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最会养生的少数民族

最会养生的少数民族

发布时间:2020-08-22 08:04:08

1、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大家常常听到的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1、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今天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

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3、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5、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6、酥油花灯节

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


2、中国最适合养生宜居的城市有哪些,排名第一的是哪里呢?

最适合养生的城市,主要根据城市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环境气候,养生景点数量,同时参考城市在健康长寿、宜居环境等国家级评比获奖情况得出。


峨眉山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国内最适合养生宜居的10座旅游城市,看看有没你所在的城市!

1.广西贺州

贺州,位于广西东部,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91%,拥有“华南地区最大天然氧吧”美誉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黄姚古镇、神似桂林独秀峰的灵峰山等多个好去处。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数万瑶胞载歌载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适合养生的景点:黄姚古镇、姑婆山、十八水原、大桂山、玉石林、钟山十里画廊。

最佳旅行时间:4-5月,9-11月,可到姑婆山爬山赏花,到十八水、紫云洞避暑观瀑布


黄姚古镇

2.广东惠州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拥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优秀养生资源,多次获评全国最宜居城市。

这里有山、林、海、岛、湖、温泉、瀑布等自然景观,也有古村落、海湾、海岛。

适合养生的景点:罗浮山、南昆山、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巽寮湾、双月湾、惠州西湖、亚婆角。

最佳旅行时间:7、8月份惠州降雨较多,9、10月份天气晴朗,是出游的好时机


巽寮湾

3.江西宜春

宜春,是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文化积淀厚重,拥有明月山,温汤硒泉等景观,以及富有历史底蕴的戏曲、傩舞等传统文化。

适合养生的景点:明月山、仰山栖隐禅寺、矿疗温泉乐园、宜春鼓楼、天柱峰。

最佳旅行时间:春秋两季

明月山

4.湖南常德

常德,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了山青水美的自然风光,是一座宜居的养生城市。

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千年佛教圣地夹山寺、湖南屋脊壶瓶山、常德市柳叶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嘉山、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国常德诗墙”等景点。

适合养生的景点有:壶瓶山、柳叶湖、澧州古城、仙阳湖、桃花源、星德山。

最佳旅行时间:春秋时节最美,春季有桃花节


壶瓶山

5.贵州兴义

兴义,山川秀丽,是一座花园城市,因气候宜人而被誉为“小春城”。

这里世代居住着能歌善舞的布依少数民族,拥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和万峰湖三个国家级风景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适宜开展徒步、骑行、登山、野钓等户外运动养生项目。

最佳旅行时间:2月底-4月初,万亩油菜花会一同盛开;7、8月,瀑布会更有气势,还能玩漂流


万峰林

6.江苏扬州

扬州,宁静又闲适,是一座高品质的养生休闲城市。

景点相对集中,个园、何园、瘦西湖、大明寺是到扬州来不可错过的经典景点。

适合养生的景点:瘦西湖、盂城驿、枣林湾、大明寺等。

最佳旅行时间:春季(4-5月)最适合,此时的扬州城有清风、斜柳、琼花,堪称一年中最美的时候


瘦西湖

7.湖北宜昌

宜昌,旅游资源丰富,大坝雄姿、三游古洞、白马仙踪、东山图画、桃花新村、滨江画廊、镇江阁等景观遍布城区,适宜开展森林养生休闲旅游和康养旅游,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宜居宜旅城市。

适合养生的景点: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西陵峡口、柴埠溪峡谷。

最佳旅行时间:春季最佳


三峡人家

8.河南许昌

许昌,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发源地和国都。

三国时期,许昌曾是曹魏古都,这里有大量代表三国文化的景点:灞陵桥、曹丞相府、春秋楼、华佗墓等人文景点。此外,已形成养生养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旅游等支柱产业。

最佳旅行时间:四季皆宜


曹丞相府

9.山东威海

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花园城市,宁静、整洁的市容环境,使这里成为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海驴岛

市区有刘公岛、环翠楼公园、仙姑顶、华夏城;荣成市有成山头、神雕山野生动物园、天鹅湖、海驴岛;乳山市有乳山银滩。

适合养生的景点:刘公岛、成山头、赤山景区、天沐温泉、汤泊温泉等。

最佳旅行时间:夏季,可以在海水中游泳;冬季,可以在成山镇或烟墩角看到成群的天鹅在此过冬。


烟墩角

10.四川乐山

乐山,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城市之一,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同时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乐山、峨眉山等高低山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

适合养生的景点:乐山大佛、峨眉山、东风堰、东坡楼、千佛岩、罗城古镇等。

最佳旅行时间:春秋最佳

3、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特别独特的风俗习惯。。

说一下诶比较奇特的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4、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

5、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从百科上转来的,感觉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了。

6、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

1,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箭射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难过地大哭起来。

苏和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第一把马头琴。从此,美妙的马头琴声传遍了大草原。

2,傣族泼水节的传说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

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

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今天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

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

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3,瑶族赶鸟节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华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等等熬过了严冬,看到山桃花开了,伸动翅膀,飞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里人来了,就唱起欢乐的歌。

看到妹姑手里金灿灿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进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得更欢了,邀集伙伴,快来“会餐”!这样,它们往往成群结队,飞如乌云遮日,落象黑幕压地,耕山人一走,它们巧妙地试探了“稻草人”,飞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会儿,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样子了。

