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于养生,那么如何正确的养心呢?
我认为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能够保持安静一段时间。如果我们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修身养性的方式首先就要入静,只有我们进入了安静的状态,才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让自己慢慢的变得对于什么事情都不会有情绪上巨大的转变,如果真的做到任何事情都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修养内心的境界就已经达到了。当然,我们在修养内心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驱除内心当中的杂念
如果想要进入一个相当的状态的话,那么首先要驱除内心当中的杂念,比如说我们在静坐养心的时候,如果脑子里的杂念太多,那么很容易就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混乱,这样也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入定了,在这里我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那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两只手握成拳头状,内心的意识集中在自己的鼻子部位,这样可以更快的帮助我们入定。
2、选一个安静的环境
环境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有着直接干扰的因素,所以我们要想正确的修身养性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那么尽量找一处静谧的空间让自己来练习,当然我们所说的这种静谧的空间,不一定需要花费多大的金钱可以换来,其实在自己家里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练习。
3、注意保证良好的休息
如果我们没有休息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心情越来越毛躁,这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干扰作用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保证良好的休息,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应该保证6~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如果睡眠质量不好的话,应该先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
2、养生先养心,如何养心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3、养生不能只养身还要养心,那心到底该怎样养呢?
滋养心脏意味着保护心脏。 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有清正廉洁的五脏,统一的气血,秘密的阴阳,这样他们才能长寿健康。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任何心理平衡的人都有健康和长寿。 养心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 《黄帝内经》认为它是“宁静和虚无的”,即一种平静、乐观和开放的心态,平静和娱乐。 孟子说:“养心,不贪少” 他也是一个欲望很少的人。虽然有些人不存在,但他们很少。 他也是一个有许多欲望的人。虽然有些人不是,但他们很少。 '
养心的核心是平静头脑,清除心火和欲望,减少各种欲望,重新产生注意力分散和扰乱头脑,这将消耗大量的能量。 气血失调,心不在焉 冥想是让气血按照正常规则运行。 在自然养生中,精神释放法和放松法被用来减少各种欲望,获得精神内营养,获得精神安宁,滋养灵魂,补充人类能量
夏天滋养心灵的方法首先是心灵纯洁,欲望少。如果你不那么贪婪,你就不会那么烦恼。 中医认为“喜出望外,伤心欲绝”,所以老年人应该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尤其不要喜出望外,伤心欲绝 第二,在夏天,你应该多休息。如果你有空休息,休息可以帮助老年人消除分心。 第三,夏天我们应该多坐一会儿,保持冷静,即使需要5分钟。 老年人应该每天安静地坐在树荫下或室内15-30分钟。 你也可以听悠扬的音乐,看漂亮的图片,或者去钓鱼或者打太极拳。 第四,心脏在夏天需要减速,夏天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容易超载,所以心脏在夏天需要减速,不能疲劳。 只有当心脏先慢下来,呼吸才能慢下来。 休息应该减缓生命的节奏,减缓心跳,降低呼吸频率,减缓生命活动的节奏,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第五,在夏天,人们应该多享受凉爽的空气,少出汗。夏天,一个人应该多汗,汗水是一个人心灵的液体。汗水是血和汗的同一来源,汗水更容易伤害阴阳。 此外,夏季高温和体表血容量的大量分布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的心脑缺血症状。 此外,夏季出汗过多会增加血液粘度。因此,在夏天,有必要降低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出汗,并适当喝一点盐水。 然而,出汗时应该出汗,老年人不应该闭上汗,在房间里打开空的时间不应该太长。 养心安神在夏天至关重要。茯苓、麦冬、大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4、为什么说养生要先养心? 这种说法靠谱吗?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非常靠谱,从中医的养生学角度来讲,平心静气首先不会让我们伤及五脏六腑,对内脏有着很好的调养疗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医的五行理论,每个元素都对应着相应的内脏器官,也对应着我们的五种情绪,无论哪种情绪,太过的话都会伤及我们相对应的脏器,所以,说养生先养心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养心的好处,也有以下几点:
1、锻炼沉稳的性格
经常保持平心静气,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性格,不至于让我们的情绪有大起大落,忽高忽低,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个好人缘,给别人留下一种容易接近和相处的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对我们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对家人健康有利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锻炼好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帮助我们与自己的家人和谐的相处,家是事温馨的港湾,是我们劳累了一整天,能得到最大缓解的地方,家庭和谐会很大程度上的促进我们和家人的健康,所以修身养性也间接的对家人的健康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从宏观上来看,大部分的养生功法都含有锻炼自己平心静气的部分,比如说太极拳,瑜伽,道家养生功法等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上乘养生功法,都强调着要养心,可见养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重中之重。
5、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6、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如何达到养心境界?
养心贵在静心,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养心重在养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7、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
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
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
《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8、中医养生如何养心
中医理论中,心属火。火,就是火焰、火苗。火这个东西本身是个气,是空的,是虚的,它本身是没有办法养的。只有给它加柴,柴多、柴好,火焰就强烈就持久。
肝为心之母,所以,养心首先要通过养肝。而肝又是将军之官,可顺不可逆。所以养肝要少生气,多吃清淡,少焦虑,不要长时间用眼。而肝经当令的时间是丑时,就是一点到三点的时间。肝胆互为表里,养肝也要养胆,而胆经当令是子时,就是晚上十一专点到一点的时间。属所以,养肝胆就要早睡。
同时,心的外面有心包,是心的最后一道保护。心包强,心的功能也就强。
9、养生不能只养身还要养心,那么该怎么去养心?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态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养生最关注的就是养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静,让自己快乐健康的渡过每一天。
养心时候就是尽量的保持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质量,对于老人或者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人来讲,要保持自己的卫生干净,夏天时候天气热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经常用热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体有足够的水分,保证大便的通畅,患者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就务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气定,说的在通俗就是净化自己的灵魂。老年人养心并非是要求其保护好心脏,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不可激动,心理失控对老年热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过分的怀旧,对任何的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对美好的生活也觉得淡然无味;还有的人爱攀比,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很悲观,这些人最后都患上了抑郁症。养心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实例都引发我们思考怎么样去养心修心。
养心恐怕医生都给你开不出来药单子,养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绪,之后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精心之后的最高境界又是乐心,如果你感觉自己过的很充实,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快乐的,那在养生方面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10、养生与养心怎么相互促进?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越来越多,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姿多彩,也的确起到了很抄好的防病强身的作用。袭然而,健身锻炼世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个整天心俘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无论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这样,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明百确,这就是养哇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与养生效果。何谓养心?心者,心理精神状态是也度!养心即是通过各种恰情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偷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狂自哪心身医学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问健康的壳满结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至关重要地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一-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而这个系统则决定我们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答系,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我们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