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圈的养生帖有几条靠谱的
一半一半吧,好多信息为了吸引眼球都故意夸大其来词,无中自生有,有些干脆是常识性错误。最好不要看,容易误导人。
比如我朋友圈有百卖蜂蜜的朋友,为了销售宣传时夸大蜂蜜作用,最后几乎快要度包治百病了:感冒喝蜂蜜好、早晨喝蜂蜜怎样、知失眠喝蜂蜜怎样、这个病可以喝蜂蜜辅助治、那个病喝蜂蜜有道疗效、、、、、
2、朋友圈里哪些养生知识,是常见的谣言?
你朋友圈里转的这些内容是谣言、不可信!
谣言一:大蒜油炸变红是地沟油
谈地沟油色变是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前热传了一个鉴别油是地沟油与否的方法:大蒜油炸变红是地沟油。这个方法吸引了诸多人的眼球,群众纷纷效法,发现大蒜在某些油中的确会变红,便对此深信不疑。
这个方法真的靠谱吗?答案是不!第一,此种鉴别方法的原理是大蒜遇黄曲霉素会变色,而在科研数据库里并没有大蒜遇黄曲霉素变色的说法,可信度很低。第二,黄曲霉素是地沟通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但地沟油中不一定会含有黄曲霉素,也可能是其他物质。第一点就可以直接把这个谣言推翻了,假如第一点成立,第二点也不成立。如此这般,这个谣言不攻自破了!
谣言二:虾和维生素C同吃会砷中毒
网络流传一名太晚女孩无缘无故七窍流血暴毙,有解释称:问题在于她在吃了大量的虾后,又服用了维生素C,虾中含有砷,在维生素C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砷中毒。人的正常膳食中,每餐都含有相当剂量的虾和维生素C,虾和维生素C同食可导致砷中毒?实在无法令人信服!然而就是有人对此诚惶诚恐。
首先,从虾所含有的砷来看,即使是吃进去后全部吸收,并与维生素C起反应,都不足以达到砒霜纯品的口服致死量,不可能引起急性砷中毒。其次,维生素C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环境下比较稳定,胃中的消化主要是物理过程,食材中的砷和维生素C不太可能在胃中起反应。所以,安安心心地吃番茄炒大虾吧!
谣言三:榴莲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又是一则流传的消息:中国游客吃榴莲后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压飙升,引发心脏病猝死,而且据说泰国还有明确的规定,食用大量榴莲后,8个小时之内不能饮用奶类食品。事实果真如此?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榴莲和咖啡都不存在咖啡因这种物质,这个怎么都说不通吧?还有我们平时很爱的甜品:榴莲蛋糕、榴莲冰淇淋都是混合鲜奶、炼乳与榴莲制作而成的,不也是该吃吃该喝喝!
谣言四:蘑菇富集重金属不能吃
有一个“博士”称:蘑菇不能多吃,因为蘑菇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特别强,几乎所有的重金属,都富集在蘑菇中,但人体却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时间长了,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
好像说的也很有道理?别被忽悠了!一些蘑菇能富集重金属是客观事实,而富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污染程度,蘑菇的富集重金属是蘑菇对不良生长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重金属并不是蘑菇生长的必须养分,对蘑菇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在种植中也不会有人为添加。综上,正常渠道采购的蘑菇可正常食用无需担心,但从膳食均衡的角度出发,还是建议每天控制一定的量食用。
谣言五: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
微波、辐射这样的词总能引起许多人的恐慌,关于微波炉传说也就往往得到格外关注。在这个闻癌色变的年代,“微波炉加热产生致癌物”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成为广泛接受的“信念”。
那么微波炉到底会不会致癌呢?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
3、为什么朋友圈的养生学不可靠
这个问题显然是一杆打死一船人了。过于片面了。
有些可靠,有些不可靠。有些适合这个人群,有些适合另一个人群。
关键要明确,自己要什么?自己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4、微信朋友圈有个给人看病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立是真的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会再微信上给人看病吗?那里面都是权威认证的专家怎么可能会在微信上给人看病,所以肯定是假的!
5、那些爸妈朋友圈里的养生文章,真的靠谱吗?
是不靠谱的,我们应该告诉父母不要相信。
现在的微信朋友圈都已经被一些骗子刷屏了,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有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一刷朋友圈,养生谣言铺天盖地,在这些养生理论指导下,我们活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却依然该脱发的脱发,该早衰的早衰。说到底,还是伪科学养生惹的祸。伪科学主要是指一切宣称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的所谓理论和假设,在朋友圈中,养生伪科学主要指广泛传播的关于养生健康的伪科学。
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为了赚那些老年人的钱而弄出来的,因为老年人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健康。而这养生伪科学爆款文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他们诞生在三流情感杂志,报纸中缝广告以及午夜FM,他们跟进互联网热潮,高举互联网+旗帜,抱紧微信大腿儿,摇身一变,成为父母朋友圈里绝对的权威。养生伪科学的内容来自于国外替代医学信息借鉴和国内健康相关研究信息的部分抓取和放大。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文章的断章取义,他们只会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准备好了文章来源后,大数据造假上场,各大自媒体进行内容输出之外,还有很多医药公司会请写手,门槛并不高,在各平台搜索养生文章征稿可以发现不少养生科普类征稿的群组。我短期浏览了家人朋友馈赠的大量癌症伪科学文章,三观尽毁,最终总结出了伪科学文章的几大特点,可以让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内容,也能轻松识别绝大多数伪科学文章。
6、如何正确看待朋友圈养生
点击你想屏蔽的朋知友的头像,进入他的朋友圈主页。再点击一下他的头像,进入个人介绍页面。在右上角有个道竖着的内3个点,点击一下,下面有个“设置朋友圈权限”的选项,点击一下,把“不看他的朋容友圈”选项打开,搞定。
7、朋友圈中靠谱的“养生秘籍”有多少
这个很难说吧
现在的朋友圈里面
什么样的东西都会有
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吧
自己多长个心眼就好
8、朋友圈的"医生"是否靠谱?
