育。
光照
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应保持黑暗环境。但转化到生殖生长阶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为100—240勒(勒为光照度单位)。光照强,菌丝色泽深,质量好,产量高。
酸碱度

蛹虫草
蛹虫草
蛹虫草[5] 为偏酸性真菌,其菌丝生长发育最适pH为5.2—6.8。但在灭菌和培养过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应调高pH值1—1.5,在配制培养基时可加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等缓冲物质。
育种
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及多次转管的蛹虫草菌种,其母本基因容易变异,表现为出草畸形,产质量下降。因此,在生产中应定期对蛹虫草菌种进行一次有性繁殖。具体做法是,选取高产、优质、早熟的蛹虫草子实体,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表面药液,置于盛有综合培养基容器上方悬空,在21℃-23℃下静置培养,待培养基表面出现星芒状虫草菌落时,在接种箱内挑取单个或多个菌落置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待蛹虫草菌丝布满斜面后再提纯。获得的孢子母种须经出草比较试验后,选取优质虫草子实体再进行一次组织分离,经筛选后方可用于转扩栽培种。
考种
将母种扩大培养后,置米饭培养基上,于18℃-20℃下培养20-30d,观察生长情况。若见有细菌或霉菌污染,应对母种进一步纯化;若无杂菌污染,可继续培养,一个月后即有橙红色子实体产生,说明母种可靠。
二级种子培养
将液体培养基分装于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养液200ml,用12层纱布外加一层牛皮纸封口。13-30分钟灭菌后,将母种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钩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种后于20℃摇床培养5d左右,待形成均匀小球后即可用于栽培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培养液变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细菌污染应予以淘汰;二是由于菌丝生长过分粘稠所致。若难以判断,可进行镜检。
栽培流程
优选品种→制备培养基→蛹虫草母种→二级菌种(药瓶)→栽培蛹虫草菌种→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采收。

6菌种分离编辑
(1)选革选择生长正常、健壮、无病虫害的新鲜蛹虫草做分离材料。用野生早期生长(8月底以前出土的)蛹虫草分离得到的蛹虫草菌种具有明显早熟性(即早出草)。菌种分离可采用泡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等方法,生产上常用组织分离获得纯菌种或进行菌种复壮。
(2)消毒将鲜蛹虫草用清水洗去外表泥土,再用0.1%升汞水溶液消毒l~3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数次,然后再用75%酒精浸泡3~5分钟,用无菌水洗净后进行分离。
(3)分离先用解剖刀切去虫体外部,避开肠道,然后切取内部白色组织块或子座内的组织块,接种到斜面母种培养基上。以蛹虫草子实体有龟背状花纹的顶端组织获得菌种种性最好。
(4)选择抑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最好采用加有50毫克/升链霉素的加富培养基。如采用其他培养基进行分离,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抑菌剂会提高分离效果。常用抑菌剂使用量和加入方法如下:链霉素 30~50毫克/升,灭菌后冷却至 45℃时加入;金霉素 20~30毫克/升,灭菌后冷却至 45℃时加入;青霉素 20毫克/升,灭菌后冷却至 45℃时加入;牛胆汁 5克/升,配制时加入;孟加拉红 35毫克/升,培养基煮沸时加入。
(5)培养分离接种后,在 20℃恒温箱内培养 10天左右,挑选性状良好的母种作为菌种。
(6)鉴定优良菌种标准是:菌丝白色,粗壮浓密,呈匍匐状紧贴培养基生长,边缘整齐,无明显绒毛状白色气生菌丝,后期分泌黄色色素,菌丝见光后变为橘黄色。将分离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后,接种在米饭培养基上进行出草和鉴定。于18℃~20℃温度下培养20~30天,如果无污染则继续培养,l个月后即可形成橙红色子实体。经鉴定种性,选择性状优良菌种用于生产。
培养基
以大米、玉米等作主料,另添加10%-25%的蚕蛹粉或奶粉妈提高蛹虫草子实体的品质。将培养料与营养液以1:1比例拌匀,pH值掌握在5.5-7.0。按常规装瓶、灭菌、接种。
菌丝体培养
接种后的料瓶,应置于清洁、避光的环境中培养,保护空气湿度60%。初始阶段,为减少杂菌污染,室内温室宜保持在15℃-18℃之间,待料面布满虫草菌丝后,将温度提到20℃-23℃,持续15d左右,菌丝即可吃透培养料,完成营养生长。

