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道彬的学术思想怎么研究啊?
你把 自私的基因 看完,在看点物理与生物的书,加上自己的思考 你就能明白很多,有的甚至位于哲学之上,当然最好是看看马克思的哲学。
2、医学家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成长经历
童年磨难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佑元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千里求师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导滋阴学说
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和推广。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
3、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内容是什么?
同上
4、请简述医学家朱丹溪生平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和推广。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
5、在养生学方面儒家有哪些学术思想和观点?
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从儒家许多经典中都可以发现。如强调精神调摄方面,《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
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
注意身体护养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另外孔子还指出:“居无求安”。意即居住环境和条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则,容易使人变懒,意志消沉,事业荒废,身体衰弱,对健康不利。他按照四时节令气候变化调节居处和增减衣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6、气功为何人所创???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
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一、殷周时期的气功萌芽
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二、先秦诸子与气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类功法传世。所谓“守中”,即在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
《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则说明了习练气功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练气功要重视道德修养的修身方法,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观念:“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宋、尹则把老子的“道”和“气”统一起来,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流万物而不变”(《心术》)。又进一步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其“气论”对气功学的基础理论有很大影响。
动静结合的观点则首见于《吕氏春秋》,吕氏首先指出了“静”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接着又指出了“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由于静与动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吕氏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以养生为务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后世广为传扬的王乔与赤松子,他们对气功的影响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以及《行气铭》,据专家考证,这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到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但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表明在战国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战国至汉初成书的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气功锻炼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古人对远古时期人们修炼气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调的雏形。《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一种社会医学,它所奠基的气功学,古时称为“黄老之学”,恰好符合当代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是气功锻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素问??遗篇刺法论》更介绍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具体方法。后世练功的“入静”、“气贯丹田”、“舌抵上腭”、“叩齿吞津”、“玉液还丹”等等,也都由此而来。
先秦时期,社会上已有从事气功研究的术士、方士。气功养生术从休息以利于体力恢复的简单应用,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预防养生、祛病健身的导引气功。如楚国盛行导引行气,著名的方士就有“羡门高豀、上成郁林、公乐聚榖”(宋玉《高唐赋》)。姜亮夫先生说:“燕齐以求仙方而延年为主,而楚南以养气而外生死为宗,故燕齐多方士,而楚南多隐逸……而导引行气,始于楚南。”(《屈原赋校注》)可见战国后期社会上气功养生术的普遍流行。《素问》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之论(《异法方宜论》)。
《管子》则谓“故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此乃以稳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乘之以调和”,提倡用中和法调节精神与形体。功法已有动功、静功等不同,并且收载在诸子的著作里流传下来。
