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前言

中医养生前言

发布时间:2020-08-20 19:12:24

1、什么叫中医养生

2、中医养生七良方

你必须知道的中医养生七良方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中医药学在与疾病和衰老的长期斗争中,找到了许多简便易行的延年益寿的良方要诀,这些良方很实用,很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你必须知道的中医养生七良方
■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

■提高睡眠四大宝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3、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体制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4、中医养生有哪些方面

中医养生有很多方面,推荐一个中医养生的网站,华世论健,健康生活知识什么的都有很多

5、中医养生

其实,如果学中医养生类知识是运用到自己来身上,不需要买那种很大部头的书,比如《黄帝内经》等来强迫自己的。比较好的方法是: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就去找些这个方面的书看。个人认为,写得比较实在、易懂又有中医内涵的书还是推荐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系列。源
建议你看的时候,先看目录。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翻去认真看,看完后可以在自己或是在家人身上实践一下,很快能记住很多的。而且,如果实践成功,你会越来越感兴趣,就会对其它知识也很渴望,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可以看中医经典名著啦。

6、中医现代化的前言

中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迫切需要现代化。本文从谈天说地论起:从东方的“盘古开天地”,到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古代星宿图,到神州嫦娥飞船载人飞天;从古希腊的“地心说”、“日心说”,到银河系、河外星系。论人:从黄帝、张仲景,到西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从巫师、圣人,到医生、科学家。又从西方的四体液学说,到东方的阴阳五行学说;从物种起源、微生物,到黄帝内经、瘟疫论;从望闻问切尝百草、中药针灸青蒿素,到X光核磁心电图、基因治疗青霉素。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从自身有限的活动和居住的局部环境、和各种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向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极限延伸,向认识自然及其运动规律和事物本质既真理的极限趋近。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物种起源的认识、发展、和科学理论、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通过东西方医学发展简史的比较,阐述了中医学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和现代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分子基础是宇宙中物质与能量的运动,既能量在生命中的运动、反应模式和调控;诠释伸展了现代化的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和实施现代化临床实践的方法。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既在整体观念下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提高、和现代化是硬道理;中医学必须理直气壮地应用人类一切先进科学理论与技术,使之能:望的更穷高极远,闻的更精密深微,问的更全面彻底,切的更准确迅速,进而为病患及人类“辨证论治”出最佳、高效的防病治病的现代化的方和剂。 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在现代,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的认识,宏观上达到了约130亿年的时间和约13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微观上,达到量子场论水平(10−18 米,例如夸克);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达到分子水平。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向着认识事物本质的极限趋近。
宇宙的演化孕育出生命、进化出智慧。人类认识宇宙、以及人类衍生和居住的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行规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伴随着在自然选择下人类自身的进化--优胜劣汰,进而人类对客观、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入。从公元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到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发表《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的细致天文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确定了地心说:地为球形,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它天体绕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面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观,因而流传时间达1300余年。
直到15世纪,由地心说推算出的天体位置与实际观察不符,人们才开始怀疑其正确性。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的《天体运行论》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这使天文学观测结果可以用理论来加以解释和预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的近三百年,天文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观测,试图证明这一点,可始终没有成功。因为,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其位置变化只有12.5度,当时的观测仪器和方法无法分辨测定出这样小的位置变化。
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Lippershey)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Galileo)依据这一消息,亲自动手制成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进行改进;他发现了月球表面有山,发现了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数不清楚的恒星所组成。由于天体的无数性和遥远性,意大利人布鲁诺(Bruno)于1584年发表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文,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并否定了“上帝”的存在。1600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直到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白塞尔(Bessel)才首次用三角方法测出一颗名为天鹅61的恒星的位置变化,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Halley)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是动的,其运动是由恒星自身的运动和太阳的空间运动两部分合成的结果。