7培植技术
子实体培养
菌丝体成熟后,由白色逐渐转为桔黄色,此时,室内应增加光照白,白天利用自然散射光,保持200勒克斯,晚间可利用日光灯作光源,每天应不少于10h光照,以促使菌丝体转色和刺激原基形成。待料面突起,并形成小米粒状原基时,要适当通风,补充新鲜空气,保护室内温度18℃-22℃,并提高空气相对温度至80%-85%。如湿度太大,易使培养基提早失水而影响产量。蛹虫草有较强的趋光性,因此在子实体形成后,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培养瓶与光源的相对方向,或调整室内光源方向,以保证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形态,从而提高产量,形成橘黄色或橘红色的顶部略膨大的呈棒状的子座(子实体)。待子实体不再生长,其顶端出现许多小刺时,表明已成熟。采收时,用无菌镊子钳出子实体,然后再加少许营养液,重新包扎好瓶口,继续培养,20d左右,又可长出第二批子座。采收下的子实体晾干或低温烘干后出售。暂不出售,应密封好置低温干燥处贮存。
液体培养
蛹虫草

蛹虫草
天然蛹虫草资源稀少,人工固体栽培周期长,也不易控制条件。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获得虫草菌丝体丝体的化学组成与从天然采集的虫草的化学组成接近,而且可以从发酵液中得到人们需要的物质,还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虫草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C。在进行菌丝发酵时碳源以蛋白胨为最优,采用1∶2或1∶3的碳氮比较为合适。
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是:5%大米粉、1.5%豆饼粉、1.5%麦芽粉、0.1%KH2PO4,0.05%MgSO4·7H2O。
影响蛹虫草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实验因子显著性大小的排列顺序为:甜菜糖>;酵母浸出粉>KNO3>MgSO4·7H2O>FeSO4>K2HPO4。胞外多糖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初始pH值为7,500ml三角瓶中培养基装液量为100ml,接种量6%,温度28°C。周期为96h。
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4%,黄豆粉0.6%,酵母粉0.3%,K2HPO40.05%,MgSO40.05%,接种量3%,pH5.5。认为碳源因子对胞外多糖的产生影响显著。
蛹虫草发酵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0%,玉米浆3.0%,酵母膏0.5%,MgSO4·7H2O0.05%,KH2PO40.05%,认为蔗糖为碳源最好,以酵母膏为氮源,菌体产量最高。
蛹虫草菌丝的生长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以红糖碳源、奶粉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佳,且碳源/氮源合适的比例为2.0~2.5/1.0,适宜PH为5.0~6.5。
培养基成分确定为蛋白胨1.5%,MgSO40.05%,KH2PO40.15%,VB15mg/L,2,4D2mg/L。在相同条件下,优化培养基比原来培养基的发酵得率提高了4.5%,研究初步得到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和生长动力学,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培养基配比可将该菌株的虫草素含量提高到1.21%,比用Czapek培养基提高8.1倍。柴建萍等通过实验得出玉米粉为最优碳源,蚕蛹粉为最优氮源,MgSO4为最优无机盐。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0g/1000ml),蚕蛹粉(5g/1000ml),硫酸镁(0.5g/1000ml)。

6、蛹虫草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条件?

