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苏轼的养生赏析

苏轼的养生赏析

发布时间:2020-08-02 01:57:41

1、苏轼的养生颂

确信文章名字是叫这个?我倒是听说过苏轼其他的养生文章~

2、苏轼 《东坡》赏析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说点自己见解,第一句是起手句,雨洗代表自己遭受的磨难,中国人喜欢用风雨来形容磨难;东坡是双关,既是地名也是自比;月色清代指自己历经磨难依然不改自己清白的志向。

末句以铿然为结语,意思是说不论自己人生的道路多么曲折,依然会自洁自爱,掷地有声的生活,表明作者不会与朝廷的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决心。

铿然一词是表示声音的,与第一句表示视觉的月色清呼应,透过文字达到了视听相和的诗境。

3、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养生方子里面提到了四种方法。第一就是无事以当贵。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比养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寝以当富。在苏东坡看来早睡是一种财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个就是安步以当车。也就是说少坐车,要多步行。最后就是晓食以当肉。意思就是说晚一点吃饭,饿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这样就能够非常有食欲。要知道苏东坡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穷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条、四条对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苏东坡对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苏东坡看来,雨水是可以泡茶,长期服用这样的水是能够有长生之效。所以在苏东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这些都是用来接雨的。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

4、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赏析

赏析: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4)苏轼的养生赏析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5、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曾被杭州人称为“ 老市长”的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对养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养生的,体现了他运动养生、食物养生、环境养生等系统的养生观。后人将沈括与苏轼写的《良方》与《苏学七方》合编成的《苏沈良方》,至今仍被医界沿用。他创制的“东坡肉”更是养生菜谱的一张金名片;他为官杭州时,疏浚西湖,构筑苏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态结构,至今仍为全国人民环境养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风月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处事达观,常寄情祖国美丽的江山风月。虽贬官湖北黄州,面对昔日古战场,仍不忘游景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为 《前赤壁赋》之引文,写出了苏东坡在黄州赤鼻矶月夜泛舟,清风明月下的超然之乐与不患得失的宽广胸怀。苏东坡晚年更以游历美好山水以愉情。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江渌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

写出了苏东坡在贬官期间无事,驾舟出游,在碧波轻荡的春江之上,任凭小舟随鸣叫的海鸥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涡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诗歌相酬,陶醉于 大自然美景,纵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渊明,也未必有此乐。

“和”“安”养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有一句话这么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苏东坡才华横溢,好仗义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权贵。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后被贬官湖北黄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并善于在困难挫折之际,恬淡虚无,乐观自处,且善用养生法宝“和”“安”二字贯于行。记载他与沈括合著的有关医药论述 《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以“和”“安”二字为至上。“ 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安” 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因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也即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头脑冷静,才能适应客观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得住社会生活事件的变故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求得身体健康。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仕途的跌荡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尽管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他还是保持着健康的体魄,过着快乐的人生。

《东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药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记述说,有人向他请教养生药方,苏东坡说:“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他提笔写下的四味药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为杂事烦恼。人活于世,一定是杂事纷繁,个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单位事、社会事,不善处者,事事累体累心,久之,必然影响人体健康,缩短人的寿命。因此,务必要学会抓大事,尽量减少扰神的杂事;如果一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着处理,切忌过多的因事烦心。相信如果天塌下来,一定会有比我个子高的人顶着。

第二味药:早寝以当富


说的是让人不要熬夜。可见当时苏东坡对人体生物钟现象已经有所研究,“早寝”作为四味药之一,可见他已经发现熬夜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性 影响之大。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让人们不要熬夜。因为睡眠是养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体生物钟控制的,而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就来了。

第三味药:安步以当车

劝人多步行。说明处于宋代的苏东坡已经发现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活动减少而带来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现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当车”的观点。就当代而言,家家有汽车,满地跑小车,人体活动量大大减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之理?所以苏东坡“安步以当车”的观点,还是能对当前的常见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味药:晚食以当肉

提醒人饥饿了再吃饭。因为胃进食后一般是四小时排空,进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饥饿了再进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类几千年来养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规律,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苏东坡特别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也就是说,饥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补益。

食物养生与环境养生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 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烹调,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体形的作用,此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荤素搭配,科学膳食的理论是一致的,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苏东坡的食物养生观点。

同时,他还认为人类的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人类居住之处的周围要广植竹木以绿化美化环境,可起到调节情绪,静心安神的作用,体现了苏东坡的环境养生观点。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此间哪有扬州鹤。”此诗大意是:吃饭可以没有肉,但住处不可没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没有竹令人卑俗。人瘦还可以发胖,人俗不可医治。旁人笑我这样说,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间还有人能驾鹤升仙吗?

6、苏轼的名句赏析

1.谁道人生无在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写出了作者人老而新却不老的一颗像年轻人的心 。,"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3.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句话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7、《养生》苏轼 译文?

《养生》苏轼 译文 :
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贵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 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当车 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权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 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8、苏轼的诗歌赏析

因为不知道你要赏析他的哪首诗,故先给你一篇,权作参考: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与苏轼的养生赏析相关的内容