鸟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块心病。山地里没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钱水粮流也枯竭了,皇上发了慌,忙下圣旨:“谁制住了鸟害,赏林九架,免税九年。”

圣旨传下来之后,山主、耕山人都想开了办法。盘云寨有个盘英姑,很爱唱歌。耕山人听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块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羞得不敢开口,盘英姑的歌停了,鸟雀们还久久不肯离开。

耕山人想到:要赶鸟,盘英姑一定有办法。于是,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跟她学起了唱歌,并商量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间去,约定下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种以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赶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去。

在盘云寨,有个叫盘阿肚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清晨,他把鸟笼挂在木楼的房梁上,逗着画眉唱。说也奇怪,也引来一些山雀,日停寨头,夜宿楼檐,山主十分高兴:“哈哈,九架岭又到我名下了。”

于是,他急忙修书,报告皇帝。皇帝朱笔一点,命令各山寨:山主们多养画眉,正月末一天,以鸟引鸟,把九山九岭的鸟雀引上白头山石岩岭。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种早包谷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着聚会寨头。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鸟雀一群群飞出山林,飞来山寨,好不高兴,举起鸟笼,抢在耕山人的前头,向白头山汇集。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人们,飞往白头山。

这天,白头山上人多,鸟也多。晴天,鸟雀飞成排,为歌唱者遮日荫,雨天,鸟雀飞成队,为唱歌人挡风雨。耕山人从清晨唱到黄昏,鸟雀真的忘了飞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们悄悄离去。

到第二天,鸟们飞到云头寻找歌声,它们围着白头山飞,好像山头有听不完的歌声。这样,鸟雀们在白头山呆了半年,等到它们醒来,坡地上只剩了稻谷杆子,耕山人们早把粮食收进了寨门。

7、中国谁最会养生?

具体时间不知道,但是编成的《黄帝内经》是最早最系统的养生介绍,结合了秦汉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应该是张景岳、李诞和李时珍,这三位比较出名。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 如 《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黄帝内经》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对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O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黄帝内经》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明清两代,中国的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因此得以显著提高。仅以《中国医学人名志》中所列医学家的寿命进行统计,其中80岁以上高龄的医学家共107人,而明代就占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时期的养生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明清两代在养生学术理论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张景岳。张氏在《类经》的“摄生”类中汇集了《黄帝内经》的论述,并加以阐发。他自己的创见则集中体现在 《治形论》中。 张景岳在《治形论》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消极人生观,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体与生命的内在联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并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张景岳之前的养生家大多重视养神,从未如此响亮地提出过“养形”,可见他的养生理论确实很有创见。  
 明代重要的养生理论家除了张景岳之外,尚有李诞和李时珍。李诞在他的《保养说》中提出《黄帝内经》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 “精神内守” 是养生正宗,并据此而创立了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薄滋味、寡言语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则丰富和发展了饮食调养的理论,在养生学领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养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减少,很多养生学家都开始注重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大众化。此时的内丹气功一改以往“奥雅难通”的旧貌,开始变得简洁明了。针对修炼内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及五脏功能作了明晰的阐述,尤其提出了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在于三丹田和三关,并指明其要点,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表达通俗化,还突出地表现在明清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方面。象《医先》、《遵生八笺》、《食色绅言》、《呻吟语》、《类修要诀》、《老老恒言》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包含了自古以来丰富多彩养生文化内容,而又雅俗共赏的优秀养生读物。其中明代王文禄所撰的《医先》,就用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深奥养生理论,如论形神关系:“形譬灯缸盛油,神譬灯油燃火,摇翻灯缸则灯油泻,炙干灯油则灯缸裂,必形与神俱,即魂魄足,营卫调。”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则以警句和格言形式,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方法,如其中的《养心要语》谈及情志调摄的养生作用时写到:“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不仅语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泼,极易为大众所接受。养生读物的通俗化,不但促进了养生文化的普及。养生对象偏重老人,中国的养生学,自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的重点便开始逐渐转向老年人。但这种观点真正达到普及的程度,则是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举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动,最高统治者的上述举动客观上促进了重视老人颐养保健风气的形成。这一时期出现的养生著作,大多数都程度不同地联系到老人的健康和长寿问题。明清两代养生对象重老人,还显著地表现出当时出现的大批老年医学专著中,如《寿世保元》、《老老余编》、《老老恒言》等书,都把颐养老人列为重要的养生内容,其中明代御医龚廷贤还在《世寿保元?衰老论》中,对衰老原因作为专题研究。此外,当时的许多非养生专著中的养生篇章也十分重视老人的保健与长寿问题。养生方法多元并存,较之前代,明清时期的养生方法并无重大改进只是对各种已有的养生之道加以兼收并蓄,从而显示出了一种动静并重、综合调理的多元趋势。这一时期的静态养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着重提醒人们,保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却病延年。与静态养生重心神的特点相对应,明清时的动态养生则重视导引法。所谓“导引”,实际上是一种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主动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保健法。它起源于战国时代,与气功、按摩共同构成了我国动态养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后,由于《道藏》的刊行和武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导引术的普及与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间状元罗洪先所撰的《仙传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详尽地收藏了华佗的“五禽图”,并指出:“凡人身体不安,作此禽兽之戏,汗出,疾即愈矣。”点明了导引方法的保健养生作用。此外,综合调理也是明清两代最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

8、少数民族有哪些,常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与最会养生的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