一、营养

蛹虫草在野生时靠蛹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生长、繁殖。在人工培养时,其菌丝体优先利用有机氮,培养料的C/N值以3~10比较适宜。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天冬酸、柠檬酸铵、蛋白胨、酵母膏、蚕蛹粉等。另外,在培养料中加入VB1、VB6、VB12,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子座的形成。

二、温度

蛹虫草菌丝生长的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2~26℃,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情况见图。

蛹虫草子座在20~25℃时形成,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子座的产生。在产生黄色素后,增加昼夜温差刺激,有利于子座原基的形成,在子座原基形成后升高温度有利于子座生长。

三、水分与湿度

蛹虫草菌丝生长要求培养基适宜含水量为60%~70%,含水量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纤细,易发黄断裂,甚至死亡。如果含水量过高,培养料灭菌时受高温作用易形成糊状,菌丝难以向内生长,表现为表面菌丝浓密,洁白,瓶壁易产生色素,有性繁殖困难。

在菌丝生长阶段,由于培养料在瓶内或袋内,空气相对湿度对其影响不大,一般空气相对湿度保持50%~60%为宜。在子座形成期与生长期,为了增加通风量,一般需要揭开瓶口或袋口,或者在瓶口封口薄膜与袋子上扎孔。此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以80%~85%为宜。湿度过小,培养料表面的菌丝易倒伏,干燥,料面变硬,难以转色出草。湿度太大,易引起杂菌的感染及病虫害的发生。若通风不良,再遇低温,子座上易出现白色的菌丝生长。

四、酸碱度

蛹虫草喜欢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活,适宜pH为5.4~6.8,但在配制培养基时调节pH在7~8之间,同时添加0.2%的磷酸二氢钾(KH2PO4)及磷酸氢二钾(K2HPO4)或碳酸钙等缓冲物质。

五、光照

蛹虫草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强光对菌丝的生长不利,在原基分化期需要明亮的散射光,最低要求保持100~200lx以上的光照度,才有利于转色和子座原基的形成。但不要昼夜光照,长时间的连续光照又会阻碍原基的形成。

六、通气

蛹虫草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育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在培养基的内部或表面附近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高时,对子座的分化会起抑制作用,所以保持栽培室内空气新鲜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子座分化阶段,更应加强通风。

蛹虫草属好气性真菌,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氧气。在通风差且湿度高的情况下,菌丝生长差,容易引起杂菌特别是霉菌的滋生。在子座分化期,对新鲜空气的要求更为严格,此时期适于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在通风不良时,不易转色,子座形成推迟,子座容易分枝。