三、秦汉时期的气功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虽然秦朝持续时间不长,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做了许多统一的工作,为汉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秦汉在医学方面有较大发展,气功学也因此受到良好的影响。尤其是汉初,统治阶级曾一度提倡“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之风盛行一时。政府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客观上对气功的发展是一个促进。即使以后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但气功并未因儒家经学的兴盛受到影响,反而在理论认识上有显著提高。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家的一些修持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摄生养性的手段。至此,中国气功明显形成了儒、道、释三家。
秦汉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论著日多。受先秦诸子的影响,秦汉论著也包罗万象。其中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论著不少,较有代表的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素书》、《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申鉴》、《老子指归》、《论衡》、《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经》等。除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气候的知识外,有的篇章直接阐发气功养生的内容,其中尤以《吕氏春秋》对发展气功整体论的观点有较大的推动,将天地自然、社会人事、机体生命合为一大系统。后世气功家观察自然、社会与机体生命的关系,多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指导,足见其影响之深。另外《老子指归》对“道”的论述,明确提出“道”即是平衡,是事物形成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状态,较先秦诸子所述平衡问题在气功中的应用更为具体。《淮南子》“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万言”。其中淑真、精神、道应、人间等篇所述(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气功基本理论和实践功法的具体阐发。还有《太平经》阐述功法之多,也是其他同时著作所少见的。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首次应用十二消息卦,说明了气功气化学说的数学原理。
秦汉时期,气功实践加强,不仅用于预防摄生,也用于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道士、医师应用其作为防治疾病的方法,有知识之士用以作为养生法,连普通民众也有应用气功的记载。在摄生防病方面,社会上已流行各种不同作用的功法。如汉??荀悦的“关息法”,就重在壮阳。有侧重养阴的功法,静而生阴,多从静功方面入手进行。养阴又多重在精、血、津液等体内物质的获得上,如长沙出土的青铜镜铭文:“尚方佳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渴饮玉泉” 即是练气功时吞咽口中分泌出的津液。较多的气功家,还是提倡应用“和”法。如《吕氏春秋》的“精神安乎形”、“心志欲其和”;刘安的“形神志气,各尽其宜”;韩婴的“君子务结心乎一”;董仲舒的“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陆贾的“宁其心而安其性”;徐平的“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尤其是严君平对“和”法的论述:“其为化也(‘其’指道),变于不变,动于不动;反以生复,复以生反,有以生无,无以生有,反复相因,自然是守。”(《老子指归??卷三》)是说道在不变中变,不动中动,自身在相对稳定中产生变化的运动。明确阐发了气功的气化作用,从理论上对“和”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除说明秦汉时期广泛应用“和”法之外,还表明秦汉气功对动静、复反、有无等辩证关系的认识,已具较高的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秦汉时期健身气功的应用已很普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虽仅存44幅图画,但导引姿势复杂多变,运动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着平民装束。有的注明了导引作用,并且注意了意识活动要与动作协调,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鹞背”、“龙登”、“熊经”、“鸟伸”,较《庄子》的记载有所发展,显然是后世“五禽戏”的起源之一。
华佗在气功学方面的贡献是创制五禽戏,即虎、鹿、熊、猿、鸟五戏。五禽戏为时间较早、系统全面的健身动功功法之一。《三国志·华佗传》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简要地介绍了五禽戏的由来以及临床上的应用。说明五禽戏较之春秋二禽戏,较之战国末西汉初的导引法又有提高。华佗五禽戏的创制,促进了气功的发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功
晋初(又谓汉末)女气功学家魏华存的气功学专著《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问世。就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而论,主要应用人天观、脏象学说研究气功养生法,说明脑神经及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提高了气功对人体结构及脏腑间联系的认识,对后世广有影响。
晋代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对推动古代气功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认为导引的作用是“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可以延年益寿。
南北朝的陶弘景、陆修静对气功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陶弘景著有《养性延命录》、《真诰》,创制了许多具有实际作用的功法。陆修静撰有《三洞经书目录》,为保存南北朝前的气功文献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还有北齐??颜之推说的“爱养神明,调护气息”,论述了气功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后世多有效法。