1783年,天文学家郝歇尔(Herschel)通过观测和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向织牛星方向运动。因此,彻底动摇了日心说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1785年,郝歇尔利用他所使用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46厘米望远镜,经过长期的实际观测,并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第一个“银河系”模型,这一观念维持了130年之久。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Shapley)通过对银河系天体的观测、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外的宇宙空间存在着无数个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暗弱而又模糊的云雾状天体--星云。1923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2.5米天文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利用造父变星的光度变化(量天尺)推算出仙女星云远远超出了银河系范围,河外星系的存在得以确认。
从1897年物理学家汤坶逊(Thomson)发现电子,人类至今已发现至少有300余种基本粒子。经过世界上几代物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对微观世界理性认识的最大进步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它很好地解释了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及辐射等等现象,特别是当它同狭义相对论结合而建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以后,它已经成为微观世界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的一个基本理论。而量子场论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量子力学对基本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描述,将为人类揭示和描述出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
相对论和量子场论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爱因斯坦(Einstein)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它研究时间、空间和同时性问题,由此推导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 = m·c2。广义相对论研究引力问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间观以及空间充满了以态的思想;向经典牛顿建立的自然哲学以及传统时空观大胆提出了挑战。广义相对论为人类认识宇宙结构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宇宙研究由此诞生,它把宇宙从形而上学转变为物理学和天文物理学。1919年,世界科学家无限兴奋,因为科学实验证明: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了偏折。
20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向认识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进一步求索。这一被科学界逐渐接受的理论,已有至少5项实验观测依据:①星系退化:天文观察发现,遥远的星系均以很高的速度在彼此退行。②宇宙时标。③宇宙中的氦和氘。④射电星系。⑤微波背景辐射。目前人类能观测到、分析和推算出的宇宙年龄约130亿年;太阳形成于约50亿年前;地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
古代中国的星象宇宙观启蒙于7000年前,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星空描绘为龙、虎二大区域,后又分成若干区域。《史记》“天宫书”中把星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区。隋代以后,星象描绘分为三恒、四象二十八宿。经过逐渐积累、分析、发展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2442颗星体描绘成星宫图,划分为207星宫。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知识制定出历法、四季、节气,以顺应天时、减灾辟祸,以图安康。只是在现代,神舟和嫦娥飞船载人飞天才使中国古人迈向宇宙的梦想变成现实。 伴随着宇宙、太阳、地球、月球的发生发展,地球上衍生并提供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光、电、水、气,它们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只是在近代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924年,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驱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Opadn)在他的《生命起源》论著中把生命起源分为三个阶段:有机物产生、氨基酸、高分子聚合物形成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质产生;进一步完善而出现原始生命-具有相当结构、功能复杂的生命单位;并向两个方向进化发展,分别形成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源头。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米勒(Miller)首创用原始大气模拟实验合成了11种氨基酸;随后其他科学家的模拟实验,至70年代,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和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已能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合成。原始海洋形成的团聚体和高温陆相起源的微球体,这两种学说均被认为是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原始细胞模型。1977年,科学家在考察海底火山时发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1996年,美国科学家在海底水深2623米处的火山口发现了生命第三分支的原始生物--杨氏产甲烷球菌,认为这种生物可能是原始生命的最早形式。伴随着地球的形成,历经各期地质变化,有机物衍生出生命;生命经过约35亿年的自然选择、进化、发展,逐渐进化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又进一步分化出组织、器官,形成了现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它继续发展、向未来走去。 从18世纪初,林耐(Linne)提出“人猿同类”,到1809年拉马克(Lamarck)发表《动物哲学》提出“由猿变人”的思想;1895年,达尔文(Darwin)发表《物种起源论》,确定了进化论,首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人猿同祖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1863年,郝胥黎(Huxley)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和明确提出人猿同祖。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优胜劣汰。物种起源于突变及物竞天择,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进化论科学地论证了人与猿的同祖关系,科学地解释了物种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进化论也在不断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与中医养生前言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