7、蛹虫草的形态特征

概述
蛹虫草 - 形态特征子座单生或数个一起从寄生蛹体的头部或节部长出,颜色为橘黄或橘红色,全长2—8厘米,蛹体颜色为紫色,长约1.5—2厘米。
菌丝体
蛹虫草 是一种子囊菌,通过异宗配合进行有性生殖。其无性型为蛹草拟青霉。其子实体成熟后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单位),孢子散发后随风传播,孢子落在适宜的虫体上,便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一面不断地发育,一面开始向虫体内蔓延,于是蛹虫就会被真菌感染,分解蛹体内的组织,以蛹体内的营养作为其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最后将蛹体内部完全分解。
子实体
一般当蛹虫草的菌丝把蛹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分解完毕后,菌丝体发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橘黄色或橘红色的顶部略膨大的呈棒状的子座(子实体)。
蛹虫草子实体是蛹虫草主要食用、药用的部分。
品种介绍
蛹虫草 - 品种介绍中国于1958年在吉林省首次发现,通过鉴定,认为它与冬虫夏草是同一个属,定名为蛹虫草。主产于云南(昆明、安宁、江川)、吉林(安图、永吉)、辽宁(沈阳)、内蒙古(哲里木盟),生于针、阔叶林或混交林地表土层中鳞翅目昆虫的蛹体上。能采用家蚕和柞蚕蛹人工批量培育,药效、药理与野生种相似甚至更好。
北虫草较之冬虫夏草,具有几个无可比拟的优点:
一是北虫草为虫草属的模式种,分布广泛,为世界各国学者所认识和接受。
二是北虫草已在人工条件下育成了完整子座。
三是北虫草含有虫草菌素和虫草多糖,其独特药理作用已日益引起药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蛹虫草具有以上优点,成为虫草属中药用虫草菌中的佼佼者。
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特定的生物体有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才能产生特定的生物物质。就冬虫夏草而言,各种营养成分只有通过冬虫夏草菌的生物体吸收、合成的生物化学作用,才能同时形成虫草素、虫草酸和虫草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他生物方法或人工化学方法是不能同时达到的。人工化学方法能够合成其中的一种而难以同时合成多种。冬虫夏草菌是一种生物反应器,不管使用什么方法生产,其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样的。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相同。虫草素、虫草酸和虫草多糖是冬虫夏草菌特有的物质,是冬虫夏草特殊功效的主要指标。而恰恰是这些指标,在人工环境优裕条件下生长的北冬虫夏草含量可以比天然条件下生长得更高。人工培养的北冬虫夏草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均达到或超过天然冬虫夏草的水平。虽然人工培养的北冬虫夏草中的个别营养成分略低于天然冬虫夏草水平,但这些营养成分是可以通过研究加以提高的。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齐名为为中国传统的三大补品而驰名中外,国内外许多专家对北虫草营养化学成份,药理及临床效果的研究,都基本上和冬虫夏草相同,主要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调节身体机能,主治肺结核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美容护肤,神精衰弱,糖尿病,升白血球,防癌、抗癌,对化疗作用也很大。人工栽培的北虫草药用功效与野生虫草的功效相差无几,某些方面的医用表现甚至优于野生虫草。但是蛹虫草是种植的,功效远不及野生冬虫夏草,具有医药疗效的冬虫夏草产地是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树两个产地的虫草,福临门冬虫夏草和同仁堂是这两个产地的代表品牌,其中以同仁堂价格最高。药化、药理和临床实验证明蛹虫草完全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经研究证明,人工培养的北冬虫夏草医药临床效果,与天然的冬虫夏草相同,同样能够调节全身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主要有保肺益肾养肝、止咳平喘祛痰、润肤防皱抗衰老、抗菌抗炎、镇静、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糖、抗疲劳、耐缺氧等作用。人工北冬虫夏草主治:虚痨咳血、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盗汗、心率失常、食欲不振、鼻咽癌、肺气肿、肺结核、气管炎、哮喘症、肝炎、肾炎、肾虚、糖尿病、尿频及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等症。

8、蛹虫草子实体的生物学特性

蛹虫草寄主的专一性不强,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成虫和蛹,并且大多数寄生于蛹。其寄主昆虫共有3目11科19种。
野生蛹虫草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广布种,其地理分布区域遍及全世界。在我国,野生蛹虫草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安徽、广西、云南、广东、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区。主要表现出以下分布规律:多生长于春夏季节的4-7月份,或秋冬季节的8—11月份;海拔高度一般在100-2000左右;年均气温为2-12℃,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36℃,在蛹虫草大量产生的4-11月份,气温较高,平均气温为9-28℃;蛹虫草产区多属温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在65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为60-95%,土壤湿度为20-65%;野生蛹虫草多产生在针阔混交林地上,土壤多为棕壤土、紫红壤土等腐殖质土壤,一般土壤腐殖层3-9厘米的林地中较多。
在蛹虫草各个分布地域里,数量极其稀少,且生长地不同,蛹虫草的形态特征也略有不同。