晋以后,各种功法相继出现。其中有以练气为主的“命功”,如魏华存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法”和陶弘景的“六字服气法”:“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养性延命录》)有调神,协调精神为主的“性功”,如魏华存的“思一法”,用以稳定脑神,其实就是补脑安神的性功。梁刘勰的“理神法”,实际上也是调节精神、稳定情绪的安神法,即所谓“静则养神”。临床还用于治疗神形失调引起的各种内伤疾病,有调身、运动形体的“导引”。将“导引”用来预防摄生,祛邪疗疾。如晋许逊所创的“补肝三势”、“补脾三势”、“补心脏三势”、“补肺脏三势”、“补肾脏三势”,用于治疗五脏疾病。方法简明易行,有实效,至今仍用于实践,即是经后人改动而更名为“立式八段锦”的原型。两晋南北朝的气功较秦汉时期又有新的发展,除有以上的功法外, 还有按摩、咽津等多种辅助功法。如陶弘景的以活动形体,动摇肢节,强壮身体,增进健康的“导引按摩法”等。
五、隋唐时期气功的应用
隋朝时期的气功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气功成就,气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法二百六十余式,用于健身,治内、外、妇科等疾病。在《周易参同契》的基础上,继承许逊之说,当时,多称气功养生法为“内丹术”,习练气功叫“修丹”或“炼丹”。隋以后至唐,内丹之术曾兴盛一时。也有外丹与内丹混用的情况,致使服食外丹而毙命(外丹多为铅汞等有毒成分做成)者亦不少见。
唐代孙思邈躬身实践,其学术思想兼融医、道、佛于一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所创“调气法”、“导引法”简明易学,较适合老年患者需要。王玄览著《玄珠录》论述气功状态下的特殊生理功能作用。司马承祯著《修真秘旨》、《坐忘论》、《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书,应用气功健身摄生预防,延年却老。还有,钟离权认为气功养生法是持身之大道;吕洞宾主张习练气功应以补阳为法;王泰用气功养生法防治老年病;施肩吾著《养生辨疑诀》认为“学道可以长生”,还著《钟吕传道记》,阐发气功的各个方面,为气功的防治应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等等。连文学家白居易也作《求玄珠赋》和《动静交相养赋》,阐述气功的动静作用,对后世很有影响。
六、宋元时期的气功发展
宋元时期气功的发展,儒道释医各家都有一定贡献。理论上集三家(道、儒及释)之长融为一体。实践方面用以治疗各种神形失调性疾病,尤以健身、防治老年病见长。
基本理论方面,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应用太极、八卦知识,说明整体与局部、动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气功认识动静之间的变化是一大促进。以后,朱熹继承其说,兴理学的研究,有“主静”、“德性”、“存心”诸说,客观上促进了气功基本理论的发展,并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宋元时期道家气功著述较多,虽杂有宗教意识,但为继承前人经验保留了丰富资料。张君房辑的《云笈七签》,是道藏辑要,被后世誉为小道藏,除宗教教义、教规的论述外,较多的是气功著述。张伯端的《悟真篇》提倡悟性,是宋代很有影响的气功专著,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并列为道家四大经典。陈泥丸的《大道歌》论述气功养生延年,曾慥的《至游子》认为气功健身“能通道化,虚明则通”,白玉赡讲气功有“万法归一”、“精神与气常保全”之论。
宋元诸医家重视气功养生法的研究,也应用气功健身及提高道德修养,防治七情内伤引起的疾病。《太平圣惠方》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功法说明。《圣济总录》提出 “治神”的主张,主张应用导引、服气等法,“保其泰和,合彼太和”。《苏沈良方》提倡习练“调气法”,并认为要取得成功,“惟长久不废”,持之以恒。《养老奉亲书》应用“六字气诀”,防治老年病,为后世广泛采用。
金元诸医家,也应用气功健身,并多有发挥。刘完素说 “饮食者调其形,起居者调其神”,李东垣认为“夜半收心,静坐片时”可“升发元气”,朱丹溪主张“调息养神”。金元时道家研究气功养生法也很活跃。王重阳著《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对气功及养生多有发挥。马丹阳著《神光灿》、《洞玄金玉集》也同论气功。谭处瑞著《元珠歌》、《落魄歌》对气功也多有益之论。丘处机著《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可以说是气功养生学专著。但是,金元道家著述,与隋、唐、宋时的道家著述一样,有不切实际之处,阅读研究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七、明清时期气功的发展
明清时期,气功健身强体应用较盛,儒、释、道各家都有专论。著述有兰茂所著的《性天风月通玄记》,提倡人与自然相应。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说明经络是习练气功时气血运行的通道。其他医家的论著里,多有阐发气功养生的专篇。如徐春圃在《古今医统》里说:“摄生之要,莫大乎存想。”他还介绍了多种动功功法,防治疾病。龚廷贤也在《寿世保元》中介绍了气功养生的具体做法:“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趺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足开目,去耳塞,下榻数步,偃卧榻上,少睡片刻起来,啜粥半碗,不可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普济方》沿《圣济总录》之道,也引录气功养生法作为健身强体、防治疾病的方法。李士材著《删补颐生微论》并附修摄法二十五条,可以说是二十五个气功功法。《医门法律》有“和畅性情”之论,实际是应用气功调节精神。李梴提倡导引健身,有开关法、起髀法、开郁法,用以调理血脉,疏通关节,强壮身体,祛邪治病。更为突出的是龚居中应用气功,治疗“咳嗽齁喘,肺病劳瘵”。清陈士铎有先春养阳法,先夏养阴法,先秋养阴法,先冬养阳法,与自然一一相应,调节身体各部之阴阳。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录有“运功规法”,并在内科杂病证治(药)之后附气功疗法。还有医家用以治五官疾病,用之广泛,不胜枚举。
八、近现代气功的发展
近现代气功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近百年中,由于各种原因气功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以后,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气功得到了较大发展。
7、朱丹溪是谁啊?