不靠谱!很多骗子!
通过微信给病人看病卖药
近日,多位市民反映称,自己朋友圈里多了一批“微信医生”,仅通过微信聊天就可以看病、开药,治疗范围涉及静脉曲张、脱发等多类疾病。与此同时,有正规医院医生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微信医生”盗用。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微信医生”是否具备职业资格难以证明。专家表示,远程看病不现实。市卫计委建议称,“微信医生”监管困难,建议不要相信。
盗用医生照片网上开诊治病
最近,就职于北京市和睦家医院皮肤科的袁医生遇到了一件让她十分气愤的事情,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盗用了。对方将袁医生身穿白大褂的照片设为微信头像后,打着专治“静脉曲张”的旗号,在网上为患者看病、开药。
袁医生介绍说,不久前有患者向自己反映称,一个名为“中医除静脉曲张”的微信账号疑似打着袁医生的名号为大家看病诊治。袁医生添加该微信号后发现,对方所使用的头像恰好是自己在医院拍摄的身穿白大褂的工作照,此前曾被自己用作微博头像。一番交涉后,对方答应撤掉袁医生的照片,但却迟迟没有行动,后来还索性将袁医生拉入黑名单中。
今年1月,北青报记者添加了该账号作为好友,发现对方仍使用袁珊医生的照片作为头像。好友申请通过后,对方很快询问说,“是否需要治疗静脉曲张”,并要求告知性别、年龄、发现时间以及发病部位照片等信息。北青报记者将一张网络图片发给对方后,对方回复称“患者”已经是“重度凸起”了,已发生“静脉膜受损引起血液逆流”现象,想要治好,就需要从他那里配置一个疗程45天,总价为995元的外用泡脚的中药粉,作用是“修复受损的静脉瓣膜,改善微循环,让血液正常流向心脏,恢复正常”。
该“医生”自称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医,有执业医师执照,经他手诊治的患者大多会在使用“药粉”治疗一疗程之后见效甚至恢复。
盗用正规医生照片被揭穿
远程看“百病”身份难核实
随后,北青报记者向这名“医生”表示,希望可以带家中患者去其坐诊的医院现场拜访。该“医生”提供了一个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亳州路的地址,并回复称,“不是大医院,就是小诊所,没名字”。北青报记者查询发现,这名“医生”所给地址是一个有多家商铺登记的二层白楼,地图中并未显示这个地址上有任何诊所或药店存在。
曾接受过“微信医生”治疗的小吴介绍说,自己曾经在网友推荐后添加了一位自称能治疗脱发的中医,这名“医生”告诉小吴,只要用他配制的药洗头就能治疗脱发,所用药物都是由“名贵中药”配成,效果很好。但是小吴使用了三个多月也未见成效,之后小吴便不再相信这名“医生”,终止了“治疗”。小吴告诉北青报记者,准备放弃治疗前,他曾经对这名“医生”的身份产生质疑,询问过这名医生的名字和就职单位,结果这名“医生”只向小吴透露了他的姓氏和一个模糊的就职地址。
北青报记者搜索发现,类似的“微信医生”并不在少数,除了静脉曲张、脱发等,还涉及男科、月经不调、整容等多个领域。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大学生王某通过微信结识一名整容医生,对方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在宾馆为小王做了双眼皮手术,后手术失败,小王发现自己被医生拉入黑名单。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微信医生”的微信号开头都是同一组英文字母,北青报记者随机对500个以该字母组开头的微信号码进行统计,发现,其中约100个微信账号与“微信医生”有关。
专家:远程看病不现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张章表示,现在虽然有很多手机APP、微信、微博等软件、网站会跟正规的医生签约,但是,大多在提供这种线上医疗咨询服务的网站上,医生也只是给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答疑解惑,而不是真的“看诊”。如果在线上咨询时,医生觉得患者所描述的情况存在患病的可能,那么,医生会建议患者到医院去就诊,而不是在线诊治、开药。而且,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证的医生,是不允许在非注册地外的地方对他人进行诊疗、开药的。
张章医师介绍说,真正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存在像“微信医生”所说的那样,只通过照片和患者的描述就能给患者看病、做诊断的可能,“这种远程看病的方式是不现实的,别说开药,看病都不行。”
卫计委:“微信医生”不可信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所有注册执业医生必须有执业地点,而这些“微信医生”的身份是很难通过简单的微信聊天来确认是否是真的医生,还是根本没有执业资格的“医生”。
卫计委的工作人员表示,“微信医生”的行医监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些“微信医生”根本不会透露所在地的地址,甚至干脆没有坐诊地。而卫生监督部门只能在知道具体地址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干预。患者或患者家属如果发现了有问题的“微信医生”,可以向卫计委和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举报后卫计委和相关部门会核实是否存在非法行医或者其他问题。如在与“微信医生”交谈时发现,“微信医生”在诊疗、宣传时有夸大行为时,可以向工商部门反映。对于已经在这类“微信医生”处购买过药品,并发现上当受骗,可以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
卫计委工作人员建议,不要相信“微信医生”,正规的医生不会通过微信给病人看病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