9、蛹虫草的栽培技术

蛹虫草-栽培要点
栽培条件
1.营养
碳源
蛹虫草使用方法
碳源是蛹虫草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人工栽培时,蛹虫草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果胶等,其中尤以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糖类的利用效果最好。
氮源 氮元素是蛹虫草自身合成的蛋白质、核酸等有机氮以及铵盐等无机氮。能利用的有机氮很多,如氨基酸、蛋白胨、豆饼粉、蚕蛹粉等;无机氮主要有氯化铵、硝酸钠、磷酸氢二铵等。有机氮的利用效果最好。
矿质元素 以磷、钾、钙、镁等为主要元素。一般通过添加无机盐类来满足蛹虫草对矿质元素的需求。
维生素 虫草菌丝不能合成必要的维生素,适当加入VB1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
2.温度 在虫草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有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界限。菌丝生长温度6℃—30℃,低于6℃极少生长,高于30℃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生产温度为20℃—23℃。原基分化时需较大温差刺激,一般应保持5℃—10℃温差。
3.水分和湿度 水分是蛹虫草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要达到65%—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要注意培养基适时补水和补充营养液。
4.空气 蛹虫草需要少量空气。但在子实体发生期要适当通风,增加新鲜空气。否则,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响生长发育。
5.光照 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应保持黑暗环境。但转化到生殖生长阶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为100—240勒(勒为光照度单位)。光照强,菌丝色泽深,质量好,产量高。
6.酸碱度 蛹虫草为偏酸性真菌,其菌丝生长发育最适pH为5.2—6.8。但在灭菌和培养过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应调高pH值1—1.5,在配制培养基时可加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等缓冲物质。 育种 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及多次转管的蛹虫草菌种,其母本基因容易变异,表现为出草畸形,产质量下降。因此,在生产中应定期对蛹虫草菌种进行一次有性繁殖。具体做法是,选取高产、优质、早熟的蛹虫草子实体,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表面药液,置于盛有综合培养基容器上方悬空,在21℃-23℃下静置培养,待培养基表面出现星芒状虫草菌落时,在接种箱内挑取单个或多个菌落置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待蛹虫草菌丝布满斜面后再提纯。获得的孢子母种须经出草比较试验后,选取优质虫草子实体再进行一次组织分离,经筛选后方可用于转扩栽培种。
考种 将母种扩大培养后,置米饭培养基上,于18℃-20℃下培养20-30d,观察生长情况。若见有细菌或霉菌污染,应对母种进一步纯化;若无杂菌污染,可继续培养,一个月后即有橙红色子实体产生,说明母种可靠。 二级种子培养 将液体培养基分装于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养液200ml,用12层纱布外加一层牛皮纸封口。13-30分钟灭菌后,将母种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钩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种后于20℃摇床培养5d左右,待形成均匀小球后即可用于栽培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培养液变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细菌污染应予以淘汰;二是由于菌丝生长过分粘稠所致。若难以判断,可进行镜检。 培养基配制 以大米、玉米等作主料,另添加10%-25%的蚕蛹粉或奶粉妈提高蛹虫草子实体的品质。将培养料与营养液以1:1比例拌匀,pH值掌握在5.5-7.0。按常规装瓶、灭菌、接种。

菌丝体培养
接种后的料瓶,应置于清洁、避光的环境中培养,保护空气湿度60%。初始阶段,为减少杂菌污染,室内温室宜保持在15℃-18℃之间,待料面布满虫草菌丝后,将温度提到20℃-23℃,持续15d左右,菌丝即可吃透培养料,完成营养生长。

10、蛹虫草菌种有哪些主要特性?

1.蛹虫草母种的主要特征菌丝体白色,粗壮,呈绒毛状,略有爬壁,见光后气生菌丝与基质的结合部位沿管壁分泌黄色素,培养时间较长,气生菌丝进一步伸长,由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色、黄色、橘红色。

蛹虫草的感染力极强,菌种块在培养基表面接触以下,就可以感染接种,而且菌丝的生长较快,在20~22℃条件下,7~10天就可以长满斜面。

根据实践经验,通常转色较快、较早、较深的菌株,出草早,子座的产量高。相反,不转色或转色较浅的菌株很难长出子座,即使出草,产量也很低。

2.原种和栽培种的主要特征

(1)正常菌丝初期洁白、粗壮,上下均匀一致,生长速率快,见光后容易分泌色素,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较厚,即为正常菌种。

(2)不良菌丝纤细、蓬松,上下生长不均匀,生长速度慢,见光后不易分泌色素,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较薄,即为不良菌种。

(3)退化菌丝生长速度较慢,难于伸入瓶底,一般为培养料水分不适或细菌感染,也可能是菌种转接次数过多,发生退化。

与蛹虫草菌丝营养生长特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