古代名医朱丹溪 ↓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被人称作 丹溪翁 。元代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生于公元-1358年,享年77岁。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震亨,天资聪慧,性情豪爽,好学不倦。6岁时即可日诵千言,阅读一遍就能知晓书中的大意,世人有“神童”之称。当震亨到了15岁的时候,他父亲病逝了,这样震亨一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家境的衰落,使震亨一家的生活变得艰辛起来。26岁时,他终于几经周折来到临近东阳县的八华山,结识了当时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四代弟子许谦,拜在其门下学习程、朱理学,日后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7岁和44岁时,朱震亨曾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上榜,因此他领悟到,像他这样敢于主张正义,违抗官府意志的人,即便才学再高,也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由此他下决心做一个医生,为民众解除疾苦,从此震亨走上了以医为业的道路。 震亨初学医时,主要是自学古典医籍,如《素问》、《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但忧于缺乏明师的指点,对古典医籍的领会不深、不透,在使用古方时效果往往不佳,于是他决定外出走访,寻求高师。49岁时,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 1377年,罗知悌因年高体弱,患病久治不愈病逝了,朱震亨悲痛万分,因罗知悌无一后人,所有一切后事均由他操办。 震亨在48岁后,由于熟读《内经》,精研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的学说,又随高师罗知悌深造,成了一代名医。他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公元1358年,一代名医朱震亨端坐在书桌前,手持狼毫,含笑而去。终年77岁。家人将他的衣柜打开,大橱小橱装满了书稿,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朱震亨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著作和诊疗经验,其中《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医学发明》、《脉诀指掌》、《平治荟萃》、《语法机要》、《丹溪医要》、《脉因证治》等书,是其代表作。这些著作,为我们后人研究朱震亨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有价值的史料。 朱震亨门人很多,如戴元礼、王履等,这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是金元学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拟的。
麻烦采纳,谢谢!
8、朱丹溪生平有什么代表作?
朱丹溪善于使用一些稀奇的方法为人治病,而且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著作和诊疗经验,其中《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医学发明》、《脉诀指掌》、《平治荟萃》、《语法机要》、《丹溪医要》、《脉因证治》等书,是其代表作。
这些著作,为我们后人研究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有价值的史料。朱丹溪门人很多,如戴元礼、王履等,这对明清时期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是金元时期学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拟的。
9、名医朱丹溪的传说有哪些?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赤岸人。因居所临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与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医。
他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从而创立了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医学著作。
朱丹溪将红曲的功效和红曲酒的酿造方法总结归纳于《本草衍义补遗》,并于公元1327年始创丹溪红曲酒。
中华十大名医
朱丹溪先习程朱理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朱丹溪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滋阴派创始人
滋阴派,中国医学学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创。朱丹溪的滋阴派学说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丹溪红曲酒鼻祖
史料记载,丹溪红曲酒由朱丹溪于1327年始创。
红曲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红曲的功效和红曲酒的酿造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一一记载到《本草衍义补遗》之中,从此,丹溪红曲和丹溪红曲酒才得以诞生和流传,红曲养生价值也得以升华。230年之后,李时珍根据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才将红曲功效记载到《本草纲目》之中。
丹溪红曲酒自朱丹溪创立以来,后经其后人恪守祖训,22代传承,